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工程设计监理体制模式改变

时间:2022-04-01 12:33:53

浅谈建设工程设计监理体制模式改变

摘要: 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监理单位的固有体制模式对建设工程设计监理的弊端,继而指出改革现有监理体制模式是建设行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最后明确实现监理单位结构体制的改革思路及展望并提出具体改革建议。

关键词: 弊端;时代要求;政策法规

工程建设监理自九六年在全国进入全面推行阶段,以《工程建设监理规定》为标志,历经多年的工作实践,在不断探索与发展过程中,许多监理单位的规模及监理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监理范围也逐渐由施工阶段扩大到设计阶段监理。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革,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市场,一些旧的管理模式及监理体制处于必须革除的边缘,无法适应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而新的模式与体制处于逐步形成完善过程中。许多监理单位面临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阶段,为适应国家机构体制改革的总趋势与国际建筑业的发展要求,逐步改革现有监理体制及模式实属时代必然。建筑市场将逐步趋向于政策化、多元化、集约化、法制化,如何准确体现这四化,作为建筑市场三大主体之一的监理业,必须顺应时展潮流, 进行体制结构改革。

1、监理单位的固有体制模式及弊端

1.1 固有体制模式

(1)政府对监理单位的监管与对业主、设计和施工单位的监管不同步, 缺少一体化监管方式。

(2)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对设计人员的技术依赖性强,扩大到设计阶段建立后,总监在工程中的核心地位不突出。监理单位对有些技术问题行政化。

(3)业务承接主要依赖于监理单位“ 追逐式”的请求,而不是业主主动找上门要求监理。监理费率视业主态度一降再降,且不按合同时间收取,无法保证高水平人员素质。

(4)原有监理体制模式中,许多同志对设计监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即“ 三控二管一协调”含义理解不清,仅仅体现监理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如“ 三控制”中仅限于“ 质量控制”, 投资与进度控制仍随甲方或设计单位意愿决定,“二管理”中仅信息管理处于适应提高中,而合同管理无法从工作中体现。

(5)尽管以前成立的监理公司,国家对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数量及注册监理工程师数量的限制政策较宽,且对公司外聘技术人员限制也较宽,但经济效益还是影响到许多监理单位还是聘请不到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别说专家级人员。监理单位的人员现状是:

a.大量聘用退休、内退中高级甚至无职称但有经验的老同志,这样对单位来说只支出工资奖金,而没有养老金、公积金等其它公益性费用;

b.大量任用学历与职称较低的人员,将这些同志充实一线,新手有实习期, 可减少工资奖金支出。

1.2 弊端

固有监理体制与模式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是成熟的监理体制与模式形成的前奏与基础;从审视的眼光去看是业主式自我管理方式的切换而已。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 缺少政策一体化引导,监理市场不完备。

(2) 业主对监理认识太浅,业主行为随意性太大。

(3) 监理工作内容不健全,导致项目监理缺少条理化。

(4) 聘用人员和年轻技术人员过多,缺少公司本身的中坚力量,专家型人员很少导致监理机制不良。

(5) 由于许多单位这种“老少新”较多的现象导致监控不到位、设计监理工作质量差、效果小,业主不能受益,监理公司效益受损。很多关键环节新同志因缺乏经验,出现“漏控”,“脱节”现象。

2、改革现有监理体制模式既是设计监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行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自1998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建设领域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法律方面有: 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法规方面有: 2000年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4年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标准方面有:《建设工程监理规范》。随着我国对建设领域的法律日趋完善,监理模式必须体现时代特征, 监理必须为社会提供合理可靠的技术服务, 同时抓住契机加快完善机制, 同国际监理业接轨。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境外企业投资国内市场,如果缺乏一套新型的适应国际标准的建设监理体制,那就会落伍,所以改革固有监理体制与模式是必然的。

3、实现监理单位结构体制的改革思路

要实现监理单位结构体制改革首先必须明确下列指导思想:

1)进行机构改革:改革现有领导结构,实现监理项目法人制,监理招投标制, 改变现存工作方式。

2) 树立三个观念:树立全局观念、集体观念、前进观念。以技术和信誉取胜。

3) 遵循三大原理:要素有用性原理、主观能动性原理、规律效益性原理。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结构体制改革, 关键在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法规导向。监理单位是国家为了适应建筑市场发展需求及提高建设总体水平而成立的,因此无论监理业兴衰如何,政策要求仍然是首位的。监理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守法、公正、科学、诚信。监理工程师是建设法规的执行者与传递者,法字当头是监理单位的特征所在,随着业主式“自我管理”功能的自动失效,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对监理事业的支持与理解,监理业必将进入良性轨道运行。

