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交流呼唤伦理自觉

时间:2022-09-11 07:41:21

博客交流呼唤伦理自觉

时下,不少人见面就问:“你博了么?”“还博着么?”谐音引发的幽默效果让大家忍俊不禁。在这个人人博客的时代,作为一个写东西的人,如果你还没“博”,多少显得有点落伍;如果正“博”着,说明你还算时尚;如果你已经坚持了一阵子,说明你够坚强;如果你已经成了“博士后”,说明你够酷。

博客大战引发博客伦理的思考

最近几年,博客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博客是迄今为止最民主、门槛最低的交流和传播方式之一,它使得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对于传媒和信息的垄断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因此,我们在博客上看到了许多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的东西,看到了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许多重大的新闻是从博客首先,传统媒体接着跟进的,看到了一个无名之辈一夜之间在这里变成了文坛新星,甚至看到了一种新的官民沟通的渠道,等等,这样的好处还可以列举很多很多。但是非常遗憾,天底下好像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情,博客也一样。那些痛恨乃至诅咒博客的人难道没有理由吗?博客难道不也为人们非理性的发泄提供了渠道么?在这里难道不是可以发现大量不负责任的自我吹嘘、造谣中伤、恶意诬蔑、乃至低级谩骂么?

因为博客引发的讨论、争鸣甚至官司如今并不鲜见。比如在过去不久发生的著名的“韩白之争”。韩寒的粉丝在网上对白烨进行集体“谩骂”最终导致白烨以关博来终结这场博客大战。这次文学评论界的重大事件从传统文学评论的角度看没有多少价值,因为除了众多媒体参与制造的热闹之外,它并没有推进多少对于文学和文学创作的“本质”的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争论背景突显出的学术价值,它不仅对理解文学,而且对理解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没错,博客就是这么驳杂。它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人性,真实的大众心理和真实的文明水准,也空前严峻地提出了亟待建设的博客伦理和网络伦理问题。

从“韩白之争”的案例看,大量非理性谩骂的出现体现出青年一代网民令人堪忧的文明素质,特别是理性对话精神和平等交往能力的严重缺乏,提出了博客伦理和网络伦理建设这个新的时代课题。

匿名交流使博客变成一把双刃剑

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和借助传统媒介的交流,包括博客在内的网络交流由于其借助因特网这个特殊媒介而相应地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也把网络伦理问题空前严重地凸显出来。

首先,博客上的交流有最突出的匿名性。在博客上交流(特别是通过匿名评论的方式)的人常常相互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与身份,交往双方或多方不知道对方是谁。这样的交流与面对面交流是完全不同的,与那些署名的纸媒体交流也差异甚大。由这种匿名性导致了博客交流的第二个特点,即监督机制的弱化甚至悬置,也就是说,匿名性使得博客上的那些参与讨论的网民缺少其他交流常常面对的社会监督、文化禁忌、自我心理防御以及责任意识,因而也没有必要带上人格面具。在这个意义上,这种交流是最真实的,最没有作假的必要。如果交流的双方或多方彼此知道对方的身份,说话就比较谨慎。同样,如果在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作者必然会顾忌很多,既可能变得更加负责,但也可能无法完全说真话。也就是说,博客以及其他形式的网络交流的这个特点是一把双刃剑。从消极方面说,大家说话可以不负责,相互欺骗,甚至脏话连篇,把自我中最原始的一面宣泄出来;而从积极方面说,交流者没有出于种种文化禁忌而隐藏伪装自己的必要。如果没有匿名性,那么你与别人说的话、你发表的见解都是要负责任的。

此外,我们说包括博客在内的网络世界是虚拟的或虚幻的,也有另外一层意思:人在交往中必然面对种种禁忌,作为社会事实,虽然与真实自我常常是有矛盾的,但是作为客观的社会力量、社会规范,它们无疑也是真实的。可以说这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真实。这里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人们常常必须通过伪装的方式才能表现“本我”,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把那个充分社会化、理性化的“我”隐藏起来,才能表现被这个社会化的自我压抑的“我”。网络就是这样一个隐藏一个“我”呈现另外一个“我”的场所。我们不能说那些谩骂白烨的帖子是不真实的,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它更加真实。

最后,匿名性还使得现实中存在的交流者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在以博客方式出现的交流中被暂时搁置起来。大家知道,在现实中进行的面对面交流行为中,存在许多扭曲交流的真实性与平等性的因素,其中重要的就是交往者之间在现实中必然存在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资本的不同等等。这些现实因素都必然在交往的时候进入交往过程,成为交往的重要社会性语境,乃至扭曲交流的真实性,使得交往不可能完全是平等的、理性的、以理服人的。博客交往则不同。大部分在博客留言的人包括很多博主,都是用的化名,交流的各方都不知道对方是谁,所以,交流者的身份与权力在匿名交流起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这在使得交流变得更加真实与平等的同时,也使得那些在现实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对权威进行颠覆提供了方便。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是名人博客,尽管博主是演艺界或其他阶层的权势者,照样会被网民们用最恶毒的语言加以痛骂的原因。在现实中,人们常常有太多的时候不能讲真话,更不能随便说“不”,特别是和权势者交流的时候。

博客交流呼唤责任意识与伦理自觉

博客传播的上述特点所导致的结果是双面的:一方面,博客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平等的交往平台和交往手段,使得信息的控制更加困难、正义的声音更加容易得到传播。当今世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许多重大的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现象就是通过博客等网络手段得到传播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纠正的;另一方面,博客交往中责任意识的淡化也突出了交往伦理建设这个迫切的时代课题。我们在网络上见到的大量匿名评论常常是极度不负责任的,夹杂着各种低级肮脏的杂音、随意的污蔑捏造,甚至还有大量不堪入耳的谩骂与发泄。泥沙俱下与良莠不分是网络交往给人的突出感觉。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匿名性,如果存在监督机制、社会文化禁忌、权力关系,那么,这种交往尽管可能不够真实,但谩骂现象也不可能这么严重。而且,由于暂时悬置了各种监督与制约,人们可以“自由”地、不负责任地编造自己的身份、地位,散布各种虚假不实的信息。许多网上的欺骗、污蔑行为常常就是因此而发生的。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匿名性所隐藏的危害就来自这里。

基于这样的原因,博客交往的质量不但最能体现交流者个人的道德水准、文化素质,而且最能够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样也基于这个原因,博客交往更加依赖于个体的责任意识与伦理自觉。一个人在强制的状态下举止言谈“文明”并不难但也不可信,只有在自由、非强制状态下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资料链接

“博客”,即英文blog(Weblog的简称)的音译,互联网上非常流行的“网络日志”。它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内容可以是对时事新闻、国家大事表达的个人看法,也可以是抒发个人情感心得的日记和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博客的形式正在向图片博客、音频博客、视频博客拓展。

美国是博客的发源地,美国企业500强中很多高管都拥有自己的博客。《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博客作者规模达到2080万,博客访问量达1.01亿。在博客作者中,活跃的博客作者为315万。

上一篇:博客:公民议政的新窗口 下一篇:监督保障政令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