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时间:2022-03-30 06:10:24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阅读地图就是学生能独立地对地图上所表示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地形、气候、植被、位置、河流等)进行积极的思维,分析它们的特征以及各种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能对照几种不同内容的地图综合说明各种地理事物间(包括各自然要素之间、各经济部门之间、自然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归纳出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

读图能力是初中学生地图技能中重要一环。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学会读图方法

众所周知,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他们付出长期、不懈的训练。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我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读图方法:

1.1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地图。

1.2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1.3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并适时板书,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4规范用图方法。我国古代的哲人很早就总结出左图右书的读书方法,今天这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仍然适用。另外,在地理课堂中利用挂图或大屏幕教学时注意指示地图要规范,如教师在指图时要站在地图的一侧,不要挡住学生的视线;指图时要迅速准确,语言和指图动作要合拍,切勿乱指示乱比划,否则不但起不到指图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对位置模棱两可、无所适从。再如地图上点、线、面的指法也各不相同;指示河流流向时要从源头指向入海口;纵向铁路干线要南北指示等等。这些小细节,有些教师往往不太注意,其实这也是训练学生养成读图习惯的好方法。

2.读图提问,巧妙设疑

读图提问是地理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在问题中读图,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每一幅地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进一步提出“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程度、认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和深化,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掌握读图的方法,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另一方面,读图的重点要围绕着“启发”。读图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挖掘图中的内涵,把问题引向深入。通过启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初一地理开篇序言教学中,教师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图片?”(景观图片);“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景观?”(沙特阿拉伯)让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中找到这个国家的位置;“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有些旅店把床铺安在屋顶上);“在我们这里能看到这种现象吗?(不能)为什么在沙特阿拉伯能出现这种特殊的生活现象呢?”(气候炎热干燥);“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学好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读图提问,巧妙设疑。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提高学生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一图多用

在运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一图多思,一图多用”,在对比和联系中读图。对同一幅地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例如,同一幅等值线示意图,弯曲最大点的连线处有不同的地理意义,若为海水等温线图,可确定暖流和寒流;若是从等压线图角度分析,可确定高压脊还是低压槽;若为等高线图可判断山脊或山谷。这样,经常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训练,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多图并用

多图并用,就是利用图与图之间的关联性,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比较、综合说明某些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在联系中读图,在对比中读图。联系的方式可多图呈现,不分主次。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这一结论教师没有必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可以采取让学生通过多图对比自己找出答案方式进行。出示“我国1月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等几幅地图,学生很容易就能比较找出这条界限。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找到的答案,有利于知识的建构,记得牢,不容易忘记,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再比如,在学习极地地区这节课时,分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气候特征时,我通过自制的两极地区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对比了解两地的气候差异。通过读图对比,学生很容易看出南极地区的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北极地区,降水也比北极地区少。南极地区严寒、干燥气候特点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来。然后让学生思考,同为两极地区,为什么气候差异这么明显?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读世界地形图,从两极所处的海陆位置,地表分布物和海拔高度等方面比较分析成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突破难点知识。

5.把握规律,以图释疑

地理事物在分布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规律中还蕴含着特殊性。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读图时不能只了解一幅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所认识、分析。例如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这类地图反映了地理事物分布的全球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如气温和降水都有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递变规律。但是受到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在局部地区又会有所改变。从全球气候分布图中可以看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及其附近,但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由于海拔较高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不在赤道及其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的东南部等地也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这类地图去分析遇到的具体问题,可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学习效果,既避免死记硬背,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6.加强图文转换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文转换主要是指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变换。通过变换培养读图能力.地理统计图在现行的初中地理课本中出现的较多,初中阶段常出现的地理统计图有饼状图、扇状图、线状图、柱状图。表示某些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常用扇形图或饼状图,如“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占世界百分比扇形图”等;线状图包括曲线图和折线图,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规律,如“人口增长图”、“气温曲线图”、“地形剖面图”等;常用柱状图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如“世界各大洲面积比较图” 、“降水量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表中地理事物的数据变化,并将数据绘制成图形,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绘制、运用、分析地理统计图表能力。例如:让学生根据本地区的各月气温和降水资料,自己动手绘制出本地区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使学生对当地夏季的气候特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阅读地图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深入到地图和地理知识相联系的实质部分。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方法,并在地图学习中努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上一篇:辩论赛在政治课中应用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