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举措

时间:2022-03-28 01:44:22

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举措

摘要: 经济发展模式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发展模式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陷入困境,造成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内部失衡。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采取开源、节流和保护环境三管齐下,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89-02

0 引言

经济发展模式是影响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要确保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

1 传统发展模式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传统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过去,我们曾经或正在以经济增长论发展,或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将实现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这种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片面关注的结果必然造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生态系统的失衡,使生态环境自有的生命支持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导致生态资源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稀缺资源,甚致造成环境灾难。传统发展模式随着人口的膨胀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在造成自然环境不可逆转性破坏的同时,也削弱了生态支持能力和服务功能,使生态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环境影响的滞后性使我们目前无法准确测定人类距离全球生态极限还有多远,但我们却清楚地看到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臭氧层空洞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灾难,伴随着人类跨入了21世纪,成为新世纪的难解之结,而且其影响远远超出地或的界线。

经济系统的失衡,使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降低,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甚至引起恶性竟争。其实发展即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实现经济与文化、政治和环境的相互协调,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性和价值性,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繁荣。

2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部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三是社会层面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基本特征是:把整个社会作为循环经济的整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负担最小化,把全社会建成循环型经济社会。

3 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举措

发达国家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发展目标,并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1]。但整体来说,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德国、美国等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德国、美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装备和精密化程度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其循环经济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都以回收利用放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日本由于二战后实行“追赶型”和 “赶超型”经济,但高增长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同时,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为谋求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日本政府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产生、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并构筑起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经济。

而我国由于工业化经济发展较晚,建国后我们又肩负着重建家园的重任,各级政府和群众或出现过追求经济增长数量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几十年内,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物质资本积累数量得到了空前提高,在人口数量与消费水平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下,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逐步满足了人们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如果说过去的发展模式是由当时国情决定的,那么在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情下,如果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都将无法承受。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此,党和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全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把增强发展协调性,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我国还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上一篇:消防水泵控制方式之我见 下一篇: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