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分层视角下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时间:2022-03-30 11:33:09

城乡分层视角下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摘 要: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城镇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农村大学生在这种差异背景下面临就业中的种种心理问题。高校作为就业指导方必须在思想上和政策上做好两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解决好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城乡分层;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05-02

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户籍管理、粮食供给、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制度设置,把整个社会分为城镇和农村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城镇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实质改变,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成长资源的不同,在激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中,农村大学毕业生由于受体制、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制约,他们比城镇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逐步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在主观和客观的不利就业环境影响下,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逐渐明显,如何摆正农村大学生心态,培养农村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点。

一、城乡分层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都会出现诸如焦虑恐惧、依赖脆弱、懈怠逃避以及盲目从众心理现象[1]。在城乡分治的成长背景影响下,农村大学生除了这些共同的就业心理困惑之外,与城镇大学生相比,还有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压力更大,期望更高

城乡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村大学生可享用的经济资源和学习资源更少,在学习和就业上与城镇大学生相比没有先天优势,要在经济更加困难的情况下与城市学生在毕业前拉平差距,农村大学生必须更加努力。在这种思维下,农村大学生要比城镇大学生承受更大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另外,巨大教育培养费用投入。中国连续九年高校收费占农民收入的100%以上,还曾一度接近200%。农村大学生手中拿着父母起早贪黑挣来的几乎全部的血汗钱,如果不能顺利毕业就业,则愧对父母[2]。心中压力自然可知。在家庭经济压力和父母期望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为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责任更加强烈,希望大学四年的时间、精力和学费等多方面的投入能在知识的掌握上得到回报。他们迫切需要找到有较好经济收入的工作,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所以,更多农村大学毕业生相较于城镇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更高,表现在希望跳出农村留在大城市,择业更专注大企业大单位,不愿回家乡,不敢再回农村从基层干起。

(二)就业方向更为实际

从对在校大学生实际调查结果来看,选择直接就业和升学的农村大学生比城镇大学生比例更高,而在选择报考公务员和创业上,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拥有更高的比例。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大学生家庭背景条件普遍较差,承受风险能力较弱。报考公务员和选择创业风险和成本相对较大,因此农村大学生更多的选择直接就业和升学。也就是说,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比城镇大学生更加实际。

(三)对自己家庭背景和综合素质缺乏自信

就业自信点是指求职者对自己所拥有的有利于取得就业职位最为自信的就业条件。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自信点调查中,我们看到城镇大学生就业自信点在专业知识技能、人际关系和家庭背景三个方面上比农村大学生比例要高。分析其原因,城镇大学生相对于农村大学生开朗,在校期间学习压力较小,有更多时间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加之其家庭人际关系较农村大学生更为广阔,因此对自己人际关系和家庭背景更为自信。而农村大学生没有这些条件,把时间更多的用于学习,用于交往和社会锻炼能力的活动时间很少。

在假期生活中,农村大学生更多的活动安排与缓解经济困难目的有关。而城镇大学生则更多的专注于社团和交往活动。课外兴趣爱好上,城乡家庭经济基础差距决定了在舞蹈和器乐等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兴趣爱好上,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有更多的投入。因此农村大学生对于自身在就业综合素质方面缺乏自信。

二、高校缓解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路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形成,整个社会城乡分层环境是其根本原因,社会环境的整体转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较长时间的努力。因此,在短期内消除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不太现实的。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直接执行者,在面对目前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困境时,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路可供参考。

(一)加强农村大学生专门的就业指导,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农村大学生因为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与城镇大学生有着较大差距,因此要对农村大学生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帮助其认识自身就业能力差距,尽早制定好就业目标和就业计划是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最终目标。具体来说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指导内容。

1.全面规划重视实践,避免“高分低能”。农村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面对城乡差别会产生很多诸如自卑、只顾学习不参与活动的现象。就业指导者应该在低年级时引导其尽快认识到这些差距可以通过大学期间的努力消除。消除方法就是职业规划。从大一开始,高校应该积极开展课程和活动,鼓励农村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活。一方面改变他们高中成绩至上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多参与实践、多培养兴趣以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学识与能力“两条腿”走路。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出现。

2.摒弃自卑攀比心理,调整就业期望。农村大学生背负着家庭更高的期望,把知识转化为成就的愿望更为强烈,导致其面对城镇大学生时,极易产生自卑和攀比心理问题。进而导致在毕业求职时就业期望过高而造成就业难的现象。就业指导者应该提前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让农村大学生充分认识和定位自己,调整好心态接受城乡差距这一现实环境,最终帮助农村大学生设定好适合其自身的就业目标和薪酬水平,避免求职的盲目性。

3.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提升综合素质。农村大学生相对于城镇大学生虽然在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欠缺,但其也有自身的一些优势。农村大学生来自农村,与生俱来的一些性格如自立性强、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务实肯干等,这些都是城镇大学生所欠缺的。职业指导者要帮助他们发现和认识这些性格中优点,帮助他们把这些转化为就业优势。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升,缩小与城镇大学生之间的就业能力差距。

(二)适当倾斜资源,加大对农村大学生资助力度

农村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丧失了很多在校期间的锻炼机会以及毕业时的就业机会。经济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放大了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在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可以适当倾斜相关资源给农村大学生。

高校在倾斜资源帮助农村大学生时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直接资助;直接资助目的在于缓解农村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如就业补助、奖助学金、困难补助、还有设立专门的优秀贫困生助学金等形式。第二,间接资助;间接资助的目的在于鼓励农村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如在对农村大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实习岗位活动中优先倾斜,在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如辅修学位)等活动中减免农村大学生费用等。

参考文献:

[1] 杨国欣.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其解决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5-67.

[2] 刘志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42-44.

上一篇: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企业新进员工的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