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多“过劳死”

时间:2022-09-01 04:54:20

24岁的淘宝美丽女店主猝死在梦中,25岁浙江电台女主播郭梦秋心源性猝死……“过劳死”这一极端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职场中。这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严峻的问题:当你在工作中叱咤风云、如鱼得水的时候,也许身体正在无休止地透支,并向我们发出了健康危机的红灯警示。

那么“过劳死”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儿?那么多的人真是因为“过劳”而死吗?

“过劳死”并不是医学说法

过劳死首先是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诞生的,后来发展成为了一个法律概念,目的是起到保障劳动者权利、规范企业责任的作用。

死者本身患有的疾病才是“过劳死”死因

“过劳死”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日本,现用的英文KAROSHI就是从日语直译并在2002年作为一个单词,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里的。1981年,日本两位公众卫生学者共同编写了一本书叫做《过劳死》,书中提到这一现象时描述为“因强烈工作压力或应激引发的致命性疾病发作”。两位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所谓过劳死不能当做医学上的概念,也不能当做统计学上的概念”。这一概念十分清楚地表明,人本身所具有的致命性疾病才是死亡的原因,过大的工作压力只是一个外部条件;同时,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工作压力大必然导致患致命性疾病”这个因果关系。

在1961年,日本原劳动省曾认为“过劳死”是种“中枢神经及循环系统疾患”(脑中风、急性心脏坏死等),甚至还出台了对这一现象的认定标准,但后来又专门发通告对此作出了进一步解释澄清,并在1987年对其做了修订,确认死者本身的疾病才是“过劳死”死因。

“过劳死”是保障劳动者的法律概念

日本社会认同过劳死,是从法律层面来说的,与医学无关。1988年,日本律师、医生开设的“过劳死报警台”活动,让“过劳死”这个概念在日本人心中扎下根来。让过劳死震撼日本社会的,是1995年精工、全日空等12家公司在内的总经理接连去世。199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专门出台相关的法律,从法律上杜绝这一现象,其目的是在此类意外发生时,受害者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赔偿。但由于取证困难,直接联系微弱,日本只能通过劳动时间来在法理上强调这种关系,即死亡之前24小时内仍持续不断工作,死亡前一周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以上,或再往前推算一个月,其加班时间是否超过100小时。一旦满足这些条件,就认定为公司要对员工的死亡承担责任。

“过劳导致死亡”没有科学依据

疲劳是一种主观感觉,难以客观地量化,只能以绝对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作为标准测量,即所谓“过劳”;尽管对身体各项指标的测量相对客观,可操作性更强,但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方法,都很难证实过度的劳动和疲倦会使身体状态严重恶化致死。

过度疲劳难直接引发生理异常

从已有医学文献来看,没有任何流行病学调查证据可以支持“过劳死”的发生与过度疲劳有关联。能够和“过劳”现象最先联系上的,也就是一些科学家进行过的所谓“睡眠剥夺”实验了。1966年,日本对一名23岁的健康男青年进行了剥夺睡眠的实验,令其连续101个小时不睡觉,未发现异常表现,只是精神活动能力减弱;再将不睡的时间延长到205个小时的时候,仍未发现有生理异常现象,除了情绪波动、易怒、困倦和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其他一切正常。

后续的研究还证明,剥夺20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带来的状况,只要一次睡足12~14小时,被试状况就可以得到充分恢复。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专家简·费里斯的一项研究还表明,长期来看一个人每日睡眠时间保持在6小时就足够了,最多也不要超过8小时。虽然长期大量少于6小时会导致心理状态发生改变,增加一定的健康隐患,但长期超过8小时患病死亡风险会更高的结论更为确定。相比缺乏睡眠,节制睡眠对健康更为重要。

