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州“老板跑路”谈现阶段民间借贷的风险隐患及对策

时间:2022-03-28 09:36:27

从温州“老板跑路”谈现阶段民间借贷的风险隐患及对策

摘要:以温州为代表民间借贷发展活跃,但带来了诸多社会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民间借贷如此活跃的客观原因,指出了民间借贷形式上以买卖合同替代借贷合同,实现“隐身”,以及造成部分信贷资金“畸形分配”,引发实体经济空洞化等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利贷;资金供给;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日益活跃,“温州民间借贷”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它只是全国民间借贷的缩影,反映了现阶段民间借贷的实质问题-民间借贷是一把“双刃剑”,风险与利益并存,合法与违规交叉。规模庞大的地下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途径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风险隐患。温州小企业“老板跑路”事件昭示着,尽快解决民间借贷的风险隐患,科学引导民间借贷的发展路径,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当务之急。

1、当前民间借贷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1.1我国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古老的融资方式,由来已久。近来,民间借贷没有因正规金融的发展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而萎缩,而以独特的生存方式日趋活跃,并呈现出融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融资规模扩大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央行今年不断加息和调准,银行信贷规模受限,民间借贷空前活跃。调查显示,温州民间89%的家庭和59%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借贷利率已经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3-6分,有的年化利率高达180%;全国其他地区,除了亲友间扶借款之外,小微企业和个人进行短期资金周转借款,在县域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民间借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一是借款年利率更高,一般高于15%,并逐步上升。二是形式上以 “买卖合同”代替借款合同,实现高利贷“隐身”和表面合法化。甚至聘请法律专业人士设计条款,将借款行为用抵押品的交易行为代替,类似于典当和回购;贷款人给付借款方的款项预先扣除高额利息;还要求借款人立字据承认已收到全额价款,可以在约定期限内还款,相当于取消买卖交易或回购所卖的抵押品;否者,视同买卖成交,贷款方直接扣押、转卖抵押品。三是部分民间资金借助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典当行和寄卖公司等多种中介机构进行放款。

1.2 当前民间借贷活跃发展的客观原因

第一,正规金融“惜贷”,导致信贷资金投放持续不足。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与效益性原则必然引导信贷资金倾向大型企业。虽然近年国家号召银行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但增加的贷款大多落在有较强实力的“中等企业”上,而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小企业仍然贷款困难,几乎90%的规模以下小型企业和95%的微型企业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这也是商业银行对政府调控行为“用脚投票”的结果。在目前货币政策趋紧、银行放贷能力下降的局面下,正规金融更是“抓大放小”,保守放贷。

第二,草根经济“钱荒”,催生民间借贷市场日益繁荣。草根经济是指生长在国民经济最底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即中小企业与农村经济。中小企业原始积累薄弱,资产流动性差,财务制度及经营管理不规范,而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区域经济结构僵化,这些“先天不足”导致草根层始终缺乏金融支持。此外,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人力成本逐渐攀升、外部消费持续低迷以及人民币汇率不断提高加剧了草根经济“钱荒”现状。在无法从正规金融获得资金的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草根经济资金周转的“救命稻草”,它以快捷、高效、方便的比较优势赢得了巨大市场空间。

第三,民间资本“逐利”,驱动借贷资金供应越发旺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经济主体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从事经济活动。因此,逐利性是经济主体的内在价值取向。随着个人及企业理财意识的增强,尤其在通胀压力下,民间资本急需有效的保值增值渠道,加之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大量“食利”资本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纷纷流入民间借贷市场,表现出“民间借贷偏好”,从而为民间金融市场提供了强力支撑。

2、当前民间借贷盛行伴随的风险隐患

2.1借贷利率“疯狂上涨”,扰乱金融市场有序运行

目前,民间借贷利率一路飙升,有数据显示有抵押的一周至三个月不等短期抵押贷款利率为30%至36%,而无抵押贷款年化利率已达60%至72%,几近“疯狂”的借贷利率已成为诱发金融风险的“毒瘤”。一方面,中小企业“抱团借贷”,极易引发连锁债务危机。高额利息势必加大企业融资成本,一旦实体经济不堪重负,发生资金链断裂,就会在金融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关联方连锁反应和市场危机。另一方面,民间借贷机构充当“金融掮客”,严重破坏金融市场秩序。很多贷款公司和银行信贷部门“合作”,不仅收取高昂中介费用,而且截留大额利差。

