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集团化企业内部审计新模式

时间:2022-04-02 04:16:16

探索集团化企业内部审计新模式

一、集团化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展

集团企业审计部门对下属企业的审计主要从资本保值增值的角度的进行,是代表出资者的所有权审计,所以其审计目标主要以实现集团的总体目标为出发点,主要对成员企业的投资、财务活动、资金管理、资产质量和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对其贯彻集团经营方针、执行集团内部各项制度情况进行监督,职能比较单一,主要以“查错防弊”为主,这种时候进行的直接以财务资料和财务收支为对象的审计只能查处问题,不能有效地消除错误隐患,从而取得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普及,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集团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内部审计也不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裁判”等角色向以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助手”等角色转变,突出内部审计的内向特点。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企业集团管理层比较关心的、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二、集团化企业内部审计模式规划

1、转变工作程序,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的全程监控模式

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决策层。其工作目标是帮助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为此,内部审计应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转移到向事前监督和事中控制上来。既要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资金占用数额较大的主营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和评价有关项目、预算及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把事前监督作为重点,可以从源头上防止企业盲目决策、违法乱纪以及管理水平低下等现象产生;把事中控制作为重心,进行事中服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业务事项,提出管理建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达到防弊兴利目标;把事后审计作为终结,查出问题公开披露,起到震慑的作用。这样三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整体性作用,能够最大限制控制风险,确保集团整个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2、由“查错防弊”审计为主向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主线的方向发展。

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建立自我调节、自我制约、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以弊端审计为主,仅起着查错纠弊作用,忽视了根本目标是防弊兴利,帮助企业控制风险。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在对审计项目立项时,往往按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常规项目立项,几乎没有为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立项。只是在查账工作中去发现一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的内控制度不能进行系统和权威的评价,也无法发现和客观评价企业的潜在风险,无法对管理高层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建议。因此,集团内部审计应突破传统的以监督财务制度执行情况为主的职能。向以评价集团成员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为主要内容方向发展,对内控制度是否完善、有效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3、改变目前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审计方式,提高内审部门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发展及其在企业中应用水平的提高,开展实时审计以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内部审计,就是要在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对企业资金、各种资产进行密切跟踪,将审计视线由账目转向数据,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通过全过程的审查、监督与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同时帮助企业整章建制。完善内部管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4、从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拓宽到企业经营活动各个领域。

随着集团公司的做大做强,企业经营活动呈现多元化,股权结构和财务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的财务管控模式也呈多元化。由此决定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必须突破传统的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职能。向对集团整个经济活动实行监督方,向发展,既要搞好基础性的财务收支审计,更要积极有效地开展制度基础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经营决策审计,以及开展审计调查和专项审计,使集团内部审计覆盖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监督到位、服务到位。

5、风险管理审计和战略管理审计将成为内部审计的重点。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将上升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内审工作重点届时也将会发生转移。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门应重点向风险管理审计和战略管理审计拓展:通过调查、取证、分析、评价内外部主要风险因素,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排定审计项目优先秩序,扩大视角,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将审计工作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设计、执行、管理及效果实施动态的控制、审查并评价各控(参)股公司战略是否和集团公司战略相匹配。

6、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调的综合审计模式。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在审计项目内容、目标上实现完美结合,就需要明确各自的审计内容和重点,协调好各自的审计立场和目标,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经验交流。采取划定范围、分工审计的办法,树立共同的审计目的。内审人员由于对本公司情况熟悉,揭示和披露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公司业务过程的分析、评价及对集团成员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实际运行效果的审计上;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侧重于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的审查,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内部审计部门也可以参与到具体的外部审计过程中,取得第一手资料,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成果。内、外部审计可相互利用各自的审计资料和审计成果,吸取各自的审计方略,在审计内容、范围、标准、依据、方式方法、程序、策略和重点等方面加强协调和合作。这样两者结合即可以减少内审机构许多常规检查业务,缓解内部审计人员少而任务重的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规范审计结论用语之我见 下一篇:资本市场持续和谐发展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