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模式 加快吉林市工业发展

时间:2022-04-02 06:16:52

转换模式 加快吉林市工业发展

吉林市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发展实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工业基地固有的矛盾和问题开始集中显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吉林市工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揭示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现实出路。

一、吉林市工业发展所处阶段的判断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所处历史阶段的主要指标有人均GDP、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和城市化率等。其中,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主要指标为:人均GDP达到1456~2912美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50%以上、城市化率30%以上、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接近1:1。国内一般用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反映工业化程度,但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2004年,吉林市人均GDP为16239元(折合2000美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53.8%,城市化率为56%,这些指标都接近工业化中期的最低标准。但是,吉林市的重工业和轻工业产值之比为3.5∶1,与上述要求差距较大。同时,吉林市工业化率大体为35%,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6个、2个百分点。综合起来看,可以说,吉林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明显落后于城市化水平。

二、当前吉林市工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作为老工业基地,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痕迹较深,吉林市工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概括起来就是“重、老、散、粗、旧、低”。一是“重”,在全市工业产值中,重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占70%以上,新兴产业、与消费升级密切关联的产业比重较低。二是“老”,老企业、老设备、老产品现象比较突出,一批老企业没有经过系统改造,不少产品几十年一贯制。三是“散”,产业关联度小,整体协调性差,加工增值链断层,导致资源开发后向效果差,经济效益通过输入输出结构双向流失。四是“粗”,除少数企业具备现代化管理能力外,多数企业技术手段落后,经营管理粗放。五是“旧”,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国有经济仍然占较高比重(过去占80%,目前仍占60%),企业机制仍然不活,创新能力不强,一批企业改制后如何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六是“低”,工业总体规模不大,投入产出水平较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这些多年积累的矛盾,导致吉林市工业经济运行稳定性、持续性较差,在全国、全省的地位有所退化。1990年,吉林市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7.3%和57.2%。到2005年,吉林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0.32%,占全省的17.9%。同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盈利2万亿元,全省规模工业盈利138亿元,而吉林市规模工业亏损数亿元。2006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吉林市工业发展局面有了显著改观,经济效益大幅度攀升。今年上半年盈利超过30亿元。但目前吉林市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资金利税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表明吉林市工业发展还没有彻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吉林市工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吉林市加快工业发展的机遇很多。一是全球经济正在温和复苏,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为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

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二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国际、国内资本流动加速,产业转移进程加快,特别是我国沿海地区富余资本正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资金、产业北移趋势明显,吉林市由于土地、水、电、劳动力条件优越,将成为他们北上的重要目的地。三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四大主体功能区,吉林市地处东北重点开发区域,人口容量、经济容量潜力巨大,随着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其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四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消费结构呈现快速升级的趋势,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并产生新的需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五是吉林市工业自身有很多比较优势,有一批在全国或区域有影响的骨干企业,有相当规模的存量资产,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有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园区等发展载体,近几年加大投资的累积效应将开始显现。

四、加快吉林市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吉林市必须进一步明晰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指导方针,努力在工业发展模式上实现转换

第一,坚持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以战略性调整为重点。由于结构性矛盾多年累积,目前吉林市还没有从适应性调整中彻底转换出来,“十一五”期间仍然面临双重调整的任务。为此,必须对现有工业行业进行认真梳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该加强的就加强,该转换的就转换,该舍弃的就舍弃,在注重发挥传统产业存量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注重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大力提高终端产品率。从发展经验看,重工业一般进入门槛较高,资金投入大、资源消耗多,其产品具有基础性、中间性特点,受市场和宏观环境影响的波动性较大;而轻工业进入门槛较低,资金投入小、就业容量大,其产品大多属最终消费品,需求弹性好,比较容易转换和调整。吉林市重化工业比重一直畸高,要想在短期内改变这种格局,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应当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逐步转变过去那种以重为重、以重为优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发展轻工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轻工业项目,即使是基础原材料行业,也要在拉长加粗产业链条上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终端产品比重,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

第三,树立全新的资源观,在扩大对外开放中着力解决工业发展的制约“瓶颈”。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传统依赖地位逐步弱化,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常常通过强化其它要素实现更快的发展。因而,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吉林市必须摆脱过去那种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思路,树立全新的资源观,加快建立开放型的工业经济体系。一方面,要十分珍惜和用好自然资源,在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另一方面,要用开放的眼光和胆识,积极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不断增强整个城市的资源综合筹措能力,借助多方面的资源、要素上项目、搞开发,实现借船出海、借财生财。

第四,加强地方工业与中省直大企业的衔接,着力提高本地专业化协作水平。中省直大企业比较集中是吉林市的优势,但一直以来吉林市对这一资源的利用不够好,在产品、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和联系远远不够。今后,必须强化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意识,积极畅通交流渠道,搭建合作平台,全力支持中省直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扩大辐射能力,同时,围绕大企业、大项目,加强协作配套,大力发展上下游关联产品,不断提高区域内专业化协作水平,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放大产业聚集的积极效应。

第五,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城市多种功能的关系,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像吉林市这样的特大城市,除了具备生产、交通等基本功能外,还要有旅游、物流、信息、文化等多种综合功能,因而,必须从整体上合理划分城市不同功能区,特别是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其它多种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历史基础和城市扩展方向,引导工业企业向城市边缘的特定区域适度集中布局,注意避开旅游景点景区、重要水源地、居民聚居区、商贸中心区、公共服务区等特殊功能区。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完善四大工业集中区,并以此为载体,引导和促进生产力在空间上优化布局,在其他区域,原则上不宜布局新的特别是大型工业项目。

第六,加强区域合作,主动融入东北区域经济体系。吉林市工业发展在处理好区域内部关系,包括中心城市与县域工业关系的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东北区域经济体系,在更大视野范围内谋求发展与突破。现阶段,尤其要加强与长春的合作,充分发挥两市在资源、产业、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加快长吉经济隆起带的崛起,在推进区域合作中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农学部)

上一篇:吉林:农业产业化将侧重“三大重点” 下一篇:大医精诚 大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