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遗嘱自由与限制

时间:2022-04-03 06:07:11

【摘 要】遗嘱自由原则是罗马法所确立的重要的继承法原则,广泛适用于各国立法。但遗嘱自由有其弊端,如何把握好遗嘱自由的“度”十分重要。文章将对我国遗嘱自由及其限制加以阐述,并对遗嘱自由限制方面应该如何完善提出自已的见解,以完善我国的遗嘱继承法律制度。

【关键词】遗嘱自由;遗嘱限制;立法建议

遗嘱是公民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自已的财产或与财产有关的其它事务作出处分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一种法律行为。遗嘱处分在继承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转移遗产的重要依据。我国法律对遗嘱的自由作对规定,同时又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一、我国遗嘱自由的内容

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我国遗嘱自由的内容包括:

(一)确定遗嘱内容的自由

每位公民在立遗嘱时,都有确定遗嘱内容的自由权利,主要体现在:《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依法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根据这一规定,每位公民都有权选择通过遗嘱这种处分行为自由处分自己的财产,有权选择他的遗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亦有权选择将其财产遗留给一人或多人。

(二)选择遗嘱方式的自由

我国《继承法》规定了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等五种方式,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已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哪种遗嘱。

(三)变更、撤销遗嘱的自由

遗嘱是单方面的法律行为,遗嘱人一旦做出意思表示,遗嘱即告成立,并在遗嘱人死亡之时发生法律效力。既然遗嘱在遗嘱人死亡前,尚未发生效力,为尊重遗嘱人的最终意思,法律允许遗嘱人随时撤回或变更其遗嘱。我国《继承法》第20条规定,遗嘱人可撤销、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

二、我国立法对遗嘱自由的限制措施

基于遗嘱具有改变法定继承人范围、顺序和遗产分配份额的作用,而且遗嘱人有时会忽略法定继承人中老幼病残的利益,所以对遗嘱处分自由进行限制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具体限制遗嘱自由的立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遗嘱的内容不得违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

《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遗嘱作为一种民事活动,自然也应该适用这一概括性条款。因此,在遗嘱中不应该设立严重违公德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

(二)遗嘱的内容不得取消继承人必要的遗产份额

1.我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即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5条指出:“应当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没有保留的,应从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中扣回。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如胎儿出生后死亡的,由其继承人继承;如胎儿出生时就是死体的,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继承”。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7条规定: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

由上可见,我国法律对遗嘱自由的限制仅仅在于为既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和胎儿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我国的这些规定主要是基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而设立的,其际则没有从根本上保护弱者的利益,因此有其不足之处。

三、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的限制存在的不足

我国对遗嘱自由的限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首先,份额不明确,继承法没有明确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人保留多少份额。所谓“必要的份额”,是指足够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或居住,还是按照法定继承的份额,对此法律以及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规定,这无疑给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使得司法实践中难以做到执法的统一,不仅使遗嘱人对应当留下多少份额才符合法律规定的必要遗产份额无所适从,同时也给法官如何裁决设置了难题。其次,权利主体范围狭小,仅仅规定“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享有必要的继承份额。如果法定继承人中没有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人,那么立遗嘱人岂不是就可以自由处分财产,不受法律约束,甚至将实属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取得而登记在立遗嘱人名下的财产通过遗嘱的方式遗留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而无视自己的配偶、子女、父母。再次,没有关于公序良俗原则的明确性规定。公序良俗原则体现了一切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也就是行为应当符合一般道德标准。这涉及到我们所说的道德底线问题,试想,任何法律都是基于道德而制定,如果没有一个公序良俗的道德标准,何以保证法律实施的公正性?又有谁能保证法律能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四、完善我国对遗嘱自由限制的一些建议

我国法律上并未规定严格意义上的特留份制度,而仅仅规定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必要的遗产份额,这一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国立法应当将特留份制度引入并且加以细化,同时在遗嘱继承中适当引入公序良俗原则,以完善我国遗嘱自由限制的法律制度。

(一)改“必留份”为“特留份”

我国的必留份制度与其他国家的“特留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文已经论述过“必留份”制度的种种缺陷,笔者认为,引入特留份制度可以弥补必留份的缺陷。理由是:第一,特留份的适用范围是确定的。第二,特留份的数额是确定的。第三,实行特留份制度后,遗产价额就分为自由份和特留份两大部分,既能够保护遗嘱人的意思自由和对个人财产的自由处分权,又能够满足其法定继承人对遗产继承的合理期待,保障其法定继承人的权益。建议立法上明确规定遗嘱人设立遗嘱时,必须依法为特留份继承人预留出一定的份额,并不得为特留份设定负担。遗嘱违反法律规定对特留份所作的处分归于无效。具体制度构想如下:

1.明确特留份的主体。我国《继承法》仅仅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享有必要遗产份额的继承人范围过窄,条件过严。因此,建议我国特留份制度应当将享有特留份的权利人的范围扩大,可以规定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以及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既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非继承人留出必要的继承份额。

2.明确特留份的份额。我国《继承法》只是规定了“应当留”,却没有明确规定“怎么留”“留多少”,这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首先确定是否有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如果有则应首先解决这类人的最基本的居住及生活保障,然后再将剩余部分的二分之一留给第一顺序继承人共同继承,另外二分之一才可以由遗嘱人以遗嘱方式自由处分。

(二)引入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得为一般道德和国家的一般利益。笔者在办理公证实践中,经常遇到有的遗嘱人利用遗嘱自由为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设立一些违道德的义务,有的将全部家产遗赠给“二奶”、“女保姆”等等,这些既违背家庭伦理关系,又激起社会公愤,引起广泛的争议。各国民法一般都将违背公序良俗的遗嘱归为无效,体现了民法基本原则在继承法律制度的适用。因此,在未来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违反公序良俗的案例进行创造性的归纳总结,以便与司法审判中做到有例可循,提高司法审判工作效率,减少争议。

上一篇: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下一篇:转基因作物与专利权耗尽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