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法私人实施的赔偿数额探讨

时间:2022-04-03 12:45:41

反垄断法私人实施的赔偿数额探讨

【摘要】我国实际上在反垄断法私人执行赔偿数额问题的立法是处于空白状态。借助于美国立法的经验以及我国的相关立法现状,将赔偿数额的额度商定为“2倍损害赔偿金数额”。该规则具有法理基础,也与我国的立法宗旨和实行背景相匹配。因此我国反垄断法私人实施制度的赔偿数额确定为2倍是合适的。

【关键词】反垄断法私人执行;2倍损害赔偿金数额;立法宗旨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34-01

一、我国有关私人执行赔偿数额的规定

我国2008年《反垄断法》第50条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该条实际上赋予了当事人提起私人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权利,个人、企业等垄断行为利害关系人有权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以追究反竞争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反垄断法》第38条第2款规定:“对涉嫌垄断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上述条款作为私人执行的立法支持,本质上也是私人执行制度来实施反垄断法的有力手段之一。

二、私人执行赔偿数额的美国经验及简评

在我国《反垄断法》正式出台以前,外界一直对损害的赔偿的数额争议较多,他们关注的主要是究竟是选择传统立法中的某项规定还是要实现新的创造,但是随着我国反垄断法的出现,这些讨论也就随之而止,但是有些学者仍可以分析这些措施的优点与缺点。这与美国有较大的不同,美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长期形成的文化背景,他们形成的价值观都是以个人为中心,社会普遍存在的观念就是垄断被道德所不容,等同于偷窃,被美国人民所不齿。所以垄断行为在他们国家很少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公民对个人权利的极度维护。

此外,美国司法实践还一直坚持实现较高数额赔偿金的制度,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正是由于美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托拉斯法也提出了3倍的损害赔偿金的数额。这项规定在拥有较大的经济利益这项优点外,也存在着其他的缺点,这项规定在美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后果,因此法院不得不参与。

三、我国在该问题上的立法选择

我国在制定损害赔偿制度时不可照搬美国的三倍损害赔偿制度,要看到其存在的特殊社会背景,避免产生消极效果。酌情适用3倍损害赔偿金的这样一项规定,仔细斟酌其中的内涵,理论上存在一定的逻辑缺陷,其实并不是完美的,因此我国在立法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借鉴。单倍的损害补偿规定是日本反垄断法中最大的短缺,他没有提供私人参与诉讼的足够诱惑力,不能发挥它的最大激励措施,也是不够合理的,因此,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工程中最好也不要采用诸如日本的方式。

因此,在我国反垄断法私人执行的赔偿数额商定上,有不少学者认为,应该采纳“2倍的损害赔偿金数额”较为合适。

(一)2倍的损害赔偿金数额的法律基础

2倍赔偿金数额的法律基础就是我国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中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经营者欺诈性的提供的产品或其他类的服务,有反诚信要求的,赔偿金的数额应足够补偿消费者的额外损失,标准一般是购买消费品的价钱或者服务的费用为基础,增加一倍赔偿的金额。”据称,此次立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停止生产和销售市场上所不容的假冒伪劣产品,鼓励诚信经营这样的市场经营环境,同时敦促鼓励消费者同违法的商业行为作斗争,坚决制止违法的行为。从该条法规的实施效果来说他达到了整体实施的立法目的。当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范不意味着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倍的损害补偿金额,因为那条规定是以产品的价格或服务的费用为基础来确定赔偿的费用。然而,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上,或许已经成为2倍赔偿的含义。这是很可能成为中国反垄断立法所借鉴的观点。

(二)我国的立法宗旨和实行背景决定了2倍的损害赔偿之适用性

在立法上,很多人认为我国的立法应根据我国的背景和实施环境,制定一部适用于我国的法律。我同意这个说法。我国的反垄断执法2倍的赔偿,赔偿3倍损害和1倍损害之间,取其二者之间具有典型的中间属性。从我国的实施环境来看,中国拥有广大领土,人口规模大数量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违法违规的犯罪数量可能会在今后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长态势,所以未来反垄断机构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无法应对所有的案件,所以今后应严格控制这类案件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控制好案件数量的度,把握好这个度不能太多了也不能太少了。所以我国实行2倍的损害赔偿将更有利于案件的适度规模,保证反垄断法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荷兰]伍特・威尔斯.欧洲共同体竞争法中的罚款处罚――以威慑论为中心的考察[M].李国海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281.

[2]李国海.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J].法商研究,2004(6).

[3]刘绍.从意识形态及执行实务看公平交易法[J].政大法学评论,1991(44).

[4]李国海.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J].法商研究,2004(6): 29.

上一篇:浅谈情势变更原则的具体适用 下一篇: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有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