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利率自主定价现状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2-04-02 06:58:34

农信社利率自主定价现状及对策探析

摘要:文章在简单回顾近年来金融利率市场化背景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农信社利率定价的现状;并分析了当前农信社利率在应对利率市场化趋势,探索利率自主定价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难点;最后,结合农信社当前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农信社应对利率市场化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农信社利率;自主定价;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已初步形成差异化、精细化的存贷款利率定价格局。对农信社而言,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在利率自主定价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如根据客户资金账户、担保情况、资信状况设立贷款利率定价矩阵。但受体制、技术、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如何实现利率自主定价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成为当前农信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农信社利率定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信社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对策思考。

一、农信社利率自主定价现状

(一)仍然普遍实行基准利率加点的定价模式

现阶段,全国农信社大部分是在省级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实行二级法人管理体制,省联社在利率定价方面实施宏观指导,基层法人限于技术、数据、人才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基本仍采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点浮动的定价方法。其优点在于方法简便,更贴近市场,充分发挥了“大系统,小法人”体制优势,但这种定价模式,未能充分依托现有的科技手段、未能充分挖掘应用行内历史数据,未能精细化核算各类成本,未能把握利率自主定价的底线,在应对未来利率市场化竞争上处于被动局面。

(二)利率定价长期利益、社会效益考虑不足

在利率定价方面,省级管理部门一般会制定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基层法人行社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制定实施细则。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如信贷投向多为农村、农业等高风险领域,内部因素如过多考虑自身经济效益等,贷款执行利率总体偏高,从而导致部分优质客户流失,高风险客户滞留农信社,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利率定价偏高,增加借款人经营成本,导致盈利能力下降,降低广大客户信任度、依存度,从长远看,不利于农信社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基层需求迫切与系统建设滞后的矛盾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基层农信社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短兵相接激烈竞争中,竞争意识逐步提升,在利率自主定价方面需求迫切,但受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制约,相应的定价机制未能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农信社省级管理部门成立时间短,在信息科技方面建设起步较晚,与利率自主定价相关的各类产品成本测算的支撑系统建设滞后,同时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涉及精确的成本核算,需要在流程梳理、制度配套、数据积累等方面的支撑,两者之间存在需求迫切和能力不足的矛盾。

二、农信社利率自主定价难点

通过对农信社利率自主定价现状的分析可见,当前农信社利率自主定价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农信社而言,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在于农信社引进成本加成定价模式存在诸多困难。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下,利率自主定价要求行内要有精确的利率定价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各类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需要系统运行良好,并提供数据支撑。

以贷款利率定价为例,理论上贷款定价的计算公式:贷款定价=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在此基础上,可以引进EVA经济增加值指标、RAROC资本回报率指标。其中,资金成本主要是负债类业务支付给客户、同业的利息支出;资本成本是支付给股东的最低回报。在农信社现有的核算条件下,基本能够实现资金成本、资本成本的核算估计,定价的难点在于经营成本、风险成本的核算估计,具体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费用分摊系统建设滞后或推广应用不力

经营成本涉及各类资产摊销、渠道支出、各类费用、职工薪酬、税收支出等方面,核算估计的难点在于上述经营成本如何按产品类别梳理分摊到各产品维度上,涉及到各类费用的归集、各类产品的梳理及各类产品的投入和产出的核算。在农信社现有的二级法人体制下,产品既有省级统一标准化产品、又有地区法人个性化产品,在构建梳理产品目录,建立产品与账户之间的关联关系,将直接费用直接归集到产品,间接费用分摊到各类产品,构建分摊的规则、模型、方案,需要大量人力进行业务流程、规则的梳理,在此基础上,需要类似费用分摊系统的科技支撑,部分农信社建立了此类系统,但后期的推广培训不足,导致系统运用并不充分,未能真正实现产品费用管理精细化要求。

(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建设滞后或推广应用不力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同业竞争加剧而出现的一种先进管理工具,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内部精细化管理,在客户价值的评定、部门之间绩效的考核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法很多,如:直接期限搭配法、利率代码差额法、票面利率加点法、偿还曲线法、移动平均线法、现金流久期法、现金流加权期限法、现金流零折扣系数法,但部分农信社未建设类似相关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或虽已建设类似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但内部资金转移曲线基本上以直接期限搭配法为主,在精细化管理方面仍略显不足,或虽已建成完善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但推广培训不力,导致应用并不充分,难以满足利率自主定价的底线需求。

