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字中多元想象境的创设

时间:2022-04-02 11:43:36

幼儿音乐教字中多元想象境的创设

想象情境,指的是能激发幼儿想象的热情,留给幼儿自由想象空间的教学情境。歌德说过:“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察和欣赏。”音乐是用声音来塑造形象的艺术,但在音乐形象体系中并不存在音乐形象与现实形象的对应关系。因此,只有通过艺术想象,音乐所包容的内涵才能在音乐形象的世界里得以体现。为此,我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试图通过多元想象情境的创设,让每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和理解音乐,宣泄情感。

1、主题想象情境的创设。主题想象情境指的是教师预设一个想象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所设定的主题进行有指向的音乐想象活动。比如,在幼儿演唱《再见吧,冬天》的歌曲时,我要求幼儿想想可以用怎样不同的演唱方式来表现人们对冬天不同的感受。经过思考,有的孩子提出用不开心的情绪来演唱,可以先由一个人唱,最后一句大家一起唱,且越到歌曲的最后要唱得越快。因为冬天太寒冷,每一个人都希望它快点离开;有的孩子说用留恋的情绪来唱,且越到歌曲的最后要唱得越慢,因为在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溜冰,真是太有趣了,如果冬天走了,这一切就会消失了,把歌曲唱得慢些,可以表达人们对冬天的依依不舍。由此可见,幼儿演唱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不需要教师深奥和枯燥的讲解,让幼儿进入一定的想象情境中,就能自然而然地表现,而且这种表现是富有创造性的。

2、发散性想情境的创设。发散性想象情境指的是教师利用音乐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的特点,为让每一个幼儿展开充分的音乐想象所创设的空间。比如,当幼儿学会了《秋天来了》的歌曲以后,我有意识地向幼儿提出了“还有谁可以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的观察任务。在复习歌曲《秋天来了》的时候,我再次向幼儿提出:“还有谁可以告诉我们秋天来了?把你们观察到的告诉老师。”幼儿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这个说稻子可以告诉我们;那个说苹果可以告诉我们;还有的说树叶、可以告诉我们……我进一步激励幼儿想想:“能不能将你们观察到的秋天唱到歌里去,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能!”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秋天来了,秋天来了,我怎么知道?稻子熟了,稻子熟了,稻子告诉了我。秋天来了,秋天来了,我怎么知道?苹果红了,苹果红了,苹果告诉了我……”当孩子唱起经过自己改编的歌曲时,不仅情绪十分高涨,而且对歌曲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3、留白情境的创设。这里的留白指的是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以及分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不将教学内容全盘托出,而是留有孩子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让孩子在感受、理解音乐作品后,进行顺应作品思想情感且符合逻辑的再扩展和再创造。例如《颠倒歌》中歌词的相反颠倒营造出了歌曲幽默诙谐的情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在开展该活动时,尝试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范唱歌曲时,将歌曲第二句的歌词用唱对词“啦”代替,留下空白,由幼儿来创编。歌曲第一句的歌词为:“小小老鼠森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在引导幼儿发现歌词内容颠倒的秘密后,我有意识地运用歌曲本身所塑造的两个音乐形象――老鼠、狮子,启发幼儿顺着第一句歌词的意思,根据两个形象的感受和情绪来创编歌词,结果幼儿在思考后将歌词的前半句创编为“狮子很生气”。我又顺应幼儿的思维启发他们思考:“那老鼠呢?”幼儿马上又编出后半句歌词“老鼠很得意”。接着我又抓住大狮子和小老鼠的形态和情绪,启发幼儿用相应的歌声来表现。一个活动下来。幼儿在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音乐表现的体验中,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4、角色扮演情境的创设。角色扮演情境指的是幼儿扮演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在动情的音乐表达中深刻地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学习和提升相应的音乐技能。比如,歌曲《哈哈镜》(由笔者创作)虽是一首简单的双声部合唱歌曲,但由于同时演唱不同的声部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唱的方法上,我采用了创设一种表演情境的教学策略,一部分幼儿当哈哈镜,另外一部分幼儿当照镜子的人,不同的角色自然地将幼儿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声部。在将自己的心理位置有效地迁移到音乐形象中的心理位置后,幼儿不仅能努力保持自己所演唱的声部,亦能较好地注意与别的声部的相互配合,这样就较好地完成了双声部合唱的学习。

