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时间:2022-04-01 07:08:16

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摘要]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接着阐明了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紧迫性,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意识 培育

[作者简介]唐彰新(1975- ),男,广西全州人,玉林师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广西 玉林 537000)李子涛(1987- ),男,广西南宁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77-01

2011年,环境保护部等六部委首次联合下发了指导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强调要不断加强全民环保意识,建立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也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融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生态文明的理念必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巨大影响,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探讨如何培育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

中国古人把“经天纬地”称为“文”,“照临四方”称作“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天纬地”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着重于物质活动成果;“照临四方”是指驱除各种愚昧、提升智慧,侧重人类的精神活动的结果。从广义讲,文明是人类在适应、征服、改造、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制度和物质的所有产物。从狭义讲,文明偏重于文化含义,指国家或群体的风俗、信仰、艺术、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意识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但笔者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积极优化和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制度、精神等各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体现,它不仅仅包含健康的生态心理、文明的生态思维、优良的生态道德和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平等的价值定位,而且也包含环境科学意识、环境道德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等现代环境新观念,是人的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紧迫性

要想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社会,必须构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实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社会,近些年来,我国的部分高校开始注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相继开设了相关环保课程,在校园内组织和宣传生态环保绿色活动,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绿色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但是大多数学校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不够重视,流于形式,只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他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能力,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深入剖析,教育内容浅显,缺乏认同感,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习惯,导致他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不足,生态观念淡薄,进而频繁发生破坏校园生态环境的行为:白天在寝室或教室开灯;洗漱时长时间不关水龙头;乱倒剩菜剩饭,随意扔掉还没用完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吸烟,乱扔果皮、纸屑、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在教室或宿舍里的书桌上、墙壁上乱刻乱划;随意践踏草坪,攀折花木;互相攀比,讲排场好面子,买名牌衣服,奢侈浪费等。由此可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刻不容缓。

三、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要内容

1.培育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生态文明忧患意识是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而产生的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担忧意识。生态危机主要是因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不合理,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较为淡薄,没有意识到生态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对此,高校要发挥宣传部门、校园文化的作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宣传方式(如校园广播、报纸报刊、课堂、网络等)普及环境知识,强化大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举办各种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如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环境问题研讨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融入了解、服务生态环境的活动中去,树立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2.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消费意识。生态消费意识引导人们形成一种与自然环境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持续消费方式,它既满足于消费者的健康需要,又不损害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的健康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既满足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平衡,经济建设与环境相协调发展,又在人们的生活中构筑健康、理性、合理、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厉行节约,抑制奢华贪欲,公平理性消费。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意识,必须落实在具体日常行为上,教育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不追求奢侈豪华,奇珍异味,不铺张浪费,珍惜点滴资源,从自身做起、持之以恒,把生态消费观念深入到脑海里,从而养成合理、适度、绿色、生态的文明生活方式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3.培育大学生爱校护校的校园文化意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培育学生树立爱校护校的校园文化意识,就必须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构建“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生态校园”。首先应该营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清新洁净的自然环境中,受生态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文明理念,身体力行地保护校园生态环境。其次应开展各种科技、艺术、体育等校园生态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态文化,建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促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最后应落实生态文明规范,如要求学生爱护校园生态环境,争取做到人人心中有校园、有生态,鼓励学生逐步形成适度的绿色消费,反对铺张、浮华奢侈,杜绝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行为。

4.培育大学生的现代环境新观念。培育学生具有环境科学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环境道德意识等现代环境新观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踏踏实实地采取实际行动,不能空喊口号,热衷形式。培育学生具有现代环境新观念,需要建立一门高度综合、能够囊括各种生态知识的学科,并将其列为所有高校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形成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生态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和生态文明培训基地,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充分了解和掌握环境问题的危机以及如何避免危机的发生,了解各种环境法律制度、道德意识、科学知识,系统地掌握生态文明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方法,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促使大学生建立起现代环境新观念,并将这些新观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为保护环境,创建美好生态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华林.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9(9).

[3]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思想前沿・绿叶,2006(10).

[4]王学俭,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薛建明.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0(29).

上一篇:下半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平稳快速增长期 下一篇:热辣之城 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