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是美好的”

时间:2022-03-31 03:32:38

【摘 要】在艺术创作高投资大制作盛行的当下,如何另辟蹊径,以小取胜,通过精心构思,以小的制作规模表达大的主题思想,在精致的构思中完成艺术创造,进而获得良好的收听效果,本文以《举起你的右手》为例,对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广播剧 《举起你的右手》 艺术效果

“小的是美好的”这句流行语,源自著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E.F.舒马赫(1911-1977)的一本影响深远的经济学著作,这是一本将人放在重要位置的经济学论著,出版以来不但是畅销书,而且其最具启发性和颠覆性的论述,在今日看来仍切中时弊,历久弥新。

在作者眼中,西方世界引以为傲的经济结构,不外乎个人追求利润及进步,从而使人日益专业化,使机构成为庞然大物,带来经济的无效率、环境的污染、非人性的工作环境。与此相反,舒马赫提倡中间技术,即以小巧的工作单元及善用当地人力与资源的地区性工作场所等观念,为经济学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向。舒马赫的这一思想不但在经济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其他众多领域产生启发。广播剧创作中,如何协调制作规模和传播效果的辩证关系,大小之辩就一直成为一个争议的话题。当前,大制作之风盛行,一部电影投资数亿,巨星云集已司空见惯,似乎不如此就无法达到艺术的极致。然而,类似于《泰囧》之类小制作的成功也从另一个侧面不断提醒人们,也许“小的是美好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艺术创作。

《举起你的右手》是我台编剧吕卉创作的一部儿童剧,改编自李巧妍的同名短文,原文只有1500多字。2009年,吕卉把它改编成一个29分钟的短剧,录制其他剧目时,顺便一起制作出来。当时,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改革开放和建国60周年的大题材上,这部短剧做出来后,也就放下了,没再过问。后来省里组织评广播剧奖,送评的作品大都是三集以上的剧目,当听完这个不到30分钟的儿童剧,评委会寂静无声,人人眼中都是湿湿的。当时的有关主管领导果断地说:这个是最好的。然而,传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们难以舍弃那些花了大精力做出的大题材,总以为这个短剧太小太单薄,最后还是选送了其他大制作参加全国评奖。

2012年,报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时,再次请有关领导听评几部广播剧,做最终抉择。这个儿童剧好像又一次伸出嫩嫩的小手,在所有人心里轻轻地挠了一下,不动声色却重重地触动了大家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领导们拍板:就是它了!事后分管台长又补了一个电话来说,刚才忘了告诉你们一句话:这是我听过的最好听的广播剧。

于是,我们终于下决心,进一步丰富剧情、完善结构、弥补缺陷、重新制作播出,并作为排名第一的作品上报。此后,重新制作完成的60分钟单本剧获得了第十二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央视颁奖晚会还演播了其中的片段。相比于众多大制作,《举起你的右手》以“小的美好”脱颖而出。剖析其成功的经验,或许对未来的创作不无启发。

一、小制作同样可以有大主题

《举起你的右手》故事说来简单:小学生夏宇在车祸中右手被齐腕轧掉,变得敏感而孤僻。他总是穿肥大的衣服,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老师和同学想方设法帮助他,让他感受到尊重和友情的温暖。夏宇和大家亲近起来,上课时终于勇敢地举起了右手,变得开朗自信。

这部儿童剧既是一个孩子克服自身心理缺陷的故事,同时也涉及到我们所有人都可能面对的人的尊严这一极为严肃的现实问题,正如剧中人物庄老师所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不喜欢的缺陷,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勇敢面对。”对孩子是这样,对大人而言,何尝不是如此?不是每个人都缺少右手,但我们也许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也许不喜欢自己的声音,也许认为觉得身高太矮需要增高鞋,也许觉得学历不够高、工作不体面,如此等等。很多人的面对方法是讳于提及,甚至敏感多疑,觉得别人无意的举动是在嘲笑自己。

剧中的夏宇永远记住了庄老师的话:“只有举起你的右手,你才有可能真正站起来!”但对于大人们来说,能不能把我们心里的缺憾化为一笑?但即使伟人也不见得都处之泰然,连曹操也有为身高自卑的心态,所以才会有捉刀的故事。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有不可侵犯的做人的尊严,但我们可能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遇到特殊状况,往往也很少从人的尊严的角度来思考并规范我们的行为。正是这个小制作所寓含的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大问题,才让孩子和大人从不同角度都能带着思考去聆听,为剧中的故事所打动。

二、小制作同样需要巧构思

小制作的难题首先是容量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长内完成必须的叙事和主题展开,精心构思、结构精巧的故事就显得必不可少。《举起你的右手》一剧从一开始就向大家提出了一个涉及做人尊严的难题:夏宇失去了右手,他的心理障碍如何克服?家长和老师怎么才能让他有尊严地对没有右手这件事释怀?