2.2借贷合同“表里不一”,潜藏巨大法律风险隐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于高利贷的司法解释,民间借贷利率超过同档期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4倍就被定义为高利贷。目前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为6.56%,四倍后的利率为26.24%,显然众多民间借贷属于高利贷范畴。为了获得法律保护,放贷者对借款合同进行“精心设计”,一是在借款合同中,只写明金额、期限、币种等条款,并未指明利率,而将借款利息在发放贷款时预先扣除;二是以形式上“买卖合同”代替借款合同,大搞高利贷“隐身术”。表面上,这些借款合同符合法律规定,披上合法外衣,但是掩盖不了其高利贷行为的违法和剥削本质,潜藏着巨大风险隐患。

2.3债务纠纷“频繁上演”,危害农村社会安定团结

民间借贷是一种自发、分散的信用活动,在农村更为突出,具有主体多重性、操作隐蔽性、利息暴力性等特点,加之缺乏有效担保和必要监管,导致违约事件时有发生,债务纠纷不断涌现,甚至引发刑事犯罪案件。据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的从业人员透漏,有的借款人为了实现发财梦而借用高额利息资金购买股票、彩票,甚至从事赌博等非法活动,一旦发财梦破灭无法还贷,放贷者往往不通过法律途径收取贷款,而是采用暴力手段威胁恐吓借款人及其家人,甚至雇佣黑社会力量进行暴力催讨,致使借款人亲疏怨恨,远离他乡,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

2.4信贷资金“畸形分配”,诱发实体经济空心泛滥

民间借贷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非常明显,它通过“钱生钱”的模式,吞食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成本。在暴力的诱惑下,信贷资金被“畸形分配”,从事各种资金租利套利活动。有的企业放弃原有实业,利用信贷资金兴办担保公司;有的企业通过中介机构将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有的企业从银行获得低利率贷款,转而发放委托贷款。部分上市公司资金充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贷款倒爷”,它们一边有巨额贷款,另一边通过委托贷款向外高息放贷。“企业家”变成了“资本家”,“实体经济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

3、政策建议

3.1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实现利率管制由“严格”转向“放松”

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理应在优化资金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然而我国现行利率管制使部分资金低效率使用,许多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被迫转向民间借贷。另外,供求关系决定均衡利率,当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利率被强制压低时,民间借贷利率必然提高,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追求利差,甚至从事高利贷等非法交易。“利率双轨制”是造成民间借贷的体制根源,只有放松利率管制,稳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真正对高利贷起到釜底抽薪之效。

3.2规范民间借贷管理,实现民间借贷从“地下”走向“地上”

游走于正规金融之外的民间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中不可或缺的资金力量,它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危害金融安全,因此应疏堵结合,逐步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但同时考虑开征高额利息所得税。首先,要明确民间借贷合法身份,允许民间借贷在一定条件下合法存在,并鼓励借贷机构规范办理资金借贷业务;其次,要完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加快《放贷人条例》立法进程,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律轨道;再次,专设民间借贷监管机构,同时建立健全民间借贷信息披露和监测预警制度。

3.3创新资金供应渠道,加快借贷市场由“卖方”倒向“买方”

解决“民间借贷依赖症”的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资金供给渠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借贷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一方面,鼓励银行业增设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和设计多元化金融产品,积极引导小企业贷款比例和增速“双升”。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金融供给体系,如增设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组建民间金融资产交易所等。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做法,如在美国,就有专门的联邦政府小企业管理局,该部门经国会授权拨款,可以向小企业直接贷款。

3.4全面落实贷款新规,严防信贷资金由“实体”流向“虚拟”

当前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产业“空心”,虚拟经济泛滥。为此,银监部门要求银行业全面落实贷款新规,切实监督银行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贷款新规是我国银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强化受托支付,而受托支付的目的是确保资金依约使用,加强资金流向监管。因此,银行机构要严格落实贷款新规,规范贷款用途审查,真正做到“受托支付”;监管部门也要加大检查力度,督促银行更好执行贷款新规,严防信贷资金流出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张华.浅析实现民间金融阳光化德障碍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3).

[2]秦唏.中小企业融资难与民间借贷合法化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31).

[3]夏晓虹.当前民间借贷的新动向及应对策略 [J],武汉金融,2009(11).

[4]柴善明.中小企业涉及民间借贷时应注意风险防范[J],浙江金融,2009(4).

[5]李强 景兆辉.农村民间借贷升温现象探析-以平凉市为例[J],西部金融,2010(9).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鞍山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吉林省居民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改进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