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祸害论

时间:2022-03-29 11:53:44

父母祸害论

这是一个正在走红的小组,这个小组有一个耸人听闻的名字――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已经发展到17000多人,据组内调查,该小组成员的普遍身世背景为:生于1984年之后,倾向于相信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从小便开始接触网络,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观点,也没有什么不容置疑的权威。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聚集在一起,共同发表对父母的意见和不满。有点像一群受伤的孩子在集体发泄,但又不仅仅是发泄,小组网页上,开宗明义地说道:“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开场白显示了他们的理智和立场。

对于这个小组,有人拍砖,有人叫好,有人大骂大逆不道。不管怎么说,存在就是合理,他们至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传统孝道的批判,对父母的批判,对自由的呼唤向往,对新的亲子关系的期盼。也正是他们的呼吁,引起了我们对亲子关系的反思。

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核心,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很多性格怪僻的成年人都是因为没能摆脱童年时代的心理阴影的原因,亲子关系紧张的人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处理能力要稍差一些,相对于拥有和谐亲子关系的人,他的脾气会急躁,情绪容易起伏不定。也可以这么说,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前提,和谐的亲子关系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扫描:父母的祸害在哪?

从小组论坛的帖子内容来看,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为严重的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精神伤害。但最为强劲的声音乃是父母对孩子的精神和自由的钳制。

1祸害一:以他们的意志塑造我的生活

以下是小组成员momobudeyu的倾诉:

今天考试成绩出来,我爸妈让我去报考教师,我考了个19名,很明显进不了面试,于是他找再多的关系都惘然。

考试之前,我极端的不愿意,因为我有自己的工作,我是自由职业者,月收入数万,我能很好的养活自己,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我并不需要他们所谓的为我好,找个铁饭碗的操劳。

但是他们坚持这是为我好,于是拿我挣的钱,花几万去走关系,走人情,给不是教师出身的我争一个名额回来去参考,我忍了。逼我看书,影响我的正常工作收入,我也忍了,考试之前,说得好好,考不上没关系,当一次人生阅历。我去考了,现在考的结果不如意,于是我又遭遇了一次冷暴力。……

像momobudeyu这样的倾诉,论坛上俯仰皆是。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知识结构,构成亲子两代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差异。momobudeyu的父母应该是1950后一代,他们是在各种变化中成长起来的,对安稳生活的渴求大过一切。所以,在为子女作人生规划时,本能地将铁饭碗视为最佳选择。哪怕这个铁饭碗只能满足普通的物质生活需要,他们也不愿意子女去冒风险争取大富大贵的生活。

从生育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育目的并不是抽象地为了类的延续,人类生育要么是无目的的本能的结果,要么直接的目的就是延续自我的存在。生育者试图在下一代身上看到自我在延续。父母更愿意将子女打造成自己的完美版,弥补自己未偿的遗憾。于是,很多父母不管孩子愿不愿意,省吃俭用付高额学费让孩子去学钢琴绘画,以圆他们的艺术家梦。父母的一厢情愿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孩子无奈地抱怨:他们让我去学芭蕾,可我一点也不喜欢。每次一进练功房,我就想去死。父母的自作主张不仅压制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天赋,还束缚了孩子的个性。把孩子置之于一个不能说、不可说、不敢说、说了也没用的无奈境地。

2祸害二、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小组成员向离

有天凌晨,应该是5点多,记不得了,总之是听到房间里有声音醒过来的,醒来后就发现我爸我妈两个人偷偷在开我抽屉的锁。那时我是这样防范的,AB两个抽屉,我把A抽屉的钥匙锁在B抽屉里,B抽屉的钥匙我随身带着的,睡觉都放枕头下面。

两个人后来没打开锁,就开始翻我书包,估计也没翻出什么名堂,就离开我房间了。

后来有一天,他们两个竟然找我摊牌,问我要抽屉钥匙,我骗他们说钥匙不见了,打不开锁。但是我预感不好了,就偷偷把抽屉里的东西都转移了。

结果我的预感应验了,某天他们偷偷把我抽屉撬了,我回家才发现的。我问他们为什么撬我抽屉,他们堂而皇之地说,你抽屉钥匙不见了,不撬开怎么用抽屉?

