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空间选点布局研究

时间:2022-04-01 09:40:25

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空间选点布局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房价的上涨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下,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空间选点布局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性;住房空间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也日趋快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的实施,城乡一体化把城市和周边的农村的化为了一个范围,在对城市进行建设的同时也对农村进行了改革。城乡一体化不但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使得人们的居住空间更有保障。衣食住行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其中住房的问题是现在社会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居民的住房没有办法保证,再加上房价的日益上涨,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住房负担加重,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的满意度,也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性。所以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必须要为人们提供今本的住房保障,这样才能为人们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保障性住房选点布局的特点分析

(一)空间分布特点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地点的选择要充分的结合城市的发展现状。城市的商圈附近的房价会比较高,而且土地空间也已经趋近于饱和,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居住环境,同时降低环境的压力,可以在城市的边缘或者一些周围的乡镇建设住房,这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在农村的居民也可以住上楼房,这也就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再加上公路的开通,使得城市和乡镇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有利于带动乡镇的经济发展。但是城市的居民通行也成为了问题,大量的经济适用房距离市中心比较远,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了不便。

(二)入住人群特点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有一定针对性的,主要是为了给那些工资收入一般的人群提供的,为了解决买房难的问题。中低收入的群体是很大的,所以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率很高,但是因为保障性住房离其工作的地方比较远,造成了居民上班和出行的困难。建筑经济适用的主要的目的是环节住房的压力,但是却带了了交通的拥堵,这也是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择的特点决定的。同时一些保障性住房被一些生活水平高的人买下来,然后再转租,也失去了保障性住房的本身意义,同时也使得保障性住房的居民居住更加复杂化。

(三)公共服务设施特点

我国现阶段的一些保障性住房的公共设施不够,这些居民建筑周围的生活设施以及便民设施的建筑都不全面,医疗保障设施也没有建立,入住的居民生活很不方便,同时在发生紧急的状况时,去市里就医也相对麻烦。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吗,同时也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

二、保障性住房选点布局目标和原则

(一)保障性住房选点布局目标

通过上述危害分析,保障性住房选单布局的目标如下:

1、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可以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满意度,维持社会的稳定。住房是人们关心的大问题,一些犯罪行为的出现就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失去的基本的保障,所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居住的场所,可以使得人们对政府以及社会更加的信任,从而减少我国的犯罪率。

2、保障性住房的选点布局可以减少人口对城市的集中压力,降低对城市的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环境。我国是人口大国,城市的人口密集度很高,所以在城市的边缘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缓解城市的压力,从而满足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需求,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3、城市的发展需要保障性住房的扶持,保障性住房减少了城市的交通的压力,但是也延长了人们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如果居住员能够克服交通的问题,那么也就城乡一体的发展也会比较迅速,同时也可以使得一些商业的性质的公司迁移到城市的边缘,带动乡镇的发展,也为人们上班提供了方便。

4、保障性住房还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保障性住房扩大的城市的范围,城市的建设范围也扩展到了城乡,这也就是的我国的城市的空间变大,环节了土地占用的压力,同时也使得城乡的发展水平提高,所以保障性住房空间的布局选择和城市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联系。

5、保障性住宅还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保障性住房选点布局原则

1.实现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

房地产行业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主要考虑到了低价多买的观点,通过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取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人们也可以利用手里的资金购买保障性的住房,这也满足了人们对住房的要求。居民的生活稳定,也就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从而也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房地产商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时候也要从人们的利益以及市场的需求考虑,要建设经济适用房,而不是利用城郊的土地建设一些高价房,保障性住房的最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满足低收入者对房子的需求,不是增加他们的购房负担。我国也应该加强对房地产商的监督,这样才能够适应城乡发展的一体化趋势。

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利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

保障性住房空间选择还应该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少,所以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就应该在建设过程中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城市的土地规划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空间也不够,所以在城郊位置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有效的缓解城市的压力,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实现节能环保的功效。要对我国的土地资源进行优化,就要结合城乡的发展实际,针对乡镇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的要求选择建筑的空间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以及乡镇的发展水平,适应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更实现了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实现了对土地的合理使用。

3.以市、区级中心区体系确定选址。

建设用地选址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城市本身的功能定位、城市发展方向、自然地理条件、人文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等城市科学方面涉及的影响因素,也包括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因而十分复杂。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城市发展纲要的目标和实施安排,在充分考虑经济因素的基础上作出详细规划设计,根据现已形成和未来可能形成的市、区级中心区和次中心区体系确定经济适用房用地选址的可行范围。

4.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一些低收入者都是靠在城市中打工来赚钱的,但是住房在郊区等为孩子,每天的交通往返时间就更多,影响了其工作的时间,同时休息的时间也短。而且这种空间选择也需要进行公路的兴建,这也给我国的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所以保障性住房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规划,解决这些矛盾。

5.住房保障用房选点布局应尽可能根据交通规划选择周边交通完善,出入方便

三、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分析,研究了保障性住房空间选点布局的重要性。合理的选点布局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完善我国的社会结构,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缓解城市的压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满意度,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为低收入者提供了基本的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有利于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 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分布与空间结构演化[J].地理学报.2012(06)

[2]袁奇峰,马晓亚. 保障性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2(02)

[3]巴曙松,牛播坤,杨现领. 保障房制度建设:国际经验及中国的政策选择[J].财政研究.2011(12)

上一篇:城市规划与地方民族特色的结合 下一篇:关于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