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律师”

时间:2022-04-02 07:40:43

摘 要:一些教师总想做孩子的“法官”,总想发现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判孩子一个错。但实际上,只简单地评判孩子的是与非,很容易起到反作用。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做“法官”之前先做“律师”。如何做好这个律师,从尊重、了解、信任孩子三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律师;尊重;了解;信任

有这样两个案例:

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老师被判为零分。

“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了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教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教师也断然认为不对。

显然,教师的这种武断行为是不对的,一些教师总想做孩子的“法官”,总想发现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判孩子一个错。但实际上,只简单地评判孩子的是与非,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使他们觉得教师总是在寻找机会收拾自己。如果孩子存在这样的情绪,想他们还愿意听教师的话吗?还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吗?所以,较好的办法是教师做法官之前先做律师,现实中优秀的律师总是能从自己的当事人角度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这样才能打好官司。教师要想做好这个律师,不妨在想批评孩子之前,先在心理为孩子辩护。

如何做好这个律师,打好官司呢?

一、尊重“当事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说:“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欣赏的话语、肢体语,如: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来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快乐,充分显示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怎样才能尊重孩子,给孩子更好的关怀呢?

1.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许她不能成为一个高材生,但她有美丽的歌喉;他虽然数学不好,但劳动积极;他虽然不擅长英语,但他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尊重他们的特点。

2.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有的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师,要求孩子上课时两手放在背后,身体离桌子一拳。事实上,这是剥夺了孩子的权利,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二、了解“当事人”

今天,作为班主任的我刚一走进教室,就发现气氛不对,孩子们一见到我就嚷嚷说在那坐不下去了,仔细一问,才知道是一位叫耿X的孩子的脚太臭了,发出的味道让同学没法集中心思去上课。我把耿X叫到门外,小声说让他回家洗澡,把他安排在一个靠门的位子上,大家才继续上课。

事后,我了解到,他没有妈妈,跟着爸爸、奶奶生活。家庭贫困,家人疏于照顾,才让他整日灰头土脸,不讲卫生,学习也没有积极性。我找到了他的父亲说明情况,并和耿伟做了一次长谈,现在的他学习、个人生活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因此,我觉得了解孩子是与他们更好地沟通的前提。

1.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来提升自己

只有具备了知识基础,才可以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具有的心理特点,也才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和孩子交流。遇到问题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做律师需要了解法律条文,才能打赢官司。做教师需要理论修养,才能教育好孩子,所以平时的我喜欢在课后学点教育教学知识,遇到难缠的孩子,我总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处理方法。

2.找到孩子的“软肋”

一般而言,父母、家庭是孩子的软肋。因此,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胜过过多的批评教育。在一次班会上,讲到感恩这个话题,我不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孩子。我给孩子们播放邹越老师在松江中学的演讲,当讲到爱父母那一段时,很多孩子眼睛里满是泪水,感情不能自已。接下来的那节作文课,学生出奇地安静,交上来的作文那发自心底的情愫也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原来调皮不会写作文的孩子这次竟写了满满三页,且句句情真意切。这一事件也让我感慨颇深:触及孩子心底柔软的部分,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才能收到大大超出预期的效果。

三、信任“当事人”

在接手现在这个班以前,前任班主任告诉我,这个班是有名的混子班,都能把人给活活气死。并给我列了长长的一串所谓调皮孩子的名单。于是,开学第一天,我就会了会我们班的“1号”人物。并给他说:“以前你是什么样,我不想知道。但我希望你以后做一位好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行。通过这几天的观察,我发现你为人仗义,活泼且喜好交际。我任命你为我们班的安全委员,好吗?”他的眼神中出现了兴奋、激动。以后他真如我想的那样,没再给我惹乱子,在他的威吓下,那帮小混混也没能兴风作浪起来。一学年来,“最头疼的班级”倒是相安无事。这就是信任的作用。

要真正信任孩子,将信心传递给孩子:

1.发现孩子变好的痕迹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教师最重要的不是观察孩子的缺点,而是发现其转变的痕迹,找到孩子进步的点滴迹象,并对孩子进行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其改正错误。

2.适时夸大孩子的优点,因势利导

有时对待某些顽固分子,不是用法官的权势“强制执行”,而是需要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让星星之火,烧遍他全身,把坏习惯化为乌有,做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

总之,对待孩子的每一次错误,教师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如果发现孩子产生某种想法、做某件事是情有可原的,自己碰到这类事,也难免会产生类似的想法或做法时,教师处理问题,就要宽容,为孩子着想,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如果他有悔过心理,要戴罪立功,教师“法官”也可以“从轻发落”。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徐庄镇实验小学)

上一篇:聆听每一朵花的声音 下一篇:真实·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