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迹题跋的价值

时间:2022-04-02 10:25:09

本文所说的“书迹题跋”,是指为墨迹、金石拓片和刻帖拓片所写的题跋。宋代重文尚古,加之书迹收藏、金石搜访和刻帖之风影响,书迹题跋激增倍长,一大批文人为前代或本朝书迹作题作跋,因此古代遗墨、珍本、金石拓片和刻帖拓片,多有名人、文人题写之文字,这是他们鉴赏、考证、评价的真实记录。为这些古今墨迹、刻帖、金石作题跋,在宋代崛起、兴盛并取得了突出成就。这种书迹题跋伴随着宋代的书画鉴赏与收藏、刻帖活动、金石的寻访考证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书迹的鉴藏、刻帖的兴盛与金石学的发展,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郁郁乎文哉”的宋代,为书迹作题跋既是文人士夫的一项“雅事”,又是与书画的交流、买卖、市场交易相关的一种“俗务”。一件墨迹、刻帖、金石拓片,有无名人作题跋,题跋中对其真伪高下的赏鉴评定如何,都会直接影响到其“市场”价值。

这些“书迹题跋”一方面是文人的一种著述活动,一种书写活动,其成果成为文章、著作、墨迹;另一方面,又可能附在有很高收藏价值的古今名人墨迹或金石刻帖拓片的前面,与所题跋的名迹一起在交易、买卖过程中具有了“商品”的性质。所以说,“书迹题跋”作为“著述文本”,是有着多方面学术价值的文章、著述;同时作为“墨迹文本”,又是具有艺术价值、审美意趣的书法“作品”。总之,宋代“书迹题跋”的价值、意义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主要从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来对其作些考察与论述。

一、宋代“书迹题跋”的学术价值

当我们把宋人所作的“书迹题跋”作为文章、著作的“著述文本”来看时,我们看到其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1、书学价值

中国是一个极为重视文字书写的国度,汉字的书写―书法逐渐被视为一门艺术,关于书法的学问被称为“书学”。书学大致包括书论、书史、书家与对书法作品的研究、批评等,而宋人的书迹题跋则涉及到上述诸多方面。

作品评论。如前已述及的,书迹题跋是题跋者面对具体的书迹所作的评论、说解,是对某件或若干件作品的观察思考之后所作的评价。例如对书体风格特色、源流的论述,对作品雅俗、高下、优劣的论述等,如蔡襄《跋隋丁道护启法寺碑》:“此书兼后魏遗法,……书当益老,亦稍纵也。”《题王献之书洛神赋》:“子敬能作方丈字,观其细书巧妙,方丈不足为。大令、右军法虽同,其放肆豪迈,大令差异。古人用功精深,所以绝迹也。”欧阳修题《杂法帖》之一:“南朝诸帝笔法虽不同,大率意思不远,眇然都不复有豪气,但清婉若可佳耳。”黄庭坚《跋周越书后》:“周子发下笔沉着,是古人法。若使笔意姿媚似苏子瞻,便觉行间茂密,去古人不远矣,何止独行于今代耶!”《题徐浩题经》:“徐季海惟此一种有右军父子笔法而无俗气。如《开河碑》超逸,《孝子碣》老重。然终非王家苗裔也。”题跋者面对原迹反复观览,细察其点画、结构、章法,既观其“形”,又味其神。每所论评,多能抓住特点作切要精当的概括与描述。欧、蔡、苏、黄等题跋名家对一些碑帖之跋语,多为经典性的书法评论,成为后世评书者必然参考的文字资料。

