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老人与海》赏析

时间:2022-03-28 12:48:47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老人与海》赏析

[摘 要]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桑地亚哥,以其“硬汉”形象著名,但是从影视文学的角度来看,却鲜有典型的代表或者比较成功的塑造。这不仅仅因为小说的文本环境要素单调,人物要素集中,更因为文本侧重于典型形象的心理描写。小说原文以大量的心理描写来突出主人公的形象,使读者领会小说的主旨。但是这样的表现手法,对于影视文学而言,恰恰是非常难以展现的。亚历山大・佩特罗夫(Alexander Petrov)以油画为基本元素创作的《老人与海》应该是一个较成功的突破。

[关键词]人物;情节;环境;表现形式;典型形象

俄罗斯艺术家亚历山大・佩特罗夫(Alexander Petrov)从1997年开始,就尝试用IMAX技术拍摄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佩特罗夫是成功的,1999年,这部短片获得了第7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对于IMAX这一技术及其创作过程,笔者不想在此多谈,本文更想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论述这部影片在表现桑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时的突破和不足,其在挖掘《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题时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东西。

一、从文本文学到影视文学,《老人与海》是一道艺术的鸿沟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创作于1951年,出版于1952年,1953年获美国普利策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8年亨利・金和约翰・斯特奇斯执导了这部小说的第一部影视作品。但好像没有太强烈的反响,这部电影也不太为人所知。直到1999年佩特罗夫以油画风格为表现元素拍摄的动画短片的出现,41年的时间之中,似乎没有任何人尝试过将这部世界名著搬上银幕。

究其原因,笔者基于文艺理论和影视文学表现形式的分析,大致归结为以下两点:

从文学文本的角度来分析。海明威在写作《老人与海》时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处理极其简约化。主要人物其实只有桑地亚哥一个人,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详实地刻画他。小说的故事情节也过于简单,主要讲述的就是桑地亚哥84天没有捉到鱼,直至捉到一条18英尺长的大马林鱼,结果又在一波一波鲨鱼的攻击下失去了这条鱼的故事。小说的环境也比较单纯,即以大海为自然衬托,小说的主要情节也是发生在大海这个自然环境的平台上。对于作者而言,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伟大构思,用如此简约的形式,表现了极为丰富的内涵,用中国传统文学的观点评价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种诗意的构思,所以《老人与海》有着一种诗意的美。但对于读者而言,简约的小说要素,能让最愚昧的人也可以尽快把握故事情节,从而能够有充分的思想去体味其中的内涵或深意。但笔者坚信这绝不是碰运气的想法或者信手拈来的构思,这绝对是一番大彻大悟后的肉体与灵魂的升华。

从影视文学形式的角度来比较。首先,影视文学往往侧重于通过生动的语言,典型的动作,传神的情态来表现人物,而心理描写经常是每一位导演和演员的难题。同时众多有个性的人物也是剧情的一大看点。《老人与海》中的主要人物仅为桑地亚哥一个人,对其刻画也仅限于动作和心理描写为主。其次,优秀的(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大都有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大众化的、喜剧性的)的故事情节。而《老人与海》只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捕到鱼和保护鱼的故事,充其量也是有惊无险,再加上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老渔夫的奇思怪想,普通人甚至会觉得这些想法有些荒诞。最后,影视文学的环境一般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可以营造比较唯美或者阔大的场景。而《老人与海》主要的自然环境就是大海。虽然说是天高海阔,可是对于影视表现形式来说,这样一个环境能用多高超的艺术手法让观众对其有深刻的体悟呢?

从以上这两点来分析,这就是这部世界名著很难改编成影视作品的重要因素。影视作品要重在“演”,而《老人与海》能够“演”的内容十分有限,甚至难于“表演”。之所以说这是一道“艺术的鸿沟”,正是由于不同文学形式其各有特色的艺术表现特点造成的,虽然有些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数量也未必很多,但《老人与海》的难度应该是比较大的。

二、佩特罗夫创作的《老人与海》的艺术特点

(一)在环境渲染上以油画般的色彩制胜

影片的一开始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浓墨重彩的蓝色,这种蓝色甚至显得有些夸张,是那种纯净的油漆蓝,海水的颜色。天空和远山都是那种淡蓝色,佩特罗夫完全用蓝色为影片的环境渲染定下色彩基调。自始至终,整个故事情节基本上都在这样一种浓浓的暖色调之中演绎。天空蓝得明净,大海蓝得深沉,远山村落亦蓝得清新淡雅,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完全是一种诗情画意、山水田园般的宁静与惬意。通过这种IMAX技术并以油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绝不是简单的一幅优美的画幕,实际上这样的艺术手段和巧妙的构思,告诉我们的正是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其中有狮子和大象在陆地上自在地行走,海面上方的天空中有海鸟在自由地翱翔,这其中固然有象征手法的运用,但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相与为一。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从上帝的角度来看,人与狮子、海鸟又有什么区别呢?高级动物只是我们自己的定义罢了,这就像你走在草原上遇到了狼群,然后你对它们说,我比你们高级,你们不许伤害我!想想狼群会怎么做呢?透过环境的解读理解这一点对探究小说的主旨非常重要。

文字的描述无论怎么刻画也始终是文本形式的展现,对文本解读能力的不同直接限制了读者对作者意图的理解是否全面准确,因为文本要在读者的头脑中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二次整合,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影视技术却能在对文本全面深入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导演或者改编者的艺术加工,使之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佩特罗夫的这部短片就是个很成功的尝试。他完全用油画的艺术之美将单调枯涩的自然环境表现得唯美并令人震撼。这是影视形式强于文字形式的一个特点。这需要对艺术文本有着良好感悟的编剧指导,佩特罗夫做到了。

