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疗效评价

时间:2022-04-02 06:51:59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疗效评价

【摘要】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1例胆石症患者,给予中医中药结合西药解痉及耳穴、食疗等综合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治愈19例,显效2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24%,平均3.5个疗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胆石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胆石症; 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25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117-02

胆石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 “胁痛”“黄疸”等范畴。其成因多由饮食不洁、寒湿不适、蛔虫上窜等导致肝胆、脾胃功能失常,酿湿生热,煎熬而成砂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膏粱厚味的大量摄入,则导致了湿热内生[1]。胆石症有逐步上升趋势。现运用排石经验方结合西药解痉及耳穴、食疗等综合治疗,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1例胆石症患者,男19例,女32例;年龄25~65岁,其中40岁以上34例;病程5~10年。B超检查:胆囊结石23例,胆总管结石6例,肝内胆管结石11例,胆囊合并胆管结石11例。

1.2 诊断及入选标准

(1)间歇性右上腹痛或右上腹饱胀感,重者可有右上腹或中上腹持续性钝痛,伴阵发性加剧或绞痛,可向后背及右肩背放射,食欲不振、口苦、发冷发热、恶心呕吐等,轻者仅有右上腹或上腹饱胀不适。症状发生多跟情志变化及饮食有关。(2)经B超确诊为胆囊炎或胆石症。(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及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或阳性[2]。

入选标准:凡具备上述诊断标准的病例,皆在入选范围。排除标准:有急腹症指征;胆石症患者胆结石直径>3 cm,B超示胆囊功能丧失者;不能按疗程完成用药或资料不完整影响疗效观察者[3]。

1.3 方法

1.3.1 经验方 组方:金钱草30 g,大黄6 g,茵陈30 g,蒲公英20 g,郁金15 g,枳壳15 g,柴胡10 g,香附8 g,山楂15 g,鸡内金30 g,白芍20 g,甘草6 g。日一剂,多泡少煎,两煎取汁500 ml,分两次口服,10 d为一疗程。

1.3.2 排石仪治疗 选用胆结石治疗仪(石家庄华行医疗器械厂生产),将旋磁头置于胆囊体表投影处,如当时患者有疼痛,则置于疼痛最明显处,然后将耳穴电极置于胰胆穴或肝穴处,通电后调节频率。30 min/次,1次/d,10次为一疗程。

1.3.3 耳穴治疗 用小块胶布粘贴直径约1 mm的王不留行子贴于耳穴上。主穴:胰、肝胆、神门。配穴:脾腧、胃腧、大肠腧、十二指肠腧、交感等[4]。左右耳交替贴,隔日更换1次,嘱患者按压数次,特别是进餐后按压10~20 min。以局部有热胀感为度。

1.3.4 西药治疗 选用山莨菪碱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次/d。不愿输液者,给予阿托品注射液0.5 ml肌注,1次/d,10 d为一疗程。

以上综合治疗,均以10 d为一疗程,休息2~3 d再行下一疗程,一般进行2~6个疗程。

1.3.5 饮食疗法 每两天食猪蹄一只,每天食核桃1~2个。进餐时间在每天做排石治疗前半小时。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结石消失,症状、体征消失;显效:多发性结石大部分排出,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无效:结石无变化,症状、体征减轻。结石情况均经X线摄B超检查证实。总有效=治愈+显效。

2 结果

治愈19例,显效2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24%,平均3.5个疗程。

3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男,59岁,右胁胀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3 d入院。右胁胀痛难忍,恶心呕吐,痛引肩背,恶寒发热,口干苦喜冷饮,纳差,厌油,大便干结。体检:体温38 ℃,神志清楚,痛苦病容,巩膜轻度黄染,腹软,墨菲氏征阳性,舌质红有瘀斑,苔黄厚腻,脉沉细。B超提示:胆囊不大,壁厚欠光滑。其内可见多个强光团,后伴声影,其中一个大小为1.1 cm×0.9 cm。中医辨证:肝郁瘀阻、湿热积聚中焦,诊断为“胁痛”“黄疸”。治则: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溶石排石。处方:黄芪30 g,金钱草30 g,大黄10 g,威灵仙10 g,茵陈15 g,蒲公英15 g,柴胡6 g,鸡内金15 g,枳壳10 g,山楂15 g,厚朴12 g,赤白芍15 g,甘草6 g。日一剂,配合山莨菪碱、排石仪、耳压、食疗(进食猪蹄、核桃)。至第二疗程时掏洗大便,每次大便中均有砂石排出,大小不等。治疗6个疗程,共排出黄豆大小结石3枚;绿豆及小米大小结石40余枚;细砂样结石1小瓶(青霉素针剂瓶)。复查B超:胆囊体积缩小,壁厚,未见大结石。

