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误区原因分析

时间:2022-04-02 03:33:34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误区原因分析

关键词 慢性 乙型肝炎 治疗误区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约1/4患者最终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及肝癌[1]。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发病后,由于对该病认识错误、不及时就医或治疗不规范等,造成多数患者病情迅速发展,其中部分患者在未定期合理检查及治疗中出现了重症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临床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保肝抗病毒综合治疗仍存有一定的误区,导致病情延误。因此加强慢性乙肝患者正规治疗的认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走出治疗误区,是当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现对一些注意事项报告如下。

了解慢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正确合理抗病毒治疗

对乙肝的传播途径应有初步的了解,因为HBV主要是经血液、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为此患者一旦确诊乙肝,其家庭成员及周围的密切接触者应及时检查。如没有感染HBV,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感染手段。在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中,如握手或拥抱等,一般不会传染HBV;经蚊或臭虫等吸血昆虫传播也未被证实[2]。若是慢乙肝病毒感染者,经定期检查肝功能正常后,即使HBV-DNA水平较高也不要盲目治疗,需到正规的医院进行合理检查后定夺是否需要治疗。无论是慢乙肝感染者或肝炎或肝硬化患者,经过正确合理、有效的抗病毒等治疗,也可能使肝功能稳定或改善,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注意不要轻信彻底根治的虚假广告,防止误吃假药和上当受骗。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目前虽然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乙肝及慢丙肝取得了一定效果,改善了慢乙肝的预后,降低了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同样具备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因其副作用较大,常出现类感冒样症状,如发热、头痛、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转氨酶升高、脱发、消瘦等。干扰素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精神病史、未控制的癫痫、酗酒或吸毒、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1.0×109/L或血小板计数<50×109/L;而相对禁忌证包括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胆红素偏高特别是间接胆红素为主者[3]。所以干扰素的副作用及禁忌证在其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拉米夫定作为第一个核苷类似物抗乙肝病毒药物,推进了慢乙肝治疗的进程。当然现在的核苷类似物还包括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可减少耐药率的发生。口服1次/日,在最大程度上抑制了乙肝病毒复制,使HBV-DNA水平下降,ALT复常,HBeAg血清转换,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有不同程度改善,延缓肝硬化的进展,降低肝癌的发生率。但注意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应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系统合理的抗病毒方案。

治疗时机的选择

慢乙肝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自然史分为4个阶段,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复制期、再活动期。正常成人急性感染HBV后,95%以上均为自限性,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即可在6个月内自行恢复,仅有不到5%发展为慢性感染。如果慢性HBV感染者只是慢性HBV携带者(HBsAg阳性、HBV-DNA阳性、但转氨酶正常或是非活动性HBsAg阳性、HBV-DNA阴性、且转氨酶正常),肝脏没有明显的炎症或纤维化,仅需要定期复查即可,暂时不需要特殊治疗。如一旦进入免疫清除期,就需要开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具体规定有所差异,但其核心观点基本一致,即患者存在肝炎活动和HBV复制。目前已广为接受的适应证为:HBV-DNA水平>104,且血清ALT水平>2倍正常上限,或肝脏病理检查显示中,重度炎症坏死或肝纤维化。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生化学、免疫学及肝脏病理检查,才能在适当的时机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案。

强调定期复查,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进行定期监测是评价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尽早发现不良反应、做到安全用药的保证[4]。对于ALT正常但HBV-DNA阳性者,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HBV-DNA和ALT;对ALT正常且HBV-DNA阴性者,也应每6个月复查一次HBV-DNA和ALT;对于年龄>40岁男性患者,应积极建议进行肝穿刺检查,进一步明确是否有肝脏炎症或纤维化情况;对慢性携带者、乙肝或肝硬化患者,应每6个月检测甲胎蛋白(AFP)和腹部B超显像,特别是HCC高危患者(>40岁、男性、嗜酒、肝功能不全或已有AFP增高者)更应强调肝癌的监测,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以早期发现HCC。同时对肝硬化患者还应每1~2年进行胃镜检查或上消化道X线造影,以观察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进展情况。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抗病毒药物的可能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不论有无治疗应答,一般停药后半年内至少每2个月检测一次ALT、血清胆红素、HBV血清学标志和HBV-DNA等指标,以后每3~6个月检测一次,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中如有病情变化或复发,应缩短随访间隔,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者,应重新给予抗病毒治疗。

讨 论

由于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总体水平不高,离患者的需求和要求较远,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误区。因此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本病,不要盲目听信虚假广告,只有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坚持服用药物,才是防止病情复发、降低乙肝病毒耐药性、早日实现治疗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做到定期复查,对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治疗的尽早恢复、疗效的早期预测和患者用药安全的保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枫,段文杰.乙肝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医学信息,2010,3:

2 张福奎,贾继东.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注意点.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0,17(4).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

4 邓子德.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误区及分析.中国处方药,2006,3:13-17.

上一篇: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4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磷酸钠盐口服液用于肠道准备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