(二)以超现实的浪漫主义形式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心

《老人与海》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个内心和思想都十分强大的人物。他不是一个淳朴浅陋的普通渔民,在他的身上体现着海明威超凡的思想和精神。为了展现其坚强的意志,影片的处理比较有代表性,在老渔夫和大马林鱼经过三天两夜的较量之后,通过老渔夫回忆自己年轻时在酒馆参加的一次掰腕子比赛来侧面烘托。这次比赛从周日早上持续到周一的早上,这种用坚忍的意志与任何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老渔夫也因此被称为“冠军”。 也正是海明威要塑造的“硬汉”形象之所在。

为了更好地处理海明威独特的心理描写,影片运用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手法,把桑地亚哥的心理感受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其中有两句台词是这样的:人类和那些被捕获的东西相比,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即使流光了血。但是鲨鱼还是很高贵的。如果能让我和这些野兽在海里一起生活,那有多好啊!这时镜头一转从海面上的老渔夫变换到海中被钓住的大马林鱼旁边,佩特罗夫将一条小鱼变幻成了桑地亚哥的人鱼形象,并与大马林鱼一起在海中畅游。突然镜头的视角又冲出海面,似乎转向天空,成群的蝠鲼和海豚似乎在天上飞,又像在海里游,这种时空错位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具体条件的局限。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生灵在这里都享有生存的权利。同时为了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任何的斗争都是可歌可泣的,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显得高贵,这正是海明威对崇高伟大生命的赞美!同时老渔夫又为自己伤害了它们的生命而自责,但这种矛盾冲突又是大自然的本性,可能就是达尔文所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吧!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大马林鱼是高贵的,鲨鱼也是高贵的,老渔夫也是和这些所谓的“野兽”一样高贵。这种影片处理手法化抽象为直观,虚实相衬,能让观众通过画面更好地了解其中所蕴涵的深意。

(三)简单的故事情节穿插了多种表现手法

很少有哪部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如《老人与海》这样简单的。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讲述老渔夫打鱼、护鱼的这一过程。佩特罗夫为了使这一过程对观众来说有看点,能吸引观众的眼神,特意使用了一些影视艺术化的手法穿插在影片之中,以起到辅助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笔者认为处理较好的有代表性的地方是以下几处:辽阔的海天、成群的飞鸟、繁星的夜空、人鱼的物化、掰腕子、蝠鲼和海豚的飞游等。这是值得借鉴的艺术处理手段。希望随着影视技术的进步,会有更多更好的方式表达更加丰富的内涵。而笔者也认为,为了更好地深化小说的主题,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在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应该在不违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艺术处理,以使其更加符合影视文学形式的需要。

三、佩特罗夫《老人与海》的不足

影片主要是以“人”的视角来处理故事情节。展现了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顽强,突出了老渔夫的“硬汉”形象,未能从作者的角度深刻解读高贵的生物“平等”斗争的伟大意义。老渔夫固然要为了生活或者说为了生存和荣耀而斗争,但是大马林鱼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它的斗争更是可贵的。三天两夜的坚持不仅仅是桑地亚哥一个人的事,大马林鱼比之老渔夫更值得我们赞叹!鲨鱼也同样如此,那些高贵的鲨鱼为了觅得一口或许直接关系到它们是生还是死的食物,表现出了更多的坚韧与坚强。原文的描写中有刀子刺进鲨鱼的眼睛,刺进鲨鱼的皮肉的句子,可是鲨鱼都不为所动,只是咬住大马林鱼。这也表明了鲨鱼比人更加坚强,它们为了求得自己的存在,甚至付出更加惨烈的代价。在这部小说里,没有谁是对,谁是错的区分,也没有谁是值得同情或者值得我们趋向同情的角色。请记住,一切都是平等的!所以影片的处理还可以考虑多变换一下视角,让观众体会到这样一种深刻的哲学内涵。影片过多地将镜头锁定在老渔夫的身上,或许再从大马林鱼或者鲨鱼的角度,深入探求一下存在的意义,也未尝不可。

影片对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处理过于简化。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过程,正是小说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小说前面所有的心理和语言描写所要表现的哲学内涵均在这一搏头过程中得以升华和展现。为了求得生存和荣耀,血的付出甚至皮开肉绽有时都是避免不了的。影片中鲨鱼出现的时间约为16分30秒时,老渔夫和鲨鱼搏斗的镜头大约至17分40秒。而小说原文中描写鲨鱼对大马林鱼进行了5波次的进攻,老渔夫先后用渔叉、刀子、短棍和舵把等武器还击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的动作描写,影片中未得以很好地表现。影片用一共大约70秒的时间处理如此紧张的战斗过程,实在感觉过于匆忙和简约化。因而不能很好地深化为了生存,高贵的物种们那前赴后继,穷尽智与力的极限斗争的伟大与震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本的小说与影视的作品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各有特色,在二者之间进行转换时,大可不必太过拘泥,应当发挥各种形式的自身特长,达到展示作品思想主旨和哲学内涵的目的,即是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亚历山大・佩特罗夫的这部动画短片《老人与海》起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示范作用。对于这样一部展现勇者精神家园主题的小说作品,我们应该也必须有优秀的影视作品将其全面地展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老人与海》的丛林法则[J].外国文学评论,2009(03).

[2] 何平华.论影视文学的审美创造特征[J].当代电影,2005(03).

[3] 秦芬.论影视文学的叙事特色[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4] 陈茂林.海明威的自然观初探――《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J].江汉论坛, 2003(07).

[作者简介] 朱立明(1980―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建筑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郭英凯(1978―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养正高中中学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上一篇:论严歌苓的电影文学观及其启示 下一篇:大学生代际特征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