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道路绿地绿视率研究

时间:2022-04-01 02:29:04

广州市海珠区道路绿地绿视率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州市海珠区主要道路绿地形式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影响道路绿地绿视率的各种因素,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道路绿地绿视率指标比较,提出了新指标指引下的道路绿化建议,为海珠区道路绿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道路绿化;道路绿地形式;绿视率;海珠区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道路是城市形态结构和景观风貌的主要承载者,而绿地作为城市道路重要的环境景观要素之一,主要通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加以控制与管理。“绿视率”这一概念首先由日本的青木阳于1987年基于视觉环境科学的发展而提出,后由日本环境心理学研究专家大野隆造教授加以理论提升 [1]。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引进“绿视率”指标展开相关研究,并尝试用以完善城市绿化定量指标,指导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与建设[2][3]。不难发现,绿视率会受到绿地类型、地域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广州市海珠区道路绿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多个样本道路展开调查,探索相应的指标数据,以期对道路绿地设计做出有益的探讨。

1 调查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1 “绿视率”的内涵

众所周知,当我们在一个环境中静止或前行时,在前行的方向会看到天空、绿化、建筑物和地面等物体,而人的视域近似一个圆形。绿视率是指眼睛看到绿化的面积占人类正常视域面积的百分数[4]。如果行走过程中看到的绿化面积越大,舒适度也会相应提高。据统计,世界上几个有名的长寿区,绿视率均达15%以上[5]。绿视率的提出,以环境心理作为突破口,强调视觉质量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出人性化的规划要求。本文着重于道路绿地绿视率研究。

1.2 调查样本的选择

本文调查样本按道路绿地形式对广州市海珠区主要道路进行梳理筛选,样本选择主要有一板两带式道路滨江中路、上渡路和江南大道中路;二板三带式道路新港西路的和昌岗东路;三板四带式道路的江南大道中-江南西路一段、江南大道南路。

1.3 调查内容

选取的海珠区特色路段取样分析,调查道路绿地的树种结构及生长情况,同时结合海珠区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态势,分析海珠区道路绿地绿视率现状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如下:

实地调查海珠区主要道路,记录道路绿化模式、绿化树种和植物生长状况,并测得不同道路板块的道路绿视率数据。

整理并且分析数据,运用已有相关理论分析对绿视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可能因素,根据结果总结影响绿视率可取值范围。

2 研究方法

绿视率的测定主要有车行道绿视率的测定和人行道绿视率的测定,其中,人行道绿视率注重人的行为体验,较准确的反映出道路绿地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行人在人行道上的体验及相应的绿视率测定。

2.1 调查方法

采用数码相机拍照的方法调查样本道路各样点视域范围内的绿色面积。“绿色”包括树叶呈相的所有颜色,其中明显主干不计入绿色范围内。拍摄道路时,分两个不同角度拍摄。第一种是与道路走向呈垂直方向拍摄,理论上把道路两侧的绿视率值看成一样,因此,所有拍摄只针对一条道路单侧进行拍摄,选择绿视率理论值较低的一侧进行数据分析。第二种则是沿道路行走方向在人行道的中心线上拍摄,与行人主要步行方向一致。

2.1.1 图片采集方法

以人行道中心线处作为调查人员站立的位置,相机拍摄高度选为离站立点地面1.5m处(步行平均视点高度)的水平高度,分别垂直和水平于道路拍摄,每条道路取6个典型的连续性调查点,间隔约200m左右,较长路段相应增加调查点,道路绿地绿视率取该道路所有样点测算值平均值。

2.1.2 图片处理方法

将照片导入AutoCAD软件测量出绿色部分的面积;每张照片测量3次,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少误差。本研究在统计每张照片绿色面积的时候,将绿色叶、彩色叶等全部作为绿色计算;主干及明显的主枝未计入。车辆、行人及路牌等道路设施的遮挡属于正常的遮挡,遮挡住的绿化面积不计入。每个点分析两个方向的照片2张,每条路至少分析12张照片。

2.2 绿视率计算方法

绿视率%=相片中绿色部分面积/相片的总面积×100%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用的工具有数码相机、皮尺、笔记本、签字笔、电脑、计算器及Photoshop、AutoCAD、Excel等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道路绿化结构组成(如表1)

