“过劳死”的法律性质探析

时间:2022-04-03 03:20:43

“过劳死”的法律性质探析

【摘要】“过劳死”事件频繁见诸报端,而有关“过劳死”的法律性质却鲜见系统论述。有鉴如此,文章着重分析了“过劳死”的法律性质为工伤与侵权、行政与刑事责任聚合说,并且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理由,以期为“过劳死”的法律规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过劳死 用人单位 劳动者 法律性质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6月5日清晨传来噩耗,央视“国脸”著名主持人罗京因淋巴癌扩散逝世,享年48岁。令人惊讶!48岁是事业的巅峰,人生的巅峰,怎么说走就走了呢?罗京,又一个令人悲痛的“过劳早逝”!

以上实例均为典型的因“过劳”而致死的实例。然而对“过劳死”诉讼,笔者未检索到胜诉案例。中国首例“过劳死”索赔诉讼(上海市静安区第六粮油食品公司合同制职工唐英才每天超时工作达17个小时,以致过度疲劳而死),发生于2000年。当时因为劳动部门不承认有“过劳死”一说,一审法院判决原告败诉。而上述案例二中的死者胡新宇的家人也只得到了“屈辱的赔偿金”(胡新宇的女友张宝可之语)。

从首例“过劳死”案至今,“过劳死”现象已在我国蔓延,可见现有法律对此未提供保护,或者说保护的力度不够。当然也曾有学者、记者、律师、营养学家撰文发表看法;人大代表也有相关提案,建议立法;政府官员也对企业见利忘义、淡漠劳动者生命的行为表示了愤慨等等。但他们不外乎就某一职业群体提出解决方案,且侧重于“死后补偿”,或从个人生活习惯改变的角度呼吁人们注意身体健康。而对于“过劳死”的法律定位却少见作系统阐述的文章或论著,现行法律也还未对此作出制度安排。由此可见,对“过劳死”性质问题有必要作一系统的探讨。那么,何为“过劳死”呢?

二、“过劳死”的概念

“过劳死”一词最早源于日本,出现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日本学者对“过劳死”的定义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恶化,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概括而言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即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过劳死”又被称为一种疾病过程。

三、“过劳死”法律性质的探讨

(一)“过劳死”的法律概念

在文章第二部分,笔者曾提到过“过劳死”的一般定义,也谈到了“过劳死”法律定义的或缺,为了厘清“过劳死”的法律性质,有必要给“过劳死”的一个明确的法律定义。

笔者认为,法律上的“过劳死”,是指基于劳动用工引发的,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超出正常的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导致劳动者得不到必要的休息而积劳成疾最终死亡的情形。

(二)“过劳死”的性质

(1)职业病说。笔者搜集的资料显示,国际上,1994年,日本劳动省就已正式把"32作过度”列为职业病,近年日本官方又把“过劳死”正式列为职业病的一种,“过劳死”已写进了日本法律,并不断得到完善。2001年底,日本又对“过劳死”的相关法规进行过修改。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过劳死”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症,并拟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而在国内,近几年来“过劳死”虽然很大程度地引起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但无论从医学和法学角度来说,还没有任何部门对“过劳死”作出过明确的界定,在立法上也是一个空白。因此该说主张在立法上明确将“过劳死”列入职业病的防治范围,以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同时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给予更全面的保护。

(2)非职业病说。与职业病说相反,该说认为无需通过立法途径规制“过劳死”。所谓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这个定义中含有构成职业病的两个要素:第一,职工本身是健康的;第二,由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引起了某种疾病。而就目前“过劳死”的一些案例来看,绝大多数猝死者都有致死病因,如心肌梗死引起心跳骤停、脑中风等。这些病因本身就是死因,并早已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和我国公安部门的死因登记表中。虽然“过劳”可能诱发或促进某些病人死亡,但“过劳”毕竟不是主要或基本的死因。如果这些人没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即使“过劳”也不会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死亡。把诱因作为死因,显然不妥。这可能就是医学界并不认同“过劳死”概念的根本原因。因此,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过劳死”本身不能作为职业病的一种。

(3)工伤说。该说以职业病说为基础,认为应当把“过劳死”纳入工伤范围。理由是:“过劳死”作为一种职业伤害,符合工伤的构成条件:其一,无劳动关系就无“过劳死”。只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而用人单位出于逐利等目的,长期违反劳动法规,迫使劳动者承担超时、超强度的工作任务等行为才可能导致“过劳死”;其二,“过劳死”与工伤死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同的性质。所谓工伤,是指因工负伤。其中,“工”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职务(业务)的行为,“伤”就是职工在劳动过程中或法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的意外伤害或职业病。由此看来“过劳死”往往具备工伤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因此,“过劳死”也可以被认定为工伤死亡的一种特殊形式。用人单位应当对这种特殊的工伤死亡事故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结论

笔者对“过劳死”问题进行法律上的探讨,主张“过劳死”为工伤与侵权、行政与刑事责任聚合说,并且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理由。以此法律性质为基础,便可对“过劳死”进行制度化规制,并建立相关配套制度,明确责任,给予死者及其近亲属以最大限度的赔偿,惩戒教育用人单位或雇主,以减少并最终杜绝“过劳死”的出现。

上一篇:对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 下一篇:我国青少年篮球意识培养与训练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