“慢性疲劳综合征”不是过劳死

一些人将“过劳死”与一些疾病相联系,但其实是生搬硬套,指鹿为马。“慢性疲劳综合征”是近年来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被好事者与“过劳死”联系起来。但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定义,“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主要包括发烧、喉咙痛、极度疲劳、失去食欲、焦虑、忧郁、烦躁及情绪不稳、睡眠中断等。这些症状与感冒及其他轻微病毒感染十分相似,并不存在“突发性”,对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的患者也不存在“致命性”;除了疾病名称中存在“疲劳”两个字,其与“过劳死”之间完全不存在可比性。

猝死亦难与“过劳”直接相关

另一种被认为是“过劳死”的疾病就是猝死,它指的是平时外观健康或病情已基本稳定的人,突然发生“意想不到、非人为的”自然死亡。“猝”表示发病迅疾,因此大多数猝死多在发生瞬间至1小时内便死亡,很少能超过6小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在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都定义为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最为常见,其次为脑溢血等疾病引起的脑猝死。

虽然猝死发病急骤和“过劳死”有些类似,但同样也没有证据将其与过度劳作联系起来。心脑系统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这些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疾病又与缺乏锻炼和必要的劳动有直接关系。以冠心病为例,日本的发病率仅为万分之三到四,中国的冠心病发病率万分之六整整是日本的一倍,但日本同时还是全球白领平均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将工作压力与心脏问题简单相关是十分牵强的。

“过劳死”其实是忽视死

厘清了过度劳动与死亡没有关系,知道了基础的身体素质才是关键。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体状态的重要性,重视致命疾病的一些信号,不然并不会死于“过劳”,而是死于对自己挽救自己生命机会的忽视。

亚健康增加“过劳死”可能性

前面我们说过,人本身所具有的致命性疾病才是“过劳死”的原因。但《中国公共卫生》的一项对亚健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亚健康人口比例高达70%,还有15%处于疾病状态,真正符合世卫组织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15%。另一份《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调查》内容显示,“北上广深” 等主流城市的白领人群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亚健康人群及处于疾病状态人群的庞大数量才是国内所谓“过劳死”增多的主要原因。国际权威医学杂志The Lancet曾研究数据,认为每周要保持90分钟的运动量,足以将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生率降低16%左右。现代人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结构、锻炼贫乏等多种原因导致了亚健康,很难将责任都归结于工作。

所谓过劳死者都曾有过被忽略的疾病信号

北京一位年仅23岁的女工方言近来胃部偶有不适,但她仍是忍着胃痛上班加班,不日,因急性胃溃疡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这个女工可爱开朗靓丽,她长期加班熬夜,几乎每天都是晚上9点后回家才能吃上晚餐,硬是把自己的胃搞坏了。本来并非不治的疾病,在她的忽视下最终成了刽子手。像郭梦秋那样的心源性猝死,因其发病信号相对不明显也容易被忽略;还有一种就是癌症发现过晚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尸检发现,大部分“过劳死”中壮年本身就潜伏有心血管疾病,但很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医学专家非常肯定地指出:心脏病就是心脏病,不是过劳死。在这些广泛报道的“过劳死”现象中,多数人都是因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去世的。据2008年卫生部的《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显示,心脏病是中国死亡人数中排名第一的死因,占比超23%,第二位是占22%的癌症,而脑血管疾病有17%。三种疾病的总死亡率加在一起超60%。所以,“过劳死”的死因其实就是这些最普遍的致死原因。这些极端的例子和十分明确的数据都证明,疾病并不特殊,也不是因为工作恶化,只是身为青壮年的人们因长期的忽视,最终谋杀了自己的生命。

编后: 不提倡乱扣“过劳死”的帽子,并不是为一些所谓的血汗工厂开脱责任。只是希望人们能够从一味的愤怒中走出来,真正地关注自己的健康。毕竟,生活中离不开工作,最终也离不开死亡,只有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身体,才是减少疲劳感、使疾病和死亡尽量远离自己的最合理方式。

摘自网易探索

上一篇:微世界 第10期 下一篇:老公放不下的那只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