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如何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

时间:2022-04-02 04:49:20

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如何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

目前,全国使用的都是课改新教材。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传统教学在培养创新思维这方面的不足与滞后。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我逐渐认识到在课堂上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确立呢?我觉得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角色。在这方面我做了很多尝试,觉得效果最好的是让学生学会思索、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让学生质疑,实质上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地内在学习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从网络、影视、报刊杂志及历史遗迹中获得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信息,但学生由于知识面以及学生阅历的浅显,从而会产生种种疑问,却又得不到应有的正确的指导。这样,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环境。学生扮演了“老师”的角色。或者说学生成了往日一味提问讲解的“老师”,而这时老师成了“学生”来做解答。让学生在转换过程中体味到历史课堂的乐趣。当然,这里的“学生”的提问并不是随意的,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或规范。老师也不是一味的被动解答。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释疑。这种自己质疑——教授指导下探索——释疑的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也学会了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不再人云亦云。这种思考方法训练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在实践这一教学方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质疑量比较少,质量也会比较低,有的甚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耐心指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质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可以是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老师留下的疑问,也可以是影视剧相关联人物或事件与历史课中结合的疑问。其次,及时抓住问题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并分析出问题的价值,进行具体指导。经过长时间耐心琢磨与指导,同学们对历史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生的提问方式越来越多。比如:观察发问:在我们新教材中,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历史图片很多,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其感兴趣的亮点,让学生里哟过图片、实物、或录像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鼓励其提出问题。、类比提问:在历史学习中,经常需要学生将某些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这就要引导学生会提问,会归类。、相互辩论;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针对一结论多观点的一些问题进行辩论。

转换课堂角色,培养学生质疑和创造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长期以来,学生较习惯由教师“授业”、“解惑”,所以在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教师”,给他们充分想象的空间,还有一些困难。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提出问题仅仅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并从各种途径去探究答案,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特征,历史发展的本质,探求历史发展规律才是更为重要。

2、转化师生角色,由学生提问,老师解答,不论难易,从另一角度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个结论。他们对于这个结论没有直接的感受,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体现不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指导学生去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应指导学生用查找资料的方式自习予以解决。

3。教师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教师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能。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十分冷僻,有的教师也难以给予准确的回答。着就要求教师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

4.“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站位,探究教学方法任重而道远。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摸索的一个起点,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立足本位,积极探索,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关于乡土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的思...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