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认识

时间:2022-03-31 12:53:34

浅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078-01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和谐交往的必要条件。教师工作的突出特点就是每天与学生打交道,因此,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是师生之间要有高质量的沟通,真正在每一个细节中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治疗”,这句谚语启示我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应采取的重要方法和技巧。创建积极向上、和睦团结的师生关系可以避免课堂和班级中的许多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习惯,学生尤其喜欢热情友好的教师。不少事例表明,只有认可学生和尊重学生,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优秀教师往往是那些既能对学生表示关心和尊重,又能对学生提出严格的学业要求的教师。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师生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种关系的变化导致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人们的观念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由此导致师生间出现了很多沟通障碍,并引起师生间的许多矛盾和冲突,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形象。

一、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两个误区

众所周知,教师与学生作为参与日常教育活动的两个参与日常教育活动的两个参与方,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然而,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有关如何构建师生关系的理念却显现出两个误区,值得引起教育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误区一:在构建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权威地位。这种观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并得到一种畸形的发展。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师的意见、看法就是权威,不容许学生有丝毫的异议,否则就是不敬,甚至教师打骂、体罚学生也是正当的。结果造成教师“一言堂”,学生见到教师如见到老虎一般,跑都来不及,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由敬畏心理发展成为一种逆反心理。

误区二:在构建师生关系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无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应有的主导地位。某些教育工作者由于过分的反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状况,从而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完全贬低或无视教师地位,一味强调教师要 “尊重”学生,依学生的特性来教学。这种观点往往带有吸收西方教育思想的背景。然而,到了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变成了对学生的放任自流,使得 学 生 变 成 了“目 中 无 人 ”的“狂徒”,学生对教师没有丝毫的尊重,直接顶撞教师,使得教师的正常工作无法开展下去。

二、 和谐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事物各个方面协调和多样化的统一,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教与学的协调统一,是教育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积极、健康、有序、激情的互动。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具有一系列积极或消极的两重性的独特功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中, 课堂气氛沉闷, 信息只是静静地传递, 学生对信息表示缄默, 或置之不理, 学生的消极抵抗情绪投射到教师的心理情感上, 教师便会产生被动放弃的情感反应。信息量减少, 信息传递速度减慢。一般来说, 学生对教师心理情感态度, 他的学科兴趣和学习成绩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一致性。

三、 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岗位,更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团体,这样不仅能使自己身心愉悦,还能给学生树立个好榜样。不管构建哪一方面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都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奠定快乐课堂的情感基础。它能使学生处于愉悦, 自信的心态之中。在民主, 平等, 宽松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能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师生间相互争论, 相互探讨, 学生在这种清新浓郁的心理状态下, 思维更加敏捷, 记忆更加清晰牢固, 想象更加丰富,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将有利于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活跃。

四、 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

平等的人格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当仁不让于师”,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尊人者,人尊之。师生间平等的人格关系的建立,必将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蔡元培先生初任北大校长的第一天,全校师生按照惯例列队恭迎并向新校长鞠躬致意,没想到蔡先生竟也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还礼(包括对校园里的勤杂人员!)这还不算,在今后的日子里,蔡校长对周围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尊重,那么的谦和有礼。尊重学生,用心倾情学生的呼声,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感受心灵的满足,它的意义要远远超过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从更深层次上看,它带给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是思维的火炬,铸就的是价值与信念的追求。善待孩子的每一次表达,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耐心听学生把问题说完,学生会感觉到来自教师的理解、宽容、尊重、关爱。这份情感、这份态度感染着学生,它会无声地传递、潜滋暗长……这赏识的目光、耐心地态度,无疑是对正在表达同学莫大的信任和鼓励!

五、 结束语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在我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背景之下,师生双方更要紧密合作,建立新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了使师生关系恢复其纯洁无瑕的本来面目,广大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强化崇善意识,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能力。因此,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智, 情感和教育方法。教师需要掌握师生交往的原则, 把握适度的距离。才能有效的利用好师生关系这一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世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J].安徽教育半月刊2003/17

[2]崔玉倩.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5.

[3]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研究.2006(10).

上一篇:教师在课堂上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辞 下一篇:“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