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时间:2022-03-28 07:11:55

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从古至今,县域始终是我国政治经济体系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 县域是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因此,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但是扩大内需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要求,而且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妥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以特色经济为主导、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县城经济为主角的优势产业,突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和与大中城市、工业园区配套衔接的产业,搞好产业分工协作。”不难看出,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国外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方面。介绍如下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刘易斯于1954年和1955年先后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两本著作中指出,在落后国家,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牧业部门并存形成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农牧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假如农牧业部门的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仅为农牧业的隐蔽性失业人口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中所需要的劳动力,对两个部门都有利。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农牧业中的这种剩余劳动力最终将被全部吸收。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一理论是将农村牧区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不存在失业,工资水平与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等假设作为分析基础的,而且它只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忽视了传统农牧业的发展,故既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也使理论的合理性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发展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们与刘易斯在主要观点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其强调现代工业与农牧业部门的平衡,以使农牧业部门所提供的农牧业剩余刚好能满足工业部门对于农牧产品的要求。不但如此,拉尼斯和费景汉还将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作为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必要条件,并且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技术进步与资本同样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根本途径。

(二)速水佑次郎的借用技术理论主要观点及评价

该理论认为发展机制潜在于表面落后之中,一旦这种机制被开发出来,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实现赶超目标。自然资源禀赋不是经济增长无法逾越的障碍,甚至不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关键是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但在自然资源禀赋构成实质性的制约阶段,要特别关注通过更多的劳动和资本来提高自然资源的生产力。一个国家开始工业化的时间越晚,所积累的可以供它借用的技术就越多,它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比先行国家更快。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沿着由发达国家积累的科学和工程知识扩展的创新可能性边界,采用适合它们资源禀赋的新技术,就能在成本节约方面获得巨大的收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的差距正是其加快增长的潜力。开发这种潜力的关键是在市场结构、产业组织、劳动管理和研究、教育、培训等领域进行制度创新,使其适应自身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避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发生灾难性的冲突。

(三)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以赫希曼和威廉姆森为代表。该理论认为:由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因此,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一处,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该增长点集中。这种增长极的出现,必然形成区域间的不平等,而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增长级一方面不断地吸引周围落后地区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从而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地区间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增长极向周边地区的购买力或投资增加,以及周边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移民,提高了落后地区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长期,由于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发达地区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促进产业向周边扩散。因而,地域上的扩散效应将超过极化效应,逐步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区域经济成长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演变过程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在区域成长的初期,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拉大趋势;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为重要,集聚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四)梯度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的发展盛衰,主要决定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以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繁荣的阶段,无论在经济或技术上均属于高梯度地区。因此,新兴产业和高技术生产部门适宜于在较发达地区布局,而传统的产业部门适宜于在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素质受到限制的欠发达地区或低梯度地区布局。科技进步引致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管理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因此,产业结构的更新,促使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地区发展和集中。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经济发展的时间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秩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梯度推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区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逐步演变的过程。在初期,经济发展要素一定是向高梯度地区积聚,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阶段。在高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随着要素的边际报酬的逐步下降,高梯度地区的要素开始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阶段。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准确的概念,是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在其1981年出版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但他并没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外延做出明确的规定。1983年,在联合国主持下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它成立后,就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报告的关键概念使用,并明确地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国内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认为,县域科学发展一要统筹县域经济各领域的发展,做好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二要做好兴工促农,以城带乡等工作;三要突破县域经济概念,打破一般“县域经济=县域”的工作思维,统筹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生态、县域政治等“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发展;四要将科学发展基本理论与县情相结合,进行实践创新,走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县域科学发展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实践创新构成县域科学发展的方法论。

辜胜阻、李华认为,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扩权强县的关键环节。强县的关键在于建立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为纽带,立足于地方特色,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运输和贸易,推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要引导产业集中,强化特色产业支撑。基于市场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根据县情,选择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农产品加工型等不同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技术水平比较高、发展基础比较好的现代加工型乡镇工业和服务面广的第三产业要向县城集中,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战略,真正实现强县的目的。

张晓山认为,当前,各地都在提倡如何适应城乡居民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农业增收功能。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就要发展工业园区;农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农家乐、现代新村、民俗农庄等乡村休闲旅游,形成一产与三产的融合,这必然要改变耕地的用途,要害是土地变性,这必然与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发生矛盾。这是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困境,这个领域也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交汇点。

许经勇教授认为,壮大县域经济经济的新思路,要跳出“三农”与立足“三农”相结合,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王怀岳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近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转变,远期内实现 三、二、一的战略目标。

迟福林 、夏锋认为, 扩权强县要有利于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我国7亿多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十分引人注目,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一个亮点。这个潜力的释放,将对我国新阶段扩大内需战略产生决定性影响。当前,推进农村改革需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重要的出发点。我国农村消费长期低迷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相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期缺失严重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为此,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要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个大战略来全盘考虑。未来几年,努力争取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件大事情做好,不仅可以在启动农村消费大市场上取得重要突破,还可以从整体上破解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的难题,把统筹城乡发展全盘搞活。

黄敏认为,全国的县域经济大体上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农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保障。在应对危机中,要立足资源、区位和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保障农产品销售市场。二是以基地建设为推动,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三是产业化始终密切联系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宋亚平认为,县域经济发展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发展状态的相对封闭性,折射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性。随着市场的融合和扩展,县域经济最终还是要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态势。因此,县域经济的建设者决不能简单地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搞地方经济保护主义,而是要在政府的悉心照料下促进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孟宪江认为,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深化改革,将给县域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各个方面进行多层次和系统的配套协调及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完成。

(作者单位:1.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中日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下一篇: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基于财富管理机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