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报纸应做好“本土新闻”

时间:2022-04-01 04:46:16

城市报纸应做好“本土新闻”

[关键词]城市报纸;地方报纸;本土新闻

当前,我国报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一个地方可供受众选择的报纸越来越多。面对“买方市场”的压力,新闻的本土化、娱乐化、实用化已成为一种时尚。于是,在报业市场产生了一个较普遍的降幂排列现象:中央报纸的占有率低于地方报纸,地方报纸占有率低于城市报纸。市场占有率影响着媒体经济收益、从业人员薪酬的高低,因而倍加受关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城市报纸的本土新闻多于地方报纸,媒体刊发的与读者切身利益、生活环境相关的报道越多,读者群就会越广,广告的回报率就越高,如此循环往复,良性循环的效果就愈加突出。那么,城市报纸包括地方报纸,如何才能做好本土新闻呢?

一、认清自己的“劣势”

众所周知,本土新闻具有贴近性、亲和力强的特点,而城市报纸归属地方(即本土)管辖,是地方的党政机关喉舌。按说,城市报纸挖掘本土新闻的优势应是与生俱来的。但在实际操作时,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往往受到限制,不得不打些折扣。从市场的角度看,这就是城市报纸在采编本土新闻上的“劣势”。市报纸必须认清自己的“劣势”,克服盲目乐观情绪,扬长避短,做好本土新闻。

二、挖掘本土新闻的一般资源

毋庸讳言,城市报纸与驻地非本土报纸在争夺重大问题性报道上基本没有胜算。因此,要做好本土新闻,只有在深度挖掘上下工夫,惟有如此才能有所作为。首先,要运用好采编人员的规模优势,在共享新闻资源上拼实力。城市报纸做本土新闻,具有采编人员多的优势,问题是如何进行科学的分工,使自己的记者遍布各个战线、基层单位及所有领域,以局部的占有拓展成全局的优势,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全,给受众最大的信息量。其次,运用好人缘优势,鼓励记者结交消息灵通人士、专家和普通读者,用人格和亲情的力量赢得更多的支持,使记者能在共享新闻资源外吃上“偏饭”。要努力培养专家型记者,让他们不断扩大新闻线索来源,写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报道。在这方面,不乏成功先例。省城媒体一位资深记者,在报道一块严重影响行人安全的占道经营广告牌过程中,经营广告牌的广告商找到记者本人,不是为说情,而是请这位记者报道自身遇到的不公待遇。原来,广告商的母亲在某大医院治病时,医院乱开药、乱收费现象比比皆是。广告商通过报道了解到这位记者的公正及“专家型”的能力,非但没有因对自己的批评而产生记恨,相反,还将其作为可信懒的新闻人。再次,要坚持城市报纸特有的市场定位,给一般新闻资源以新的角度,形成新卖点。城市党报要坚持权威性定位,以严谨的态度全面报道本土重大新闻。城市晚报要坚持市民化定位,使各类新闻顺利与城市见面。

三、尽最大努力增大本土新闻量

互联网的出现和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报纸的非本土新闻资源急剧膨胀,炒作这类新闻,城市报纸没有任何优势。一张地方报纸特别是城市报纸的实力,主要表现在本土新闻的获得、编辑、处理上,媒体决策层经营管理能力的优劣,由此显现无遗。

纵观全国各大城市报纸,或改版,或增加版面,其主要目的都是提高报纸的本土新闻量。那么,如何增大本土新闻量呢?其一,改造专版,实现由杂志化向本土新闻化的转变;其二,增加地方新闻的版面,城市报纸包括城市党报要注意本土新闻的地域性,在办好新闻的同时,尽量开办区街新闻专版和郊县新闻版,特别是郊县新闻千万不能忽视;其三,划定本土新闻占有量的黄金分割线,使本土新闻占到50%以上。

新闻实践中,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关于市民生活的报道才能吸引城市读者。其实,选取独特的角度,做好乡村内容的报道,会吸引城市读者更浓厚的兴趣。2006年春,记者获得一条信息,尚志一农家妇女丈夫患上了怪病,生活难自理,丈夫、公公一致让农妇改嫁转变生活境遇。为维系这个家庭,农妇决定带着公公、前夫改嫁,组建了一个新的幸福家庭。贤农妇带夫改嫁的奇特经历在媒体报道后,引得城市读者好评如潮,即便是对农村生活缺乏了解的城市年轻女性,都纷纷给编辑部打电话畅谈自己的深切感受,给这个奇特的家庭捐款资助。

四、强化贴近百姓生活的舆论监督

报纸是否能够贴近百姓、关注民生,已成为城市报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张报纸,如果充斥版面的都是“官样文章”,说的尽是些官话、套话,读者肯定不会“买账”。相反,如果编采人员时刻关注百姓疾苦,以强有力的舆论监督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读者群会与日俱增。

事实证明,一篇效果突出的舆论监督报道,能够对当事人乃至整个读者群产生深远影响。2009年夏,哈市某小区的开发商违法城市规划法规,背信弃义,在本来应该建设小广场的居民院落里,动工兴建建筑基础,准备异地建造物业用房。一夜之间,工人在距离已进户的小高层居民楼仅有6米远处,挖掘出一个长近50米、宽38米、深9米的建筑基坑。在此期间,小区居民多人、无数次给执法部门打电话、上门,结果无济于事,一两天之间,大坑挖成了,对周围楼体形成了巨大威胁。《哈尔滨日报》曝光此事后,在追踪报道中,规划、行政执法、建设安全监察等部门,纷纷回避,都说这件事不在本部门监管范围。面对复杂局势,记者查阅大量城管法规、请法学专家“会诊”,剖析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缺失问题。媒体连篇的追踪报道,构成了强大的氛围环境,也引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勒令开发商在两天内拉运土方,填平了这座建筑基坑。这组报道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给编辑部的电话接连不断。人们评价说,多年里,很少听说有开发商“自己挖坑自己填”的先例。一段时期内,市民提供给报社的类似新闻线索接连不断。

市场化经营的大势下,读者是上帝。媒体以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为“读者上帝”服务,就会引起共鸣,进而不断扩大读者群。

上一篇:舞台灯光的现代化 下一篇:从《行风热线》谈提高舆论监督引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