(2)加强政府调控。在建筑市场相关主体如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竞相改制成民营企业之机,大结构调整也悄悄影响着建设监理业,主管部门理应明确方针,加强调控。监理公司属于中介机构,最终仍然将走向股份制民企,向项目咨询管理公司方向转变,实现产权多元化,通过项目咨询,给我们设计监理工作提供了平台,同时创造了美好前景。

(3)规范市场。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监理结构体制改革,建筑市场规范化是重要条件。现在建筑市场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仍然普遍存在,而无序竞争给监理业冲击很大。无序体现在: 招投标制度不规范;压价中标出卖信誉求业主;工程层层转包;业主缺乏按进度付款的能力、信誉及认识;要求建筑企业全额垫资承包现象仍然普遍;项目审批手续机制不健全。

(4)人员结构。当监理业受制于建设水平的总体发展要求时,如知识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较低是我们开展设计监理工作的主要障碍,没有金刚钻就揽不了瓷器活,改革现有人员结构体制也必将成为大家的共识。

4、新型监理单位结构体制之展望

新型监理单位结构体制与监理形象就是以市场为基点,拥有技术与智能化的领导结构,规范与科学化的工作方式,服务一体化的监理形象。

(1) 监理体制达到“四化标准”:技术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建立一支有较高专业水准的监理队伍非常必要,有利于公司机制的良性循环,这是设计监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2) 组织活动:科学合理优化人才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应扬长避短,加强人员之间密切配合,同时采取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使监理成果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能。

(3) 领导结构适合“ 四化标准”: 知识化、年轻化、智能化、多型化。单位负责人和项目总监应具有中高级职称、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

(4) 工作方式体现“ 四化要求”: 政策化、时效化、集团化、全面化。监理工程师应严格约束自己, 严格按照《监理规范》及监理准则执业, 全面及时收集监理信息, 提高工作效率及监理效果, 充分把握《监理规范》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既有集团作战能力又有灵活多变解决疑难问题的智慧。

(5) 内外业务达到“ 四化标准”: 信息化、特色化、知名化、一体化。经过努力,把每位监理工程师都培养成为:知识全面化、懂经济、通法律、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逐步把监理单位变成:有一定规模、上等级、有信誉的专业技术公司;同时又具有极好凝聚力、业内知名度高、社会信誉良好、监理项目质量效果好、员工收入分配稳定增长,充分体现时代特色的新型监理公司。

对于监理业,由于存在诸多不利条件如: 起步晚、监理队伍参差不齐、体制法规不健全、社会对监理认识不足、总体监理水平不高、业务量不足、监理人员不稳定等等,因此,监理公司这支新生力量若想得以长足发展,还得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支持加强宏观引导与督促,有利于监理业健康发展;规范建设工程投标市场,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形式,提高招投标资信度;

(2)“三控二管一协调”和设计单位与业主承诺的权力均归监理工程师使用,这样有利于促进建筑业的良性循环,提高监理资信度;

(3)稳定监理人员队伍、完善的监理体制是监理单位发展的基础;培养专家型人才,建立技术权威性,才能保证设计监理业务的生命力;

(4)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效益工资制取代普通收入制度。

结束语:建筑市场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社会经济大环境的欣欣向荣,监理业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扩展到项目咨询、设计、施工监理一条龙服务,才能在改革的大环境中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监理业。目前我国的监理企业正处于激烈的成本竞争阶段,今后将向品牌阶段发展,因此监理企业必须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加快发展,从而不断开拓、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观念,扩展监理业务范围,完善自我,使监理业由健康走向成熟、繁荣,完成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由中国特色监理立足全国,走向世界,与国际并轨。

通过监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监理形象的大力改善,让社会普遍认同,充分提高监理资信度及执行监理法规的权力,真正做到维护建设单位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只有从建设项目的可研到设计、施工全方位控制,才能发挥项目的最大效益。监理业唯有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才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才能更加兴旺,使我国的监理业迈上更高的台阶。

上一篇:浅谈机电工程设备安装项目管理 下一篇:浅谈高温重载下沥青路面的修复与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