音乐想象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助于幼儿在感受和表现音乐时达到审美共鸣。而且会为幼儿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审美愉悦。同时,孩子们在此情境中培养的音乐想象能力能够在其他的领域得到扩展,最终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养成一种素质,这将对幼儿今后的生活、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幼儿轮流担任值日生,为班级及小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已成为幼儿园的常规。但是,传统的值日生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机械,幼儿的兴趣持续时间短。不能够有效地达到开展值日生活动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做了一次调查。

我们随机抽取了100名幼儿,调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服务意识。结果发现:(1)100名幼儿中独生子女占93%,比例相当高。(2)每个月能为家人做一件事的小朋友约占35%,每星期能为家人做一件事的约占14%。而每天都能做到的不到6%。显然,独生子女环境下的幼儿服务意识淡薄,接受多,给予少。

在访谈中。我们提出了4个问题。即“你们为什么喜欢做值日生?”“为什么到后来不喜欢做了呢?”“做值日生除了老师说的那些事,还可以做些什么事呢?”“你觉得怎样做值日生才开心呢?”通过访谈得知,绝大多数孩子把做值日生当成了一项任务,认为是在行使一种可以管人的权力。但是,由于值日内容比较单一,他们慢慢地就对值日生活动失去了兴趣。

于是。我们从激发兴趣、改变形式、调整内容人手来改善值日生活动,让幼儿在值日生活动中细细体味服务的内涵,学习合作,不断寻找新的兴趣点。

一、点燃兴趣。制作个性化的值日生标牌。

我们要求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个性化的值日生标牌。在自己出任值日生时用于表明身份、记载活动内容以及得到的评价等。没过多久,孩子们纷纷带来了自己的小制作(有剪贴的,有电脑制作的。有自己动手画的,有的干脆贴上自己的照片),我们给每个小朋友一个长方形透明的软塑料小套子作为值日生牌子的外套。这些形式各异,却有着相同主题的值日生标牌引起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

二、激发热情。让值日生自己找事做。

在全面展开值日生活动之前,我们首先组织幼儿讨论“值日生可以做些什么?”“哪些事情适合我们中班的小朋友做?”“值日生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是根据小朋友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值日内容?”……使他们明确了值日的内容与范围。这不仅有助于孩子们自己找事做。还使他们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大了,他们有权自己决定值日的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并且能做的事。对于这个盼望已久的“权力”,孩子们非常珍惜,每次选择值日内容时,总会想想是不是小朋友“需要的。安全的,是否力所能及”。慢慢地。孩子有了一双善于发现需要的眼睛,也拥有了一颗充满爱的心。

三、寻求合作。避免等待与冲突。

在教室的一角,我们为孩子们设置了值日生内容记录表,每天做值日生的小朋友将自己要做的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不仅是给被服务对象看的,也是让晚来的值日生看的。“这件事我已经做了,如果你要做和我相同的内容,请下次吧。”但是,有些孩子固执地要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事,常使得矛盾产生。为此,我们组织孩子们讨论“我想做的事被别人做了,我又想做,怎么办呢?”最终意见有两种:一是下次来得早一点;二是和那个值日生商量一下,两人一起做。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时间观念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

四、开展评价。体现劳动价值。

完成了一天的服务之后,放学前我们有15分钟左右的评价活动。形式是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当天值日的小朋友上来介绍一下自己今天负责的工作,然后向小朋友询问“满意或不满意”的理由。如果有一半以上的小朋友满意他当天的服务。那么他就可以获得一枚劳动奖章,贴在值日生牌子的后面。一天活动的评价是劳动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能让孩子们体会到服务的内涵与劳动的乐趣。同时,也使孩子们对下一次值日生活动充满了期待。学期结束时,根据他们获得的劳动奖章数量,孩子们可获得“亮眼睛”“爱心小天使”等称号。

上一篇:促进幼儿教育公平政策层面的思考 下一篇:透过两组镜头看批评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