表1 海珠区主要道路不同绿化树种的绿视率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街道的绿化结构组成有以下特点:

3.1.1绿化配置形式以乔灌式为主,乔木以本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生长,其中细叶榕的利用率最高,其次为尖叶杜英和芒果等,而木棉的应用却很少。灌木的配置较丰富,基本都以两种以上灌木混合间隔种植于绿化带。

3.1.2人行道绿化带以树冠大而密,生长高大的大乔木为主;灌木的配置以喜光,喜高温湿润的灌木为主,如鹅掌藤,黄金垂榕等;分车隔离带的乔木以小乔木或者树冠稀疏的树种为主,如木棉,细叶榄仁等,分车隔离带的灌木则选择耐高温耐旱的树种,如鹅掌藤等。

3.2 绿化树种与绿视率的关系

以江南大道南路和江南大道中-江南西路一段作为例子相比较研究树种与绿视率的关系。调查表明道路绿化带以树冠大枝叶茂密的大乔木为主,其中大叶榕和芒果树间隔种植,该路段的绿视率为39.19%;以树冠小,枝叶稀疏的乔木为主,其中种植细叶榄仁的街道绿视率为20.01%。以江南西路和昌岗东路作比较,尖叶杜英为主要乔木的江南西路绿视率明显低于以茂密的高山榕作为主要乔木的昌岗东绿视率。因此,树冠大且枝叶茂密的树种绿视率大于树冠小、枝叶稀疏的树种。

3.3 道路绿地形式与绿视率关的系分析

调查统计表2显示:三板四带的绿视率30.83%>一板两带的绿视率25.10%>二板三带的绿视率22.81%。三板四带的绿视率比二板三带的绿视率高出8.03%,同时三板四带又比一板二带的绿视率高出5.73%,说明带数越多,绿数率越高。但是结果也显示一板二带比二板三带的绿视率要高,主要是因为一板二带的道路宽度较二板三带的宽度小,行道树几乎将人行道和车行道的大部分天空遮挡住,形成一个绿色走廊,因此绿视率较高(如表2)。

表2 海珠区不同道路绿地形式的绿视率比较

3.4 道路绿化模式与绿视率的关系分析

调查统计表3显示,不同的绿化带有不同的绿视率:乔木+灌木模式的绿视率较高,为32.88%;乔木模式的绿视率较低,为30.01%。模式①比模式②高出2.87%。不同的道路绿化模式会使绿视率有不同。由于复式绿化模式拥有高中低不同高度的树冠使得空间上绿化面积增大,产生近、中、远景的绿化,很有层次,所以人的视野范围内内绿化面积大大增加,从而使得绿视率也增加。但是单一的绿化模式因为树种生长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近景的树冠已经超出人的视野 [6],只留下中、远景树冠的绿色面积,所以绿视率会明显减少。

表3 广州市海珠区不同道路绿化模式的绿视率的对比

3.5 植物生长状况与绿视率的关系分析

选取新港西路的测量路段(从中山大学门前直到上渡路口)6个样点来研究植物生长状况与道路绿视率的关系。根据道路现状分析,该样本人行道的树种以细叶榕为主,生长较为茂盛。路中段以鹅掌叶和黄叶假连翘为主的灌木,生长较好,有些许阳光不足导致疏叶。车行道的以“红果仔+鹅掌藤/灰莉球”的组合作为灌木丛绿化带。但是红果仔生长较差,特别是道路前段(中山大学门口至天桥)。前段绿化带的鹅掌藤和红果仔的生长状况很差,十分稀疏。相对来说,道路后段的灰莉生长较为茂盛。同时可以从表4中可以看出,道路前段D1与D2观察点的绿视率明显较低,是因为道路前段的绿化带生长情况较差;但是D3--D5点的绿视率较高,绿化带比较茂盛。在表中D6观察点因为处于交通路口立体交叉点,所以绿视率也相对的低,与植物生长状况无太大关系。

表4 新港西路不同的树木生长状况的绿视率的对比

3.6 道路周围环境与绿视率的关系

3.6.1 滨江景观路建设与绿视率的关系

根据广州市海珠区地方志信息网的2012年海珠年鉴中,海珠区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报道,2011年,结合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进都市绿道建设。滨江路集休闲绿道和滨江景观带于一身,并附带休闲娱乐场所,应该将其作为特殊的道路来研究。由于道路两侧不完全是建筑,江面和朦胧的对岸景观都给行人带来美好的景观体验,道路景观感受甚至比在三板四带式道路绿地更好。作为城市示范街道,其绿化树种选择了大冠幅,高大粗壮的细叶榕,道路绿视率高达31.99%。

