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扰动及对策

时间:2022-03-29 10:19:38

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扰动及对策

摘要:从“余额宝”到“理财通”再到“现金宝”,从阿里巴巴到腾讯再到苏宁,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深受投资者喜爱,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创新正在金融领域刮起一场旋风,却也触及了传统银行的根本利益。因此了解互联网金融,明白它的基本功能,了解它的发展潜力,剖析传统商业银行所受冲击,并据此提出相应意见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弱中介化;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不断推陈出新,当今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也在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投资理财方式。在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艾媒咨询的《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研究报告》中,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在网民间渗透率已达61.3%,意味着超过六成的网民使用过互联网金融产品。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带来的产业交叉、渗透和融合,中小企业对于金融服务的迫切需要以及技术进步引发的配置效率提升促进了一种新的金融创新模式――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壮大不仅彰显着人们对于金融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意味着金融市场尤其是传统银行需与时俱进,转型发展。

一、何为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方式有很大区别,它并非简单地将互联网与金融有机结合起来。一般来说,目前各种金融服务商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的方式都可以称为互联网金融。正因为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尤其以搜索引擎,第三方支付、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得公开、透明的理念为大众所信赖,也由此令资金能够更加自由地在个体之间流通,如P2P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相对来说,这种直接的资金融通方式会使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中介作用逐渐弱化,将不再成为资金调配的核心主导地位,进而向从属的服务性中介机构趋势发展。

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支付延展业务;二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其所衍生出的其他网络平台;三是通过网络来实现借贷。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1.信息易得

在这个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互联网平台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收集更为简单。人们通过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软件工具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及时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信息,进而准确做出判断。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突破了以往传统商业银行的地域及时间限制,帮助人们更快找到交易对手和金融资源。

2.成本低廉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双方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省去了通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中介环节,节省了相当大的中介费用;同时,交易主体之间也可以直接形成联系,大大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资金供求双方在风险分担问题,资金使用方面成本都会很低。

3.效率更高

网络的即时性很强,通过计算机后台处理,既定的程式,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在庞大的数据中并不会显得拥挤,往往一笔业务在几秒中之内就可以完成交易,较之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来说,节约了很多时间与人力;另外,目前互联网金融以小微企业为主要客户群,吸纳这部分资金,覆盖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盲区,促进资金配置效率。

4.支付功能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已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一大主要功能,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互联网支付企业的支付总量大体为6万亿元,大概占到整个支付总量的0.5%。发出支付指令的笔数占整个大支付指令的40%。互联网支付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单笔量很小,使用量越来越大的趋势。互联网支付以移动支付为基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无线、有线网络的不断升级,移动支付与银行卡,网银等电子支付方式的不断整合,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现金、支票等支付结算方式。

三、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发展潜力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背后拥有着庞大的客户群,交易的便利以及它的功能作用让我们看到它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如今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IPO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阿里的市值更是达到了2283亿美元,也深刻地说明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广阔。

通过数据直观来看,2013年,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方面,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5万亿元,增长42.0%,虽然对比2012年的增速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呈逐年上升趋势,艾瑞咨询也预测了2014年及以后几年的交易规模发展数据,增速趋于减缓但稳定局势。

图来自艾瑞咨询,其中2014年及以后为预测数据

另一方面,对比银行业景气指数,可以清楚地看见,在2012年以后,我国银行业发展景气明显下跌,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银行业的景气指数下降更多,笔者认为,银行业的不景气不乏多种宏观经济原因,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不可谓不是很大的影响因素。

银行业景气指数折线图)图来自前瞻网

四、传统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

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般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其主要业务,并同时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由于商业银行活动的广泛性,与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着密切的资金借贷关系,所以它的存贷活动往往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国民经济活动。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很大挑战。

1.互联网金融以便利加高息吸引了很多储户

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客户群。以余额宝为例,上线初始,它的高息、低门槛加日结收益的方式,就吸引了很多中小阶层群体和闲散资金,上线仅18天时,累计用户便已经达到250多万,累计转入资金达到66亿元,而天弘基金更是凭借此越居全国最大的公募基金。相较之下,商业银行的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利率却不如人意,商业银行的客户也有部分流失。

2.互联网金融使商业银行弱中介化,向着金融脱媒的方向发展

当前各种社交网络的兴起,令信息的传递更快,传播途径更为多样化,P2P等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使得资金能够绕开银行而直接融资,降低了成本,满足了小微企业的需求;而支付中介方面,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729.8亿,同比增速46.8%。第三方支付的方式显然比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更受欢迎。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互联网金融有着极强的创新能力,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网络借贷的定价较之商业银行借贷更为灵活,加上我国政府正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已是势在必行。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它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会加剧,存贷利差会收窄,存贷规模会收缩,进而利润减少;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中的投机者会借此来进行更多的投机活动,这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五、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1.加快创新力度,提升竞争力水平

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动力,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来势汹汹,商业银行不可能再同过去一样固步自封,单靠息差利润来运作。各种理财产品的出现也要求商业银行加快推动业务产品创新,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和方式;创新服务方式,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有效扩大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制度方面也要进行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不断提升竞争能力。

2.完善监管体系,有效进行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目前最大的弊端是监管方面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机制,很容易进入监管盲区而导致系统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它的超前发展使得现如今我国并没有完全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易钻法律漏洞。互联网金融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经济活动的核心和中枢,促进了经济活动的信息化、知识化和数字化,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目前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金融安全风险,亟需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同时这也意味着,金融监管的范围将扩大到互联网系统,不仅需要对互联网环境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做到实时监控,也要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加速银行转型,转变经营理念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并非完全处于对立面,银行也不是只能做线下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先进地方,积极发展线上业务,推动网上银行的发展;另外,商业银行本身资金雄厚,客户资源很多,拥有很多精英人才,可以利用本身优势在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下,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新型互联网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突破传统经营理念。

4.寻求合作共赢,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除了竞争关系,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间可以通过互补来谋得共同发展,两者有很大的相融空间,同时,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特点,为自身建立网上金融平台,细分用户,通过互联网金融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发展体,可以吸收商业银行发展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合作方可双赢,也可以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

六、小结

尽管互联网金融为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多冲击,但也不失为一次机遇,积极迎对挑战,借彼方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完善自身,便可不断进步。这样充满竞争的环境,会激励商业银行转型改革,调整决策战略,当其完全适应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相信它会得到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研究,2012(5).

[3]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

[4]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9).

[5]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J].金融发展评论,2013(12).

[6]狄卫平,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11).

[7]万建华.点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未来金融业变局[J].新金融评论,2012(1).

[8]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3年度)

作者简介:

王丽娟(1994-),女,安徽财经大学12级金融学本科。

施 歌(1995-),女,安徽财经大学12级金融学本科。

上一篇:A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策略 下一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