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组装应急防渗水利防洪堤

时间:2022-04-01 11:42:14

快速组装应急防渗水利防洪堤

摘 要: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气候也在朝着极端化的方向发展。在我国的许多地区,暴雨狂风等现象都时有出现,并且以愈加频发的趋势前进,洪涝灾害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为了防止灾害继续发展下去,水利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首要任务。如何建筑有效的渗水防护体系,如何使水利防洪堤坝能够更加坚固,作为技术的关键点呈现在了设计者的面前。本文对快速组装应急防渗水利的建设以及其优势进行研究。

关键词:快速组装;防渗水利;防洪堤;研究

中图分类号:TV8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116-01

在水库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渗漏的状况。防渗水利应急组装方式的不合理使得受灾地区都受到了损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抗渗水利防洪堤从具体上来说是一种新型的防护技术,它能够对目前的情况进行有效控制,为防汛抢险赢得宝贵时间。

1 快速组装应急防渗水利防洪堤的措施

1.1 技术方案的实现过程

防渗水利防洪堤快速组装的购置简图1所示,也是具有高标准化的专利设计。

从图1中可以看出,编号1是整个堤坝的主体部分。在主体1的左上方设置防水保护层,也就是图中所显示的编号2。为了对堤坝进行加固,可以在工布的外层再加入工膜,工膜以编号3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了增强堤坝的渗透性,使排水功能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来,水井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从图中可以看出,编号四的位置在防洪堤的斜上方,并且距离防洪堤的位置非常近,有利于水井的建设。所以,编号4又可以成为第一水井的建设地点所在。另外,设计人员为了增大防洪的强度,可以在两个水井共同控制与约束的前提下进行预防,设置第二水井。我们可以将第二水井建设在与防洪堤主体1在平一水平面的编号5的位置上。第二水井以竖向的方式进行组合,可以将防渗功能发挥的相对完善。另外,水井不能以独立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其底部应该设置滤水网层,这样才能够做到洪水来临时更好的约束。在第一水井4的底部设置网层,网层的位置最好在水井的直下方或者是斜下方。因此,我们可以将渗水层固定在编号6上。另外,设计人员还要在防洪堤的位置设计斜管,斜管的作用是能够与水井进行连接,进行达到更快速的排水目的。我们主要将斜管固定在编号7的位置上,它处在第一水井4与第二水井5的中间,既能够与第一水井4的底部进行连接,使水能够在一段通过网层6排出,又能够与第二水井的底部进行连接,做到全面性c融会贯通。为了使防洪堤的固定性更强,更为集中,我们要处理好斜管与水井之间的关系。以编号7的斜管与第二水井5为例,设计者可以将二者归置为底端相通的结构,水在进入水井后,能够沿着斜管直接排出。其必要条件是两水井之间的合理化设计。斜管作为两水井的调节部分,其高度应该是具有层次性的。在设计上要求,第一水井与斜管7的一段必须高于第二水井与斜管7的端口。这样才能够使水更加有效的排除。另外,通孔数量与位置的确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通孔设置都是在水井的一侧,设计人员为了使堤坝得到有效的预防,可以多进行孔位打通。如图中所示,通孔在编号8处最为合适[1]。

1.2 防渗水利堤坝的固定

为了能够将防洪堤中的整置进行确定,实现快速化的安装效果。设计人员可以令固定座与防洪堤主体处在平一水平面上。并且通过孔眼将沙袋进行连接,使沙袋的位置保持在防洪堤主体的接口处。具体的设置方法如下:取其中的一个沙袋,利用绳索将沙袋与固定座进行连接,将沙袋予以延伸,对第一水井的渗水部分进行遮挡。利用传感器对数据信息进行结合,所以传感器的设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讲,传感器要安装在水井的内壁之中,以做到及时的洪水防控与感应。所以,设计者将传感器设定为图1中编号11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够做到信息的迅速整合。另外,水泵是与水管进行相连的部分,在设计的开端,就应该将二者以较近的距离和较为对称的形式进行规划。我们将编号12设定为水泵,将编号13设定为接水管。水泵在第二水井的外部进行设置,而水管则设施在水井的内部,以起到快速排水的作用[2]。

2 快速组装应急防渗防洪堤设计的优势

快速组装应急防渗防洪堤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首先,工布与工模的结合可以防止水的渗透,令防洪堤不受侵袭。如果防洪堤主体出现故障时,通孔可以深入到第一水井之中,并通过连接斜管与第二水井进行融汇,将水位传达到传感器内部。水管与水泵进行联合,将第二水井中的水抽出,防止水将第二水井灌满后出现的渗漏情况。另外,网层也能够将水中的混合杂物进行拦截,使从在经过斜管位置使有效排出,通过与防洪堤的联合保障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3]。

3 结语

综上所述,快速组装防渗水利防洪堤方式能够有效的控制洪水对人们造成的威胁,以建构应急堤坝的手段将危险扼杀在无形之中,既能够为抗洪抢险赢得最佳时间,又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安全。

参考文献:

[1]廖井霞.基于事件树和贝叶斯网络法的土石坝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2]周旭荣.“中华第一井”遗址工程勘察技术与渗流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3]钟想廷.全面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深入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在2010年全区水利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广西水利水电,2010(01):1-10.

上一篇:公路工程施工中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水利渠道施工中防渗技术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