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与环境能否“共赢”?

时间:2022-04-03 11:54:24

工业与环境能否“共赢”?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国际研究中心的三位研究者李钢、姚磊磊和马岩联合发表的《中国工业发展成本估计》一文,分析了中国近些年来工业导致环境污染损失的基本趋势,得出了一些富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质量价值评估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国。由过孝民和张惠勤主编的《公元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一书,是80年代中期对环境大规模预测成果的首次反映,该成果对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这项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被许多研究者沿用。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在1995年对90年代中国环境污染的损失进行了货币化估算。当时的计算以1993年作为基准年,研究成果的部分结论已被世行报告《碧水蓝天》引为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参考数据。应该说这是90年代首次对全国范围污染损失的一个较全面的估算。  环境总成本包括环境虚拟成本、环境已支付成本。   环境已支付成本包括已支付处理二氧化硫、污水和烟尘粉尘的成本。首先,从绝对值来看,已经支付环境总值在不断提高,但同时环境已支付成本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基本处于下降趋势,在2007年下降到占工业总产值0.49%的新低点。其次,环境已支付成本总额占工业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一直趋于下降趋势。第三,从1991年到2007年,其分别治理烟尘粉尘、二氧化硫以及工业废水的已支付成本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环境虚拟成本指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排放的未达标废气、废水和未处理烟尘粉尘等对环境造成的虚拟污染成本。从1998年到2004年,环境虚拟成本在逐年降低,随着2004年中国新一轮重化工业加速,环境虚拟成本总额开始增大,但2007年又有所下降;在1997年之前,环境虚拟成本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基本持平,次年达到最高值,在其后总体上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2007年下降到最低;从污染物排放成本量上来看,各种污染物的虚拟成本变化趋势各不相同。

结合环境虚拟成本和环境已支付成本的情况,可以看出:首先,从1991年到2007年15年间,环境总成本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则处于较频繁的波动状态。其次,2001年前环境总成本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基本持平,从2002年开始持续下降,年均下降0.82个百分点。另外,中国工业清洁度从1998年后逐年不断提高。最后,环境成本支付率是指环境已支付成本占环境总成本的比率,从1997年到2007年该比率逐年提高。结合前面的数据,可以说明中国工业环境成本不断降低。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中国工业环境治理强度不断加强。1991年以来,中国工业环境已支付成本不断提高,这说明,中国工业在环境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环境成本支付率的不断提高也说明中国环境治理的强度在不断提高。  第二,中国工业变得更加清洁。1998年以来,中国工业清洁度不断提高。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一方面,中国学者担心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向中国进行转移,另一方面,其他国家也在担心中国进行“环境倾销”。但从我们计算的中国工业清洁度指数来看,上面的担心都是不必要的。考虑中国环境污染统计口径的变化后,中国工业从1991年以来工业清洁度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2007年,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些年不断提高;结合中国工业清洁度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判断,较低的环境标准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已经十分有限,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完全可以不依赖于中国较低的环境标准。  第三,中国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在1991年~2007年间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环境虚拟成本在1998年以后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伴随近两年随着中国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中国工业环境虚拟成本又有所上升。总体而言,中国工业在1998年以来工业环境虚拟成本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当我们采取相对指标衡量时,更加明显地看出,1998年以后,中国工业环境虚拟成本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不断下降。这说明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在不断减少。中国工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需要通过工业的发展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减缓工业的发展来解决。

最后,中国工业目前完全有能力承受较高的环境标准。最近,中国工业环境标准不断提高,有些学者担心中国环境标准的过快提高会影响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从我们测算的结果可看出,仅就环境成本而言,即使中国实施最严格的环境标准,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也就是说,中国工业目前已经完全有能力承受较高的环境标准。(侯福龙辑)

上一篇:泛匮成灾 第11期 下一篇:“中国人”的认同日趋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