(三)风险成本由标准法向内部评级法过渡准备不足

风险成本主要由于借款人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到期贷款,银行未能及时获得相应收益而造成的财务损失,包括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了商业可以使用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实施内部评级法。在标准法下,风险成本预期损失按贷款五级分类形态提取:正常1.5%、关注3%、次级30%、可疑60%、损失100%,同时满足拨备覆盖率150%、拨贷比2.5%。非预期损失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根据风险状况定义了五类风险权重:0%,20%,50%,100%,150%,在标准法下风险成本的计量,其优点在于核算简单明确,但粗放的核算方式,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难以满足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内部评级方法下,部分商业银行充分挖掘应用行内积累的经验数据,估计各类资金池的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及资金池期限搭配,构建风险权重的连续函数、替代五个离散的风险权重,在预期风险、非预期风险估计核算方面更加精确,更好地展示信贷资产质量,满足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对农信社而言,困难在于未能按产品类别建立相应的资金池及资金分池,依靠科技手段对资金池及资金分池进行持续跟踪,与之相关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建设滞后。

(四)数据积累挖掘及相关人才储备不足

农信社虽历史悠久,但几经变革,数据已缺失严重,全国农信社省级数据仓库多在近几年建设起来,在数据的积累上,仍难以满足复杂业务管理的需求。在数据挖掘应用方面,各种交易类数据堆积在数据仓库,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性人才缺乏,导致主动数据积累的意识不强,因业务经营管理需要,需要分析调用相关数据时,多发现数据缺失或不能满足管理应用要求。

三、农信社利率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基于上述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难点分析,农信社把握利率自主定价的底线问题,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的引进方面,需要解决经营成本按产品类别摊销、风险成本计量由标准法向内部评级法过渡的两大难题,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定价工作重要性认识,增强利率自主定价主动性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复杂,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逐步增加,整体风险水平将大幅提高,农信社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应该把“准确定价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高到战略高度,做好利率自主定价工作。在基层法人行社各类产品成本测算需求越来越迫切的背景下,省级管理部门应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行社可以先行先试,保护基层行社自主创新探索的积极性,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行动起来,高度重视利率定价工作,在政策上给予人力支持,资源倾斜,加速研究应对措施,提升利率定价与风险管理水平,加快经营转型创新步伐。

(二)配合流程梳理,加强科技支撑,夯实定价基础

利率自主定价机制包括资产定价、负债定价和内部资金定价,它们之间密切相关,又相互影响,是一项复杂的长周期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系统的支撑,如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成本费用分摊系统、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等,为此应加大此类系统建设及推广力度,加速建设基于各类系统支撑下的利率自主定价系统。另一方面高效的产品定价机制涉及机构、部门、产品、客户经理、关键客户等维度的细分及成本的核算,涉及能够敏感反映市场价格复杂的内部资金价格转移体系,均涉及到新的业务流程及各系统建设、系统之间的改造对接,需要健全完善定价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夯实定价基础。

(三)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广风险计量内部评级法

在风险成本计量由标准法向成本法过渡的进程中,应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原则,梳理各类产品目录,按产品类别建立资金池群,基于行内现有数据,初步构建函数模型,增强数据主动积累及挖掘意识,每月生成各类客户维度的月度数据,如:欠款期数、欠款天数、剩余本金、拖欠本金、表内欠息、表外欠息等,此类数据应用于贷款客户的后续行为评分及系列监控报表,如模型稳定性报表、特征项分析表,模型逾期分布分析,模型运行KS检验,违约概率监控报告、违约损失率监控报告、风险敞口及信用转换系数监控报告、模型风险等级稳定性监控报告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行内积累的历史数据及系列监测报告进行持续跟踪,不断加入变量,修正函数模型,逐步实现风险计量由标准法向内部评级法过渡。

(四)增强数据积累主动意识,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

在利率自主定价探索研究、建设各类管理系统、构建相关应用模型过程中,业务人员经常发现现有的行内应用数据,并不能完全满足构建模型的实践需要,模型的构建是粗放的,必须以业务需求为驱动,增强数据积累的主动性,改善行内数据治理,不断完善数据质量,提高数据挖掘应用效率。在实践过程中,深感既懂业务、又懂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宝贵,各级农信社应加大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把作风扎实、业务素质高、有科技开发经验的复合性人才充实到利率自主定价研究团队,加大行内数据的挖掘应用力度,加快利率自主定价实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宋文轩.关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金融,2011(15).

[2]李春胜.农村合作银行利率定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10).

[3]徐文龙.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水平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J].福建金融,2011(11).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上一篇:基于电子商务在煤炭销售中应用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新形势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