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公民议政的新窗口

时间:2022-03-30 02:31:36

“两会博客”在去年还属于“小荷才露尖尖角”,今年,“两会博客”更是风声水起,倍受关注。代表和委员们纷纷开博,收集民情民意,建立与百姓直接沟通的桥梁,受到人们的欢迎。

博客体现了公民言论自由权利

博客的兴起,说来就是近两年的事。那个叫方兴东的家伙将这种网络日志引入中国,短短几百天,就像引燃野火一样,迅速呈现蔓延之势,让人应接不暇。据说中国现有一亿两千万网民中,已有近1/3成为博友。他们每天在自己的网络日志中记述生活、表达情感、阐述观点、建言献策,成为编外新闻记者和自发的现场直播者。他们正以自己的勤勉,悄然改变着传统传播方式,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人对此非常赞赏,认为它是表达民意的有效渠道,是对民主政治的重要补充,是对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的具体实现;也有人对它忧心忡忡,认为博客动摇了正统传媒的统治地位,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容易导致思想混乱、道德败坏、社会失衡。

我个人基本是赞同第一种意见的。博客作为新兴传媒,眼下还处在自身生长发育之中,其不健全、不完善、不成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作为新生事物,它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我们不能因为它鱼龙混杂而因噎废食。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博客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自由表达个人思想观点、抒发美好情感、积极建言献策的良好平台;同时,也为普通人群提供了一个排解郁闷、化解块垒、平和心绪的场所。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健全社会心理,维护社会稳定,其积极意义显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政府公职人员通过博客了解社情民意

对于各级政府特别是为官一任的领导干部来说,博客应该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了解社情民意,实现官民有效沟通的现实渠道。毋庸讳言,现在在很多地方、很多情况下,假话、大话、空话盛行,真话、真情难觅。而网络或许是一个少有的例外:无论以什么方式表达,网络上的意见大体是真实的,虽然未必是正确的。想听真话,不妨关注博客。通过博客听真话、摸实情、办实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空说无凭,还是举个现成的例子吧。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有一位不起眼的“灌水校长”邹道文,之所以得到这么个时髦的绰号,是因为58岁的邹校长不久前成了不大不小的“网络明星”。一个偶然的机会,邹校长登录江西论坛,看到论坛正在讨论他所供职的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一时兴起,他也注册了一个博客,隐姓埋名,开始跟在别人后面试着发帖子,谈自己对于办校治学的看法,引起网友的关注。后来他觉得这样“偷偷摸摸”没有意思,索性公开身份与网友交流。没想到这一公布就把自己陷入话语中心,网友们坦率地和他讨论学术腐败、大学建设、人才引进等大小问题,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表达开诚布公、直来直去,毫无隐晦曲折,有的还非常尖锐,甚至于尖刻。邹校长从网友的回帖中收到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改进学院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他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深刻触动,他说:两个月里,他听到了一个大学校长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听到的真话,这是多么珍贵的真话啊!

其实,利用网络媒体了解社情民意并非邹校长的个人发明,在国内,早有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公安一博”的河北“中国第一公安博客”,在网民中人气颇旺,对沟通警民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有效惩治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外,三年前美国犹他州政府的信息主管菲力蒲温德利就要求州政府公务员使用博客开展工作。他认为,如果政府官员都养成习惯,用博客的方式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部门之间的协同,那么将可以形成一个政府知识库。2003年,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霍华德迪安开设“为美国而博客”,为自己的竞选活动网上拉票,成功地筹集到大笔赞助款。如今,政治家开办博客已成流行趋势。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是“中国博客部长第一人”。这两年的“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开办“两会博客”,起到了“让人们更广泛地了解参与政治决策”的良好作用。2006年4月,德国总理默克尔成为第一个开通视频博客的政府首脑。

利用博客听真话,考验官员承受和辨别能力

这样一种不容忽视的趋势,是不是对我们的各级官员有所启发呢?常常能够听到“民意不畅”的抱怨,也能听到领导者“听真话难”的感慨。如今网络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条件、搭建了平台,使我们有可能通过虚拟空间了解真实情况,就看我们是否有这种愿望、是否有这个雅量了。

没错,通过博客获得有益信息是有条件的,它对政府官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辨别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网络媒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赞扬与谩骂交织,肯定与否定并存,有益的意见常常以玩世不恭的口吻表达,有害的信息却经常披上诱人的伪装。因为多数人处在匿名和虚拟之中,人们无论表达正面意见,还是宣泄不同观点,大都无所顾忌、肆无忌惮,思想之犀利,言辞之尖刻,作风之恶劣,有时都是叫人难以承受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冷静的处世态度,没有善于辨别是非真伪的理性眼光,很难从博客中真正吸取什么。对于那些只愿听好话、不愿听真话的人,网络就是大敌;对于只爱笑纳赞扬,不愿接受批评的人,网络无异于洪水猛兽。

当然,博客作为一个新生儿,需要在生长发育之中不断完善自己。一方面,作为个体的博客需要不断提高品位和质量,严防粗鄙化,在平实的表达之中不应放弃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不要满足于简单的“话语爆炸”、“情绪宣泄”。另一方面,要通过健全立法、建章立制做好博客管理工作。博客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当然不能游离于法制和道德规范之外,必须接受必要的法律监督和行业管理。以为博客是一个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的世外桃源,是一个可以无限制地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的平台的想法,显然是幼稚可笑的。

过去的一年多,中外传统媒体都遭受了来自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据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披露的消息:在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额均不断下降。国外的情况也大同小异。美国的IDC公司甚至预测:2005到2008年,全球网络媒体的收入增幅将达到35%至40%;而有美国传播学者甚至预言,美国的报纸将在本世纪40年代消亡。

我还不至于像美国学者那么悲观。但传统报纸将面临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这是我们已经明确感到的。在此情况下,明智地选择网络媒体为我所用,为公众服务,应该是每一个政府公职人员及早考虑的问题。(作者系《求是》杂志社编委)

上一篇:理性辨析“中国责任论” 下一篇:博客交流呼唤伦理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