我们的文化讲究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没有隐私这个词,隐私被认为是见不得人的东西,是肮脏的。我们的父母成长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比如在中,正义丑恶都是裸的,他们难以形成认可保护隐私的理念。所以,当他们偷看我们的日记、查我们的手机、翻我们的书包被发现时,他们会振振有词地说:我有权知道你的一切。

3祸害三、以爱之名干涉我

受访人:刘佳,“父母皆祸害”论坛潜水者

父母不仅要安排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干涉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婚姻大事。27岁的刘佳对此非常苦恼,她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进入一家500强的外企,职业发展很顺利,父母也一向引以为豪。可当他们听说刘佳找了个老外男朋友后,紧张得连夜坐火车到北京做刘佳的思想工作,二老坚决反对,理由是,外国人思想开放,对恋爱结婚视同儿戏,将来刘佳会吃亏的。刘佳很郁闷,他们连男朋友长啥样都不知道,怎么确定他思想开放不负责任?而且,如今男女平等,你情我愿,谁赚谁亏啊?刘佳跟父母“战斗”了大半年,父母从家乡拉来了亲友团助阵,刘佳无奈地妥协了,后来老外男朋友娶了刘佳的朋友,每当看到小两口幸福地出双入对时,刘佳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酸不可言的味道。酸过后,心中就会生出一丝对父母的怨怼。但父母每每提及此事,总是说,我们是为你好,爱你,才会阻止你作出错误的选择。

刘佳无语。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你们以爱之名剥夺了我的选择权利,这不相当于扼杀了我的精神生命吗?但刘佳没敢说出口,父母无法理解她这套逻辑。无法用人权思想与1950年代接受安排分配、思维已经固定的父母沟通交流。目前,刘佳的父母还在进一步干涉她的未来,不断地为她物色男友,在老家寻找工作机会。刘佳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父母?她既不愿意麻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也不愿意被街坊亲友视为不肖子孙。要知道,从小到大,她都是整家族的正面教材,学习模范啊,父母绝不允许她为家族蒙羞的。

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爱的前提是尊重、理解、信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刘佳的父母不愿意她远嫁海外,逼她回老家相亲、工作,这样的爱无疑是自私狭隘的,甚至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

反思:父母缘何成了祸害?

综上所述,小组成员们的核心问题是父母对自己管束过多,控制力太强,以爱的名义剥夺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尊重他们的隐私和人格,以经济和孝道相威胁。

父母为什么认为他们有权支配子女的生活,掌控我们的人生?这里面的原因不能一言以蔽之,有从传统家庭沿袭而来的观念,也有代际鸿沟带来的各种问题。父母望子成龙成凤的期许与孩子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需求之间的冲突,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等等。

我们的亲子关系是以纲常伦理为逻辑起点建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将亲子关系与君臣关系并列,体现了亲子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一个标准的强者逻辑。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的安排,以父母的思想为思想、父母的意志为意志、父母的理想为理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作为个体的自我不允许有独立思想。父母的权威不容置疑,置疑反对就是不孝,在封建社会,不孝形同于犯法,不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还要接受民间道德法庭的审判。所以,父母习惯对孩子施以强权。“你是我生的,我凭什么不能管你?”“我是你爸,你胆敢不听?”这样的强权语气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体会。

代际鸿沟引起的观念冲突也是主要原因。1950后的父母基本上属于传统的一代,传统的家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家本位思想是指一切以家庭或家族利益为最高点,当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让位于家庭利益。个人的德行操守言行举止代表着家庭的素质与修养。在小说戏文里,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台词,“你真让某某家庭蒙羞”“你是某某家族的耻辱。”“你干了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你是家族的骄傲。”这些都是家本位思想的体现。在家本位思想要求个人有责任和义务为家族利益奉献终生。

而80后们,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这使得父母有更充足的精力和财力来抚养他们。由于受到家庭的优待并处于家庭中心位置,80后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观念,这也是80后“小皇帝”扎堆的原因。

80后的孩子们成长于开放的时代,视野、观念与他们的父母辈已大不相同,出于人类向往自由的天性,加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容易转化为个人本位价值观,这使他们急于摆脱父母的安排和控制,试图无拘无束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他们这样的行动往往会被他们的父母认为是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将来会吃大亏从而加以干涉。于是,矛盾便产生了。