毫无疑问,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调皮孩子的嘲笑,不理解他心里的痛——孩子们毕竟小,怎么才能让他们站到别人的立场去想问题?作者设计庄老师跟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一群人每天围着一棵树嘲笑和咒骂它,这棵树就会慢慢孤独地枯死。这让孩子们很震惊,并且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主动想着不要让夏宇再孤独。于是孩子们用各种可爱或是可笑的方式去接近他、团结他。他们的目的慢慢达到了,夏宇逐渐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开心起来了。

接下来,庄老师要解决下一个问题:让夏宇找到自尊和自信。剧中设计了几个情节,一是在夏宇上课尿湿了裤子时,老师佯装不小心泼了水在他身上,顺势拉他出去换衣服,自然地替他解了围,维护了自尊。二是夏宇从小跟父亲学英语,程度好于其他同学,于是老师在课堂上强调他的这一出众之处,让他在学习上的优势化为自信。

当夏宇既能与同学融为一体、又慢慢建立起了自信之后,庄老师只有最后一个问题要解决了,那就是让他彻底放下心里的最后一块石头:有缺陷的右手也一样可以展现在众人面前,不会被人异样看待。于是庄老师专门设计了一场英语竞赛,设了一个她知道只有夏宇才能回答出的高难度的题目,但要求他必须举起右手才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正是老师想告诉他的话:勇气可以改变厄运。

经过长久的铺垫,夏宇终于艰难地举起了右手,但他发现,这并不让他羞耻,反而感受到大家对勇气的尊敬。

剧中的孩子并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听的大人,是会想到的:与身体的不完美相比,心理的恐惧才是真正的缺憾。人的尊严不仅在于来自他人的尊重,更在于自身的自信和自尊。

三、小制作同样会有大感动

小制作的儿童剧,如何实现主题传播与艺术感染的有机结合,《举起你的右手》一剧也给出了精彩的回答。首先是在语言特色上下功夫,孩子气、天真、淘气,孩子做孩子才会做的事、说孩子才会说的话,是这部儿童剧最可贵的特色之一。

孩子们说的话、做的事,只有孩子才会想得到:闪回中的四岁的夏宇,刚刚知道自己右手没了,天真地说:不怕,牙齿掉了会长出来,我的右手也会长出来的。

第一天就和夏宇打架的男孩子们,在意识到自己伤害了同学后,想到的办法是:背着教室里的扫帚去夏宇家“负荆请罪”。

知道夏宇缺少右手,懂事的小班长自作聪明地悄悄替他做值日,惹得夏宇因为被同情而大为恼火。

为了让夏宇高兴,男生们下课时找他用左手掰手腕,结果自然是夏宇赢了,大家都十分开心。

和夏宇关系缓和后,调皮的金豹借了夏宇的录音机逃了一天课,只为了帮他为妈妈录各种鲜活的生活的声音。为了录传说中最动听的“吉祥鸟”的叫声,还被卡在悬崖的缝里,差点遇到危险。

这些聪明又笨拙的方式,让夏宇越来越受到感动,逐步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尊重,为他与同学间的感情加深,增添了一重重理由。

孩子们的天真淘气顽皮,让这部儿童剧既有令人潸然泪下的动情处,也有轻松快乐的童趣,让听者常在啼笑间中深为动容。

《举起你的右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再次提醒我们:小的同样是美好的。在大制作风行的时代,转换思路,精益求精,从小制作开始,从细微处入手,或许是我们应对这个大时代的可取之路,也是我们完善广播剧创作思想的重要视角。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浅析我国音乐选秀节目中的狂欢化现象 下一篇:微博和微信的优劣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