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探讨

时间:2022-03-31 03:57:17

浅谈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我院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B组患者术后给予米非司酮药物治疗。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复发率的差异性。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病灶均切除,切口达到Ⅰ期愈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复发率发现,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妇产科手术操作时应注意预防子宫内膜种植,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后应重视激素治疗,防止复发。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米非司酮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45-02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产科手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属于一种良性病变。妇产科手术操作中如将子宫内膜带至腹壁切口,使其在切口部位种植、生长,患者腹壁瘢痕处出现硬结,经期硬结增大并伴有疼痛,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1]。我院采用手术切除肿块,并辅以药物治疗,临床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我院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既往均有妇产科手术史,因手术切口肿块、压痛等症状来院就诊。腹部检查发现切口处形态不规则硬结,边界不清,质韧,活动度差,无红、肿、热、痛等炎性表现。B超检查结果提示腹壁切口皮下存在低回声或中低回声区,病灶内部血流信息不明显。

根据随机法分组,A组患者37例,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9.43±5.22)岁;体重49~68kg,平均体重(59.36±4.83)kg;硬结直径0.8~4.6cm,平均直径(2.76±1.08)cm;距上次妇产科手术时间1~4年,平均时间(2.57±0.63)年;手术类型包括剖宫产手术32例、子宫肌瘤剥除术3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2例。

B组患者38例,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9.76±5.10)岁;体重50~67kg,平均体重(59.28±4.75)kg;硬结直径0.6~4.8cm,平均直径(2.68±1.02)cm;距上次妇产科手术时间1~5年,平均时间(2.62±0.71)年;手术类型包括剖宫产手术33例、子宫肌瘤剥除术4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1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硬结直径、上次妇产科手术类型、间隔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月经来潮前3~5d采用手术切除病灶。病灶直径小于1cm者在局部浸润麻醉状态下接受手术,病灶直径大于1cm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状态下接受手术。手术切除范围距硬结处外缘1cm以上,局部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可吸收缝线缝合各层组织。切除的病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子宫内膜腺体、间质细胞、红细胞等[2]。

B组患者术后给予口服米非司酮片(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mg,国药准字H20010633)进行药物治疗,剂量为10mg/次,1次/d,连续用药12周[3]。

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复发率的差异性。

1.3 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病灶均切除,切口达到Ⅰ期愈合,未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复发率发现,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妇产科手术引起的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直接原因,其中以剖宫产手术较为常见。手术操作过程中子宫内膜被带至腹壁切口处,经化生形成子宫内膜,周围组织纤维化后形成硬结,多位于腹直肌鞘前后。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改变,因此多数患者硬结压痛症状在月经期较为明显。如病灶位置表浅,月经期甚至可见病灶出血。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发生组织学改变,少数患者甚至有癌变的可能。

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通过病史、手术史询问、腹壁触诊、B超检查等一般均可初步诊断。B超检查结果提示腹壁切口处存在中低回声或低回声区,内部无血流信号或仅有微弱信号,即可初步判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般认为,子宫内膜种植时间越长,病灶范围就越深、越大。临床首选手术切除病灶治疗。手术切除范围应尽量充分、完整,病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应一并切除,术中避免巧克力样液体污染。需要至少切除病灶外缘1cm以上的病灶,以防异位灶残留。缝合腹壁时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尽量减少复发风险。

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的生长依赖于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刺激,术后口服米非司酮可抑制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等激素的分泌,从而诱导黄体溶解,阻碍子宫内膜的生长发育,从而预防复发。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病灶均切除,切口达到Ⅰ期愈合,未发生一例并发症,提示手术切除法治疗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术后口服米非司酮者随访1年未见复发,而术后未口服米非司酮者在随访期间复发5例,提示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易复发,术后给予米非司酮等激素治疗对控制复发具有良好的效果。在使用米非司酮治疗期间,患者全部发生闭经,停药后均恢复月经来潮。

本研究结果表明:妇产科手术操作时应注意预防子宫内膜种植,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后应重视激素治疗,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 赵翠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44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1,4(5B):118~119

[2] 马琳.剖宫产腹壁切口致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5):106~107

[3] 姜秋.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4):145~146

上一篇:老年患者急性阑尾炎摘除术的麻醉配合分析 下一篇:预见性护理在老年肺癌化疗患者防跌倒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