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2-03-28 05:23:14

水稻纹枯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 要: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及质量,对其流行原因及防治技术展开探讨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水稻纹枯病的流行原因,并对其防治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期能为有关需要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

水稻是一种直接经济作物,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的主要粮食,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常发的水稻病害,能够使得水稻不能抽穗或者抽穗的秕谷较多,降低粒重,严重影响到了水稻种植的经济收益。基于此,笔者分析了水稻纹枯病的流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

一、发生的症状

水稻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对水稻的危害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危害茎秆并蔓延至穗部,造成稻株倒伏或整株枯死。叶鞘在近水面的基部处形成暗绿色水浸状小斑,逐渐扩大成呈椭圆或云纹状形的大斑;病斑的颜色在不同发病条件下有一定的差别,在条件适宜时,病斑边缘为暗绿色,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在低湿度时病斑中间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或半透明;当高湿度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叶片上的病斑会快速扩大且发生融合连片,最终形成不规则云纹状的大病斑,导致叶鞘或者叶片组织坏死,同时在叶鞘或叶片上形成大量的菌核。叶片病斑和叶鞘病斑相似,发病严重时可造成倒伏和整株枯死。水稻纹枯病主要破坏输导组织,导致水稻不能正常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影响谷粒灌浆,形成大量瘪谷。

二、传播途径及侵染循环

水稻y枯病病原菌的越冬方式可以为菌核,也可以是菌丝体,其主要传播方式是当来年稻田灌溉时,菌核或者带有菌丝的杂草等漂浮于水上,当接触到稻株近水面的叶鞘,则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伸入叶鞘内侧,从气孔或叶片表面直接侵入水稻叶片和叶鞘组织,继续生长进而形成病斑,病斑上的菌丝生长蔓延到临近的稻株,从而传播扩大。在病斑部位形成的菌核落入水田,随水或风的作用扩大到新的稻株上萌发,温度在25~30℃和高湿度为病害流行的最佳条件,被害稻株被感染4~6d后表现症状。早期落入水中的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所以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在整个侵染循环中,菌核的数量是引起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菌核数量多且高温高湿条件下就会引起纹枯病流行。菌核是纹枯病病原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生活力极强,在土表越冬的菌核存活率可达95%以上,且菌核的萌发温度和湿度范围也比较广。纹枯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4~8d就能再度形成菌核,如此往复循环,导致侵染不断循环。

三、流行原因

1.菌核。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上季或上年残留的菌核数量密切相关。根据调查,若1hm2有6万粒以上的菌核,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就能引起纹枯病流行。所以在越冬菌核数量多的老稻区发病重。

2.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水稻纹枯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气候因素。高温高湿有利于菌核的萌发和菌丝的侵染,温度在20~35℃、相对湿度65%~96%范围内都可发病,其中温度为23~30℃、相对湿度90%以上为最适宜发病条件。因此,早季前期气温偏低,病情发展缓慢;中后期田间郁蔽、加之湿度大气温高,病情便会迅速扩张;后期温度高但雨水减少,天气干燥,则会抑制病情发展。

3.品种的抗性。水稻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一般籼稻品种比粳稻品种抗病;高秆品种比矮秆品种抗病;株型松散的比株型紧凑的抗病;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抗病。

4.栽培和管理。不合理的田间栽培和管理也是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插秧高密度、田间荫蔽、长期深灌、偏施氮肥或者施肥过迟、缺少磷、钾肥,都会降低水稻的抗病能力,会促进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防治技术要点

水稻纹枯病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水稻纹枯病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对于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1.农业防治

(1)选育抗病品种。选育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在鉴定和创制抗性资源,对找到的抗性资源进行相关的遗传研究并应用到抗病育种中,获得了一些抗性明显优于亲本的材料。

(2)消除菌核。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田间越冬,来年作为初侵染源侵染水稻。因此,要将田间的残留病株清除干净;在田间灌水插秧前,将浮在水面上的菌核打捞干净,减少菌源,可有效减轻水稻前期发病。

(3) 合理栽培管理。实行秧苗合理密植,提倡稀育稀栽,保持良好透光性,避免高温高湿;根据水稻生育期合理施肥,有机肥、N、P、K等合理搭配,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同时要科学灌溉,适时晒田。

2.生物防治

(1)拮抗微生物 。筛选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是防治纹枯病的新途径,且是一种既经济又无副作用的防治方法。生防菌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目前,筛选出的生防菌大多都是通过次生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寄生病原菌菌丝、诱导水稻产生抗性以及定植在水稻茎秆上减少菌丝对叶鞘的侵染等。

(2)稻鸭共作模式。试验表明,稻鸭共养模式不仅能除草、防虫且能抑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郑希等研究认为,鸭在稻田浑水,将泥涂抹在水稻茎秆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抑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此外,稻-萍,稻-鸭-萍等模式都可以减轻纹枯病的发生。

(3)生物农药。防治纹枯病可选用生物制剂,可用5%井岗霉素水剂150mL/667m2或20%粉剂50g/667m2或2.5%井・100亿活芽孢杆菌(纹曲宁)300mL/667m2,对水50kg/667m2喷雾,重病田需喷药2次,间隔期为7~10d。

3.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药剂防治仍然是水稻纹枯病防治最重要的防治手段,可以采用种子消毒和喷药保护两种方式。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化学药剂有很多,可选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20mL/667m2、30%苯甲・丙环唑(爱苗)15mL/667m2等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防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农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影响到水稻种植生产的经济收益,确保水稻的优质丰产十分必要。因此,在水稻种植中,要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种植,并做好田间管理措施,同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避免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从而提高水稻产量,促进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机插水稻纹枯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孙友武,蒋山,高矿.安徽农学通报.2014(11).

[2]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要点[J].高春永.农技服务.2016(02).

上一篇:安徽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培育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 下一篇:蝴蝶兰花梗侧芽组培快繁及温室栽培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