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动语文,升华语文意识

时间:2022-03-30 05:24:22

建构生动语文,升华语文意识

何为语文意识?百度网上的解释是“言语本身的价值存在”,需要从语境、整体等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由此可见,语文有着悦耳的声响、美丽的色彩、诱人的味道、温柔的触觉和适宜的温度。应该在追求语文的“言”和“意”高度统一的过程中,营造自由活泼的氛围,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从而构建灵动而有趣味的语文课堂。

一、“学”得欢畅,牧养更自在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的本质,其中体现着对学生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关注,体现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自觉与自信。教师主动移位,给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我探知与主动实践中积淀深厚的知识感知,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为他们的亲自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他们的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广袤的天地。

语文教学的根本立场应该是“学生”,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怎样读、写什么出发,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料场”。如在苏教版(下同)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的特征,我要求学生运用互联网资源查阅白杨树的生长习性、生长环境和生长特征等资料,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以这样的感性认知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想象:作者赞美白杨树,是出于怎样的用心?让学生去思考其与北方农民的相似点,找出彼此之间“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共同点,让学生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成长需要光合作用,离不开水和阳光。语文教学应该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为出发点,给学生的语言成长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在自然状态下顺应其发展,将课堂打造成“学堂”与“卖场”,让学生在生态化的课堂上大胆探索和热烈追求,这便是真正的“牧养”,学生学得轻松、欢畅。

二、“导”得无痕,愤悱更有效

不让每一名学生掉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首要遵循的原则。教师站在学生身后,多驻足观看和适时点拨,让他们在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更能够使课堂教学产生亲密无间和怡然自得的状态,让学生不再为空白“绞尽脑汁”。

如在七年级下册《松鼠》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松鼠的认知缺少一定的体验,特别是在说明表达顺序安排时缺少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我则有意给学生提供一幅松鼠的照片,让学生从松鼠毛茸茸的尾巴、有神的双眼、竖着的双耳以及小巧的四个爪子中列出说明的顺序与重点,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思。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使得学生跳出教材的思维定式,让他们在不断梳理知识要点和主动查阅的过程中探寻到更多破解对策和方法,让他们的自我质疑更有意义。

多关注学生的“不能为之”,正确认识他们的“空白”、认知时的“盲点”以及表达时的“语塞”,让他们在毫无保留的过程中将其暴露出来,帮助他们在主动显现中深化理解感知,这样更利于教师有效调整教学策略。时刻洞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多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搭把手,让他们在虚心接受意见的过程中探究出所以然,帮助他们形成更多的科学应对策略方法,这将有利于他们加深理解。

三、“生”得新颖,过程更深刻

语文教学要想达到“言意共生”的最高境界,需要学生在准确理解文本和把握意象的过程中宕开一面,有更多的奇思妙招,让文本更有人文性和理性色彩。从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成,有利于学生在总结反思中获得深刻感知。

让学生有七嘴八舌的讨论机会,让他们在主动探知求解的过程中发现与众不同,更能够使得学生获得丰富感知。多鼓励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探读文本,让他们在读出个性和发现不同的过程中生成语感,更利于他们在开阔视野和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获得深刻体验,让他们的认知更有深度和广度。跳出教师的定式指导、教参的教条评述、前人的过度解读等框框,让学生能够有属于自己的学习认知的安全空间,更能使得语言学习认知的生成富有亮度,更能够打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总之,离开了生动,语文将是“死水一潭”;离开了活动,语文将是“死气沉沉”。走出死记硬背的窠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出自己的所缺、所需、所能,定会使得他们在生意盎然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感思,积累丰富的体验。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注重引导自学、引导探知、引导生成,更能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文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感悟,满足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一罐显影液――海 下一篇:一头驴就是一个小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