书家评论。题跋者在评价具体的书迹时,每论及书家,或述书家生平、思想、学问、书法师承、书法风格、成就等,成为后世书家研究不可或缺重要资料。如欧阳修跋《郭忠恕小字〈说文字源〉》:“忠恕者,五代汉、周之际,为湘阴公从事。及事皇朝,其事见《实录》。颇奇怪世人但知其小篆,而不知其楷法尤精。”黄庭坚《跋唐玄宗〈n_颂〉》:“唐太宗妙于书,故高宗虽潦倒怕妇,笔法亦极清劲。玄宗书,班班犹有父祖风。此如长沙王十世后孙子,犹似其祖耳。”《书子瞻〈松醪赋〉后》:“文章云起风生,笔力山崩海立,非东坡先生其孰能之。”《跋欧阳文忠公帖》:“欧阳文忠公书极不工;然喜论古今人书,故晚年亦少进。其文章议论一世所宗,书又不恶,自足传百世也。”《跋马忠玉诗曲字》:“马忠玉翰墨颇有劲气,似李西台,但少妍耳。诗句亦不草草,盖致古人诗磊磊在其胸中。亦善题评。至其作乐府长短句,能道人意中事,宛转愁切,自是佳作。”后人研究书家,读宋人书迹题跋,每能见史传所未及之书家生平细节及学书经历等。

书法理论观点。宋人题跋,评书论书,每据个人书论观点和主张对书作、书家进行评判。例如关于宋人“尚意”的许多书法观点,关于书法的“神”、“韵”、“趣”的问题,关于书品与人品、书法与学养等等,关于“俗”与“雅”的问题,关于学习晋人书法与创新的问题,关于书法为“小道”“细事”,关于“学书为乐”,关于书法的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等问题,题跋者往往结合对书迹书家的评论中阐发。宋朝文人书法的批评观,读其书迹题跋可体会出,他们强调写出自己的个性特色,还要有一种形质之上的意韵倾向,如欧阳修所谓的“深趣”,蔡襄“神气”说,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黄庭坚“韵胜”说,米芾“真趣”论等观点,为中国书法批评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使得宋代书法品鉴赏评有了自身的特色风韵。又如宋人在品评书法时,常常将人的品格修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底蕴。书品、人品关系的赏评题鉴对后人学书、品书、论书等方面影响深远,使得有志于书法的朋友,时时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努力做君子之事,行君子之行,完善人格,提高文化素养,增加识见,充实自己,即所谓克服“见狭、识浅、学不足”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到,不能过度夸张,因为书法作为一门技艺自有其本质规律的要求,只是品德高尚而不从事书法技法的学习,其字迹不一定就为上品。总之,研究宋人书论,宋人之书迹题跋不可不予以充分注意。

关于书法史的论述。宋人的书迹题跋,对具体书迹的评述总是放在一定的书法发展过程中,总是述及一定时代书风书貌的流便递嬗,所以其中往往有对书法史的片断论述,这是我们研究书法史可资参考的。如欧阳修的书迹题跋中每每论及唐代书学为盛的问题,论及唐以后他则认为:“五代干戈之后,学校废,是谓君子道消之时,然犹有如忠恕者。国家为国百年,天下无事,儒学盛矣,独于字书忽废,几于中绝。”(跋《郭忠恕小字〈说文字源〉》)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云:“予尝论书,以谓、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这里,苏轼对魏晋与唐之书法之变化作了精要论述,宋人书迹题跋这类与书史有关的论述甚多,兹不赘举。

中国古代的书法资料,大都是在石刻或法帖之中,而题跋者对这些石刻或法帖进行研究总涉及字体特征、书法风貌及其变化,在书迹题跋著述中或考察记录碑石存世、湮没及当时文字磨损状况,或有涉猎考评述说当时时代风习,或品评书艺优劣高下,或追述与书写者相关的佚文逸事等,是研究书史、书论、书家、书迹所不可缺少的资料,极具书学价值。

2、史学价值

宋人书迹题跋,不仅把书迹放在书法史的发展中作评述,而且放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所以题跋中每每涉及对书迹产生时代社会文化的论述,特别是题跋中每每述及具体的人物、事件及其背景,这是更为宝贵的史实材料。欧阳修等人的金石题跋重史实考证,其史学价值自不必说,就是其他偏重谈书法、谈诗文的题跋,也蕴含很珍贵的史实材料。所以宋人的书迹题跋不仅具有书法史研究的价值,而且对宏观的文化史研究也很有重要参考价值。