3.6.2 旧街道拓宽与绿视率的关系

由于海珠区属于广州的老城区,在2010年的亚运期间,为完善城市道路规划系统,有些原本为二板三带的道路拓宽为三板四带的道路,例如江南大道南路。但是新的“三板四带”改造之后挤占人行道,甚至在某些路段出现公交车站占用人行道,行人无法通行的情况。由于老城区道路改造后涉及绿地率达标等相关问题,常常采用“见缝插绿”的形式处理,这使得原本不宽的人行道变得更加狭窄[[7] 。李青,沈红.绿色亚运花城广州迎亚运城市绿化升级改造工程[J].风景园林,2011(3):21-24.][7]。虽然这样仍保持了较高的绿视率,但访谈调查中显示行人感受不佳。

4 结论

广州市海珠区近几年道路绿化颇有成效,新建绿道54km,海珠区获市绿道网建设工作金奖;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1d,优良率99.1%[8]。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市海珠区的平均道路绿地绿视率为27.07%,比理论数15%要高,侧面反映广州市海珠区的主要道路绿化给人们的视觉感受较好。其中,道路绿地形式、绿化树种、绿化模式、植物生长情况是影响海珠区道路绿地绿视率的主要因素。根据比较分析,绿化带数量多的街道比绿化带数量少的街道绿视率要高;复层道路绿化模式的绿视率明显高于模式单一的绿化道路;绿化树种生长旺盛且树冠宽大的路段绿视率比枝叶稀疏,生长状况不佳的路段要高。同时,城市道路周边环境对于绿视率影响很大,其中滨江景观和立体交叉的影响最大,应出台相应措施加以控制与引导。

5 建议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分析,从绿视率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选择道路绿化树种的过程中,尽量选择本土树种。在开阔的街道可选择树冠茂密的树种,但是要定时养护管理,修建行道树,以免遮挡司机视线。在街道宽度较窄的道路选择小乔木或灌木。使道路绿化环境更趋于合理、舒适。

在道路绿化配置上,要考虑复式的绿化模式,根据路况运用科学的理论合理搭配树种,形成乔木+灌木+草的复式空间绿化模式,是景色丰富而且增加绿视率。

由于老城区道路绿化的管理养护后期不够重视,不能保证四季绿化树木都能较好生长,影响道路的绿视率,在今后应养护管理工作,保持道路的绿化一年四季常绿。同时,要定期检查并更换道路绿化带里的有病植株、严重枯死的乔灌木,适当地选用耐高温耐干旱的树种,并注意及时更换或补充绿化植物。

加强城市街道的立体绿化是能提高城市街道绿视率有力措施。在立交桥边缘种植耐高温耐旱的攀援植物,达到软化硬质铺装的效果;在街道中多设置花坛,利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法,灯柱、桥段与花坛相结合,让垂直绿化更深入街道。

在旧街道改造中,应多考虑行人的便捷、安全以及舒适性,应该摈弃平面的“见缝插绿”的绿化方法,寻找立体化的绿色空间全面提升公众体验。

参考文献

[1] 邓小军.绿化率绿地率绿视率[J].广角镜,2002(6):75-78.

[2] 徐英.城市CBD道路绿化景观规划实践与探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3):199-203.

[3] 吴庆书,符斌.海口市主要街道绿视率的调查研究[J].贵州科学,2005(23):96-99.

[4] 赵生华,梁曲扬,周晓丹.城市道路设计中绿视率的应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2):73-76.

[5] 方咸孚,李海涛.居民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6] 林鸿辉,刘湘源.广州城市道路城市绿化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J].广东园林,2006,28(3):36-39.

[7] 李青,沈红.绿色亚运花城广州迎亚运城市绿化升级改造工程[J].风景园林,2011(3):21-24.

[8] 刘北京.广州市道路绿化建设[J].林业科学,2010(14):214-215.

作者简介:黄倩,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林专业在校大学生;韦松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教学研究。

上一篇:成都市综合性公园植物配置实例调查研究 下一篇:关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