纵深:家庭的变迁与亲子关系的变革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大批人走出传统家庭,迈向现代都市。近年来,留守儿童妇女和空巢老人的话题不断升温,传统家庭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巨变。

在互联网上,同居、周末夫妻、丁克家庭像浪潮一样一波波涌来,又一波波退去,这些生活方式是对传统家庭的挑战,同时改变着传统家庭的架构和职能。

与传统家庭相比,现代家庭的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不再是满足和生儿育女的唯一场所;妇女解放改变了男权主体的社会秩序,妇女进入社会,获得独立,不再依附于家庭的供养;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逐渐在取代养儿防老的传统。

在现代家庭里,“民主”是核心思想。亲子关系首先是一个法律关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父母有义务抚养教育孩子成年,孩子也有义务赡养陪伴父母。亲子双方的义务都在法律的框架下履行。亲子之间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有不可抗拒的法律责任。孩子不再是家庭或父母的私有财产,当父母侵害了孩子的人权时,孩子有权控告父母。在现代家庭里,家本位主义思想让位于民主思想,家庭成员首先作为独立的人而存在,人人有权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权追求自己的理想,任何人无权干涉。父母不再拥有封建家长的权威,而是孩子最亲密的好友,与孩子共享一段快乐的天伦。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不再有命令的语气,代之以商量的口吻。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父母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拒绝,但不能伤害孩子的尊严和人格。父母年迈时,孩子有义务在经济上进行资助,情感上给予陪伴;父母不得动辄以孝道相要挟;孩子也要主动理解和体恤父母。这种互相尊重和独立人格尊严,以及恰当的体恤和宽容,这才是理想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亲子关系。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我们建议――

父母篇

做独立的父母

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为了你,我放弃了工作,放弃了梦想……一切都是为了你。

母爱无私,母爱也可悲。父母也是独立的人,理应有自己的天地空间,自己的职业和理想,并终其一生坚持。一个女人,如果为了孩子而失去自我,无论她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也是一个可悲的、甚至令子女头疼的母亲。

孩子只是你的朋友

孩子不是物品,你不能占有他,也不能拥有他,你只能享有跟他共同相处的一段时光。当他成年后,他有权支配自己的生活,该放手就放手。

爱是一门科学

父爱如山高,母爱似海深,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爱孩子,爱除了天性和本能,还要讲究科学和方式。爱就像一枚硬币,正面是爱,背面是伤害。学会在尊重与理解的前提下爱孩子是一门父母必修课。

孩子是孩子,你是你

不要将孩子视为是你遗憾人生的拯救,你有你的理想,孩子有孩子的理想,不能逼迫他去成为你理想中的样子。就算你有能力培养他成为艺术家,可他的理想是当厨师,烹调各种美味,你可以不同意,不支持,但你一定要尊重他的选择。

养孩子不是长线投资

孩子跟你一样,是社会财富,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千万不要让养儿防老的传统心理作祟,把孩子当成一件产品进行投入,然后等着孩子的回馈。养孩子是我们的生理和情感的需要,而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投资。

孩子篇

感恩与理解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人生的第一课。父母是把我们带到人间的人,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心理,面对他们的错误,我们要理性的分析原因,通过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发泄尖锐批评。

没有完美的父母

人无完人,父母也是如此。没有一对父母能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父母的义务是抚育你成人,你的人生理想还是得靠你自己努力。

尊重,但不是改变

不要试图改变你的父母,他们每天看新闻联播,党报党刊,说话一股“腔调”,你可以不追随,可以提意见,但是不要阻止改变。他们有他们的成长背景,不要要求跟你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独立

要想尽快与从父母的家庭中独立出来,最便捷的方法是经济独立,自己赚钱买花戴,自然什么话都好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有实现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才有能力驾驭生活。

编后语:

有句这样的格言长期被我们奉为解决家庭问题的圭臬: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家是讲情的地方,更是讲理的地方。触及我们内心感受和微妙感情的东西最难以被改变,不是不明白,而是不愿。很多父母在理智上明白亲子关系应该民主,但一面对实质问题,情感立刻占了上风,结局是亲子关系更加紧张令人头疼。可喜的是,“父母祸害论”这场辩论将民主引入家庭范畴,民主也只真正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上一篇:心灵在纸上行走 下一篇:玩具,有爱才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