病例2:患者,女,47岁,2006年因胆石症手术切除胆囊,2010年以来肝区经常隐隐刺痛,疑是胃痛,多年来四方求治,均未凑效,经介绍于2012年3月23日于笔者所在医院就医,带来2月19日B超检查单提示:右肝内胆管见数枚大小不等结石,最大为12 mm×10 mm。现代医学指出,胆固醇结石经切除胆囊后,一般不会复发结石;手术切除胆囊后,肝内胆管复发结石,多为胆色素结石。这种术后复发的结石,概称为“胆道残余结石”,是公认难治的结石病。诊见:右胁肋区刺痛,放射至右肩背疼痛,面见黄绿色(提示阻塞性黄疸),舌质紫暗,口苦苔腻,尿短少色黄赤(尿胆红素阳性),脉细涩,右寸口脉沉弱。中医辨证:肝郁瘀阻、湿热积聚中焦,诊断为“胁痛”“黄疸”。治则: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溶石排石。处方:黄芪20 g,金钱草30 g,大黄10 g,威灵仙10 g,茵陈15 g,蒲公英15 g,柴胡6 g,鸡内金15 g,枳壳10 g,山楂15 g,厚朴12 g,赤白芍15 g,甘草6 g。日一剂,配合西药阿托品、排石仪、耳压、食疗(进食猪蹄、核桃)。服至4月6日,气血通畅,湿热得清,体征改善,胁痛缓解,黄疸消退,尿量增加,尿色转清,B超复查,结石明显溶化,缩小,右肝内胆管仅剩下几个砂粒大小的小结石。效则守方,原方加党参20 g,以扶下祛邪。至4月12日,遵医嘱再作B超复查,原右肝内胆管里的12 mm×10 mm,等多枚结石,均全部消失,体征悉解,近期治愈,效果满意。

4 讨论

胆石症多由胆汁循环不畅、胆汁浓缩瘀滞、细菌感染、寄生虫卵、胆汁化学成份改变等因素所致[5]。现代研究证明,胆固醇结石与胆汁中的钙元素增高有关;胆色素结石患者的胆汁中游离钙、镁元素明显高于正常。如果钙、镁分泌过多或胆道炎症造成钙、镁重吸收减少时,就成为结石原因之一。胆石症属中医“胁痛”“黄疸”范畴。胆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其病机终归于肝胆湿热煎熬而成。因此,本病的治疗,多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活血祛瘀,利胆排石为主。方中金钱草、大黄、蒲公英、茵陈具有清热利湿作用,能使胆汁稀释、胆囊炎症减轻,这样就增加了对钙、镁的重吸收。胆汁中钙、镁浓度的下降,起到了防止结石复发的作用。其中大黄除了抗炎作用外,还有较强的扩血管作用,能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增加胆汁流量。“六腑以通为用”,柴胡、郁金、枳壳能疏肝解郁通络止痛。鸡内金、山楂消食导滞且有化石、溶石之功。赤芍化瘀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故本方具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行气散结、化瘀通络的作用,从而达到了裂解胆石、降低胆固醇、胆色素结石形成的目的。胆系结石常伴有并发症,单服中药效果多不理想。因此,在应用中药同时,加以磁疗、耳压、西药等治疗,则疗效更好。运用排石仪,通过磁场可以改变胆汁的流速,改变胆汁流动中形成的“涡流”状态,增加了排石效果。配合耳压法,则因耳穴的刺激,调节人体各部位之间的生理功能平衡失调。“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少阳之胆,其病循行于耳,经络阻滞,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就出现反应。故耳穴的刺激,可通经脉、活血脉,有利于结石的排出。阿托品、山莨菪碱的运用,可解除胆道平滑肌痉挛,促进排石并止痛。高脂餐可促进缩胆素的释放增进胆囊的收缩,促进排石。

另外,在综合中西医治疗的同时,要注意扶正祛邪,年老、体弱者,多表现为胆囊收缩不良,方中如加益气之品,其意在于靠气的营养、气的推动,不断地为胆囊平滑肌提供收缩所需的物质,提高其抗病能力,达到增加胆汁量、加强胆囊收缩,并使奥狄括约肌尽可能收缩,以保持胆道通畅。这样充分发挥了中药的作用。再借助于排石仪、耳压、西药解痉、食疗的协同作用,在治疗时间上合理安排,达到了化石、溶石、排石及防止结石复发的作用,提高了总体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康熙雄,等.诊断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2]程红岩.肝胆疾病影象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09.

[3]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3.

[4]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9.

[5]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收稿日期:2013-09-17) (编辑:韩珊珊)

上一篇:CTA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常见疾病的对比探析 下一篇:药物排石疗法治疗胆总管结石5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