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考试前的准备工作之我见

时间:2022-03-29 08:40:37

教师在考试前的准备工作之我见

摘要:考试前学生会产生吃不好、睡不着,精神恍惚的反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考试目标和阶段考试的目标,增强学生自信心,经常讲解调节压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紧张过度的状态。

关键词:考试前;心理;目标;方法

学生在面临重要的考试时刻会增添许多忐忑心理,产生心理紧张都是正常的。比如,吃不好、睡不着,精神恍惚,人际关系变得不和谐等现象,这样的结果是上课听不进课,下课后满脑袋还是古诗、阅读和作文。这种症状大多考生都会有,那么如何让学生身体达到战斗的巅峰状态,轻松迎接考试呢?我们教师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下面我来说说我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考生会感到有压力呢?最主要有三点:一是自身复习不到位或学习知识不扎实给考生带来的巨大压力;二是学生本人的不适当期望,对自己目标过高产生的;三是父母和教师的急切期盼和过度忧虑,让孩子感受到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于考试并不是过于重视就能考好,平常心就是好心情,而刻意追求的心情一定是不自然的。我们发现了学生产生压力的原因,也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减压了。

其次,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考试目标和阶段考试的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复习内容,注重查漏补缺,不对自己提出超出能力的要求。要在考试中发挥最好的水平,教师就得给每个不同的学生制定一些个性化的教育手段,那就是在给全班学生制定目标的时候,理所当然地要制定一些个性化的目标。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一目标越小越好,因为学生在考试前心乱如麻,只有目标具体化,执行的时间短一些,他们才会更好地建立起对待学习的自信心。在考试前要留出几节课的时间,对做过典型题进行快速浏览,系统归纳总结,对某些解题技巧极强的题型题类,要尽量去多看几遍,快速回顾,交叉对比。对一题多解的题型,要进行分析比较,提取出最佳解法,以便备用,防止误入歧途。这对拓宽考生的解题思路及提升临场应试应变能力,极有帮助。

再次,经常讲解调节压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紧张过度的状态。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压力可以成为动力,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过高或过低的压力却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压力本身并不可怕,很多时侯,人就是因为有压力而使自己的能力超常发挥,重要的是如何把压力调整到适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减压训练,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自我宣泄,就是考生可以将自己的郁闷心情、紧张情绪向家人、朋友、教师倾诉,或者是学会积极自我暗示也是不错的方法,增强信心考生应当学会积极自我暗示:“我能行!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如此而已!”

教师要教育学生面对现实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有所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力所能及的基础之上。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客观地评价学习与自己,得意默然,失意泰然,在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同时,拥有一颗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畅,在考试中就会正常发挥,取得可喜成绩。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室内设计“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