宋代文人名士博雅好古,喜收藏,精赏鉴,识见广博,对所搜集或见到的古器名刻铭文、名家名作进行编纂研究,证经史考,钩沉本原,而系之以题跋,常可补纠史传之缺谬者,增益后学,极具学术价值。如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主持编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的史学家。他的《集古录跋尾》以题跋形式考述金石文字并以之证史,是一部重要的金石学文献,也是有重要史学价值的著作。欧阳修之子欧阳在《集古录跋尾》的《录目记》中说,此书“可与史传正其阙缪”。“盖自文武以来迄于五代,盛衰得失,贤臣义士、奸雄贼乱之事,可以动人耳目者。至于释氏、道家之言,莫不皆有。然分散零落数百年后而聚于此,则亦可谓难矣。其聚之既难,则其久也,又遂将散而无传,宜公之惜乎此也。”《集古录跋尾•后汉孙叔敖碑》一则云:“右汉孙叔敖碑,云名饶字叔敖。而史记不著其名,而见于他书者亦皆曰叔敖而已,微斯碑后,世遂不复知其名饶也。碑世所罕传,余以集录二十年间求之博且勤乃得之。然则世之未见此碑者犹不知为名饶也,谓余集古为无益可乎?”欧阳修用碑史互证的方法抉幽钩沉,发现楚相孙叔敖名饶,纠正了三国魏名将邓艾的名字读蒿艾音之非,补充唐史书记载如唐洪州刺史吴黑闼的名字事迹等,使我们读者得知此人名广、字黑闼,唐初与程知节、秦叔宝等俱从太宗征伐,后与杀建成有功,至高宗时为洪州都督以卒的生平事迹等,“集录前世埋没缺落之文”,这实际上也是他写作跋尾所遵循的一条原则。再试看他的《唐孔颖达碑》的跋尾:“右孔颖达碑,于志宁撰。其文磨灭,然尚可读。今以其可见者质于《唐书》列传,《传》所阙者,不载颖达卒时年寿,其与魏郑公奉敕共修《隋书》亦不著。又其字不同,《传》云‘字仲达’,碑云‘字冲远’。碑字多残缺,惟其名字特完,可以正《传》之缪不疑。以‘冲远’为‘仲达’,以此知文字转易失其真者何可胜数!幸而因予集录所得,以正其讹舛者亦为不少也。乃知余家所藏非徒玩好而已,其益岂不博哉!治平元年端午日书。”在这里,欧阳修用具体的实际材料说明了他所收藏的古代金铭石刻拓片的史料价值。他同宋祁合撰《新唐书》,订正了《旧唐书》的一些讹误,补充了一些史实,就多得益于唐人碑刻。

追踪欧阳修的南宋赵明诚所撰写的《金石录》三十卷,就是仿欧阳修《集古录》体例,著录所藏金石拓片凡二千种,比欧阳修所集录的多出一倍,其中后二十卷为题跋,共502篇,其中还包含为数甚多的汉、唐碑刻,都是书法名迹,同时也涉及到法帖之类,在书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正讹谬,去取褒贬”,考证审慎,影响甚大,是宋代研究金石的重要著作和金石题跋专书。欧、赵二人著作作为史料当然有很高的价值。此外,董《广川书跋》、黄伯思《东观馀论》对金石拓片及法帖方面进行引经据典,详辨精微,竭情铺陈的赏跋考订,颇具史料价值。南宋中期洪适《隶释》27卷,虽然关注焦点是字而非书,但由于两者天生的关系,客观上为在原碑磨灭毁失的情势下,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如洪适在《隶释》卷十《安平相孙根碑》中把隶书作为一个明确的定义指出,并且廓清了与正书的纠缠,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此书是今天研究汉字流变、石刻碑拓、汉碑历史的重要文献和珍贵资料。《四库全书总目》把这部书归于“史部”,就是从其以碑订史的角度而言的。

宋代此种以金石跋尾的体式,对于研究金石学方面,有开拓之功,对后世影响甚大,意义深远。此后代不乏人,如明都穆《金薤琳琅》,赵《石墨镌华》,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足以见出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二、宋代“书迹题跋”的艺术价值

