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新”创造水稻高产奇迹

时间:2022-03-28 12:33:12

“双创新”创造水稻高产奇迹

省农科院土肥所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经过15年的合作,创新了一整套以节水抗旱和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稻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并在我省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经过2006年和2007年特大干旱的考验,新技术带来了我省丘陵地区水稻大面积丰收的奇迹,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农民增收。

新技术打破了“靠天吃饭”

丘陵地区是我省水稻生产的主体区域,受灌溉条件和季节性干旱的制约,水稻生产普遍存在投入较高而产量较低、干旱年份甚至入不敷出的问题。在一些典型旱山村,干旱年份亩产不足100公斤,一般年份亩产不足360公斤,风调雨顺年份亩产也仅有460公斤左右,而生产投入(包括劳动力投入)每亩高达500―600元。干旱年份种水稻每亩亏200―400元,一般年份水稻亩收入不足100元,风调雨顺年份水稻亩收入也仅仅在200元左右。显然,只有彻底改变“靠天吃饭”和低产微利甚至亏本的局面,才能真正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省农科院在技术创新中将土壤植物营养领域的新技术与作物育种、耕作栽培、植物保护、节水农业等多学科的新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形成了包括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水稻“大三围”(天围、地围、人围)强化栽培技术、油菜免耕稀植技术和马铃薯/油菜免耕套作技术为主体,以节水抗旱和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稻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

这套技术自2001年开始在我省丘陵地区一些地方示范推广以来,便不断创造出奇迹。其中,水稻“大三围”强化栽培技术多次创造亩产8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纪录,大面积应用普遍增产20%以上。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经受了2003年资阳市百年不遇特大干旱、2006年和2007连续两年全省性特大干旱的检验,显著提高了丘陵地区水稻的单产水平。资阳市雁江区雁江镇响水村在特大干旱中,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水稻几乎绝收,而应用新技术栽培的稻田产量不仅没有减产,反而比平常年份每亩多收100―200公斤。2007年,乐至县石佛镇唐家店村400余亩稻田在遭遇严重春旱夏旱的情况下,采用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实现满栽满插,并获得了比传统栽培每亩增产180余公斤的好成绩。省科技厅组织川、渝两地专家对该村典型稻田进行验收,结果为亩产745.4公斤,创该县水稻高产历史纪录。同时,新技术使水稻生产成本显著降低,以劳动力投入为例,传统技术种植水稻亩用工在20人以上,而新技术不足10人。采用新技术种植水稻的农户,不再“靠天吃饭”,单季每亩的纯收入就达到了500―700元,彻底改写了我省丘陵地区种植水稻效益低甚至亏本的历史。

新机制筑起了“绿色通道”

要把新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必须要有一套新的推广机制。2004年年初,省农科院探索出了“专家+协会+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模式,2006年又建成了四川农业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网络。4年来,“专家+协会+农户”已成为稻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进村入户的“绿色通道”,“研推网络”也成为在全省大规模实施“专家+协会+农户”的体系支撑,成为培养高水平农技人员的学校和“土专家”的摇篮,有力地促进了新技术又好又快地推广;先后在简阳市东溪镇、宜宾市长宁县、资阳市雁江区雁江镇等地,与当地农业部门、基层干部、涉农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以快速大面积推广新技术,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农民技术协会。协会采用“专家+协会+农户”的模式运作,农户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协会对会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培训,尤其重视对村级分会技术骨干进行技术培训,让这些骨干成为“土专家”。协会技术人员服务到户、服务到田,将先进技术推广到每一亩耕地上。协会为会员统购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生产资料,为会员统一组织农产品销售,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时,从专家科研经费、协会会费和服务创收中支出部分经费补助乡镇农技干部和村、组的协会理事、骨干,解决了他们收入低的问题。对爱学习肯钻研、增产增收显著的会员,协会每年都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吸引和稳定了农村人才。“专家+协会+农户”的机制创新,保证了新技术在示范推广过程中不走样,为基层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和“土专家”,为农民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实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上一篇:意大利农业的创新之路 下一篇:依托项目,创新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