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共生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时间:2022-04-02 10:41:27

“文”“言”共生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作为教研员,走进课堂,发现这种文体由于数量极少,没有得到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两种尴尬:一种是有“言”而无“文”,整堂课逐字逐句地对译,学生忙着做笔记,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学生在起步的时候,就已经从心底产生了对抗。一种是有“文”而无“言”,教师积极关注文本蕴涵的情感、价值观,关注人文精神的浸染,大量拓展,无度挖掘,课堂教学虽激情飞扬,但语言所得根基不牢。前者“死于章句”,后者“废于清议”,是“文”亦忧,“言”亦忧,然则何“法”才乐耶?

小学的文言文共四篇,教学如何定位?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无论学什么学科,都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

从教材编排来看,四篇文言文是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初步的基础。这个基础,有对文言文特殊文体兴趣的激发,有对文言文这种特殊文体的感知和熟悉,有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初步积累。

从语文教学的性质来看,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顾名思义,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本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文言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言”,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故重点文言词句的字面教学,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文”,文章的内容、结构、主体和情感等,又是不可以完全抛弃的。

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古人文章妙处,全是‘沉郁顿挫’四字”,在沉郁顿挫中,文章精神必显。因此,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可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的文言文教学应该如何承载基础的任务,符合文体的特点,实现“文”“言”共生呢?基于上述思考,并结合《伯牙绝弦》的磨课体会,我总结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六字策略:“趣为先”,“读为主”。

一、趣为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生初学文言文的“利器”,当首推兴趣。

1.营造浓厚的复古氛围,激发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开课出示《伯牙鼓琴图》,教师在古色古香的图画中,古音古韵的琴声中,款款介绍子期和伯牙:“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达官贵族打扮的,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声、色、画加上教师的深情叙述,消除了年代的隔膜,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古文学习磁场。

课中,教师配乐深情范读,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这样的氛围,如袅袅轻烟,始于开课,萦绕课中,挥之不去。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伯牙绝弦》,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读得生涩到读得流畅,再到读得韵味十足。

2.省略

上一篇:概念教学:从生活到数学的价值回归 下一篇: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