1、书法艺术文本

名人书法题跋与原迹相得益彰的艺术审美价值。我们前面说过,为别人的书迹作题跋时,这些题写者多是颇具各方面造诣的文人士大夫,或为文家,或为书法家、画家,或为书画鉴定家、收藏家等,他们的题跋之作或为俊美的端楷,或为流变的行草,其书法艺术文本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后世习书者所取法的范本。试看黄庭坚对苏轼的名作所题之《黄州寒食诗跋》,黄庭坚本身就是“宋四家”之一,是颇为知名的书法家,不仅跋文精彩,而且跋书亦十分精妙。行笔痛快沉着,潇洒跌宕。后世人多对他的跋书给以赏鉴题跋,如明张t跋云:“此跋尤恢奇。”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云:“山谷续为之跋,字亦如坡大,亦异常法。磊落峻爽,气若有英威,盖尽气与敌也。然以比坡,有若两王父子间,然亦不甚让。”沈尹默《沈尹默论书丛稿》云:“山谷此卷,淡墨挥洒,初非经意,然极真率可喜。”足可见黄庭坚此篇跋书对后世的影响。详观此跋书,字迹冲出法度工@的樊笼,欹侧迭荡,无不是黄庭坚恣肆豪宕、淋漓挥洒、一气呵成之心态的再现及流露。诚如黄氏自谓“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此跋书既是其沉着痛快心意的再现,又体现了所谓题跋书自身的书法艺术价值。

又如唐怀素《自叙帖》卷后的许多宋代名家的题跋,字迹优美,完全可以作为书法来欣赏。例苏辙《怀素自叙帖跋》就很精彩有味道,体现了苏辙书法的面貌气息,他是苏轼的弟弟,十九岁登进士科,性沉静简洁,为文澹泊,其高处直迫其兄,与其兄、父并称“三苏”。其书法,世论少愧其兄。苏辙此跋,书风类似苏轼,卧笔铺毫,结字紧密呈横扁上倾之势,纵向之笔多收缩,横撇之笔却自由舒展,笔姿笔势丰富灵活多变,整体看豪迈气象略显不足,但自有其撼动人们心魄的奇趣。

赵令的《怀素自叙帖跋》,笔画深厚浓重,结体呈横扁状,颇有坡书之味道,显然受其影响颇深。此跋书字的笔画之间联系紧密,流贯畅通,线条有粗有细,结字疏密相间,行摆向左偏斜,章法上气息随意天成,毫无拘谨局促。曾纡《怀素自叙帖跋》,行楷书。字之结体、笔意明显有着颜柳的风貌,却又浑然一体,一派唐人楷书气象充溢于字里行间。然而细观,其起笔收锋顿挫有力,运笔挺劲舒展,笔姿刚健清爽,结字空间调整合理,通篇气韵协调而生动。

苏轼的行书《吏部陈公诗跋》,整体感觉清秀温和,细观每个字都表达得很完善,颇类楷法书作,秩序井然,八法皆备。如“故”、“使”、“吏”、“人”、“胜”等字笔姿翩翩,潇洒自如。

此作足见出苏轼书法的基本功,下笔并非无根基来由,他常讲:“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也。”观他此跋书,相信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欧阳询张翰帖跋》,书迹亦颇为精彩,体现着赵佶笔画瘦劲而锋芒毕露的特点,可视为后人摹法赵佶书迹的佳篇。这件作品点画干净利落,线条迅疾轻利,横画收笔带钩,竖下收笔带点,竖钩细长而内敛,是其“瘦金体”书作的名篇。

蔡卞《唐玄宗n_颂跋》行书墨迹,可称为蔡卞的行书代表作。他的书法结字外拓,重心平稳,用笔浓密劲利,挥洒娴熟快捷,章法布局自然精巧,字与字生机连属,行与行血脉贯通,他的跋文书法颇体现了李隆基“风骨巨丽”,“思如泉而吐凤,笔为海以吞鲸”的书法风貌。细品此跋书迹,可体会蔡卞转益多师、撷取精华的精严多姿的书法境界。

此外,苏轼《题王晋卿诗后》、《书和靖林处士诗后》;蔡襄《跋告身帖》;赵明诚《集古录跋尾跋》;姜夔《落水兰亭序跋》、吴说《独孤僧本兰亭序跋》等皆为跋书名作,既体现了题书者的书法水平,又可视为后人学书取法的佳篇,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文学文本

