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需用美来装饰

时间:2022-03-31 09:39:22

课堂教学需用美来装饰

摘 要:在新课改的旗帜下,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起以前的“灌、填、喂”的填鸭式教学,在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上有很大进步。尽管如此,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仍然不多,因为我们的绝大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离开了对学生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而是一味的让学生在死记硬背中去学习。在我看来语文课就犹如一幅陈旧的黑白图片,暗淡而模糊。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在教师――文本――学生的互动中,让它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的发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35-01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参与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让他们对这些美吸引,从而爱上语文课堂。

一、感受文本之美

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着豪放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如李白《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情操美,陶渊明的《饮酒》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有“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语言美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喜悦,本身就是一种美。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的美,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诵读中饱览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总学习作品的语言美,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在学习《小石潭记》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柳宗元笔下的景美,学习文章的语言,我反复带领学生读课文,通过诵读,去培养学生的心灵的感悟。

二、引导学生感受人性之美

人性美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情感,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润泽人的心灵。人性美提倡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批判。其中,亲情是人性的基本情感,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是明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柔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我们离不开亲情,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我们依赖亲情,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竹节或篱笆;我们拥有亲情,有如寒冷的森林盖上了洁白的雪被,温暖如春,幸福如蜜。例如《散步》一文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读完这篇文章,会给人一种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的感觉。作者在文中将散步这一日常小事写得一波三折,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年迈体衰本不愿意出来,由于我的劝说,母亲信服的出来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三、创设氛围之美

挖掘出作品的美,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营造谐和的审美氛围,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装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美读,以声传情。

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首名作,在教学中,我先放朗读带,师生共同欣赏专家精彩的诵读;然后再配上音乐,学生自读;再指名朗读,辅以适当的点拨;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把诗歌中的每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思想美,陶醉在诗歌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一节课,书声朗朗,此起彼伏,学生情绪高昂,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美读不仅事半功倍,更是美的熏陶!

其次,借音乐影视,为课堂造势。

选取相关的影视、音乐据情况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多种感觉,从而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例如在课外活动“感恩母亲”时,我播放了音乐,与家长学生共同观看了电影,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去发现语文的新意。

最后,展现课堂教学的手段美和教师的语言美。好的课堂手段可以启发、展现、引导、促进我们的教学,从而营造美。

教师的语言美在课堂是“催化剂”,它能直接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唤醒学生的各种体验。

四、发掘学生潜在的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节课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美,让学生参与到美的发现、美的鉴赏、美的创造中来,那么,这堂课应该不能算是成功的。学生的“美”在于他们富有创造性,富有个性,积聚着智慧。发掘美就是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去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老师应该抓住机会,狠狠地去表扬学生敢想敢问的品质,然后把问题抛个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多种结论,作为老师不要轻易的否定学生的答案,应该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归纳,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保护。要想发掘学生的美,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构建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其次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只是一个“点拨者”的角色;最后就是要相信学生,信任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即使今天不行,明天也许他们会创造奇迹。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到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没有发现美,没有用心去创造美。让我们运用智慧在“美的富矿”中挖掘吧,引领学生走向美的生活。

上一篇: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德教无痕 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