宋人的书迹题跋,一方面是由古今书迹派生出来的说解评述文字,具有对所题书迹的从属性,同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文章”,宋代个人文集每将此类文章收入文集,这些文章有的是偏重论、议、说的“论文”,有的是偏重于记事、叙述或夹叙夹议又有抒感的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明毛晋于《汲古阁书跋•容斋题跋》中说:“题跋似属小品,非具翻海才、射雕手,莫敢道只字。”如欧、苏、黄等人都是文学大家、巨匠,其题跋的许多篇什便是短小精美言简意赅的散文的“文本”,其文学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读宋人所题写的书迹题跋,体会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往往纵横议论,贯穿己意,灵活多样,或说理、抒情、记事、写人和学术研讨等,理识情并举,文学性、趣味性极为浓厚,堪可视为文学作品的珍贵文本。其内容或品评书迹的优劣高下,或记录书者的轶事趣闻,或睹书缅怀故交,抒写友情等,言语精彩,平易流畅,挥洒自如,佳作迭出,常写得语短意深,颇具理趣,抒情说理,趣味盎然,展示了宋代题跋大家们丰厚的文化学养、多彩的精神世界及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苏轼《书舟中作字》:“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荦然,四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短短数十字的题跋,状人描境,言简意丰,将其遇险事而不惊且通脱豁达的从容形象简笔勾勒。苏氏经历宦海沉浮,在他眼里自然界的波涛并不可怕,且怕亦无用,倒不如我行我素更坦然。此则记录了他患难余生的心情,表明了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又如苏轼《书张长史书法》云:“世人见古有见桃花悟道者,争颂桃花,便将桃花作饭吃。吃此饭五十年,转没交涉(关系)。正如张长史见担夫与公主争路,而得草书之法,欲学长史书,日就担夫求之,岂可得哉!”东坡借比喻告知执实法而不求变通的愚人,要善学会学。言语惊警,寓理趣于故事之中,事显而理深,言尽而意不尽。

黄庭坚《题自书卷后》:“崇宁二年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谓余不当居关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抱被入宿于城南。予所僦舍喧寂斋,虽上雨傍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人以为不堪其忧。余以为家本农耕,使不从进士,则田中庐舍如是,又可不堪其忧邪?既设卧榻焚香而坐,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为资深。书此卷实用三钱买鸡毛笔书。”黄氏虽叙谪居生涯,心境却坦然自得,安然若命,超然物外,其文笔隽永传神。如《书家弟幼安作草后》中黄山谷谈自己的书法创作体会,“老夫之书本无法,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语句明快,举例取譬,形象生动且深刻,把其寄情于名利之外的习字作书之境界诩诩勾勒,其言充满思辩情感,内涵丰富,立体感极强。又如《题知命弟书后》:“知命弟,江西豪士也。意气合其臭味,极力推挽之,不遗力,有味其言之也;至不合其意,虽衣冠贵人,唾辱之知矢溺。亦自以废疾,如支离疏攘臂于稠人广众中,物亦不能害之。作小诗乐府,清丽可爱。读书不多,亦会古人意。年不能五十,遂以盖棺,每见其遗墨,令人陨涕。”黄庭坚简笔勾勒出知命弟的形象,衰残瘦弱的样子,令人怜惜。虽颇具才华和个性,可惜中年早逝。手足亲情,人亡物在,念之涕零。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莫贵乎真。他所抒写的是真性情,故而感人。黄氏在《山谷题跋》中或叙人论事、或描写抒情、或品藻赏鉴,文笔精练畅达,浑然一体。

题跋小文“自坡仙、涪翁联镳树帜,一时无不效颦”(毛晋《汲古阁书跋•容斋题跋》)宋室南渡以后题跋大家如陆游、周必大、楼钥、刘克庄等都有不少佳作。如陆游《跋李庄简公家书》、《跋傅给事帖》、辛弃疾《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等篇章,语言凝炼警精,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深沉感人,把强烈执著的爱国赤诚和尖锐而含蓄的批判精神借短札题跋一一道出,意境深邃,耐人咀嚼回味。

总之,读宋人书迹题跋如与知心睿智之人谈话,去疑解惑,使人茅塞顿开。其文真切感人,言简意赅,增益广闻。堪称宋代散文中的一朵奇葩,芬芳独具。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一篇:张大千画作中禅意探源 下一篇:“康体”书法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