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项目,创新发展模式

时间:2022-10-02 06:55:30

依托项目,创新发展模式

得两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之利,一方面使都江堰市的农业旱涝保收,年年有余;另一方面也使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意识,长期制约着都江堰市农业做大做强和快速发展。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冲破思想桎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都江堰市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在生产理念和经营形式上都有大的突破。

胥家镇:依托新型社区示范项目,构建猕猴桃高科技示范园

猕猴桃是都江堰市农业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早在1981年都江堰市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就开始人工种植猕猴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努力和企业的运作下,已从资源保护、无毒种苗培育、规范化栽培、鲜果贮藏、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都江堰市被国际专家认定为是种植猕猴桃的最佳生态区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海沃特”猕猴桃生产基地。

为进一步将具有良好基础、比较优势显著的特色农业项目品种产业化、种植规模化、销售市场化、竞争核心化,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依托成都市新型社区示范项目,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在胥家镇的金胜、新民两个村规划了6600亩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猕猴桃高科技示范园,目前已流转土地,种植红阳猕猴桃2000亩,计划逐步打造成一个集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加工、研发、示范、推广以及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始建于2006年的胥家猕猴桃示范园在规划布局上,按照新型社区示范园要求,村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整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统筹安排,农业技术综合配套,生产、生活、生态并重发展的原则,形成猕猴桃种植区、生态养殖区、旅游观光区等多个功能区。在建设投入方面,示范园获得政策性基础设施投入2000多万元,种植扶持资金100多万元,吸纳45户业主投入社会资金600多万元。在创新机制上,采取了“政府搭台、多元投入,业主唱戏、合作社服务,土地出租、农民务工,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经营模式。示范园将农民土地集中连片租用,由业主委员会组成的猕猴桃生产合作社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行种苗统一、架材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统一的产前、产中、产后企业化管理,形成农民承担风险最小、收益渠道多元化的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现代农业模式。

“猕猴桃3年即可挂果,5年进入盛产期,每亩至少可产果1500公斤,按现行价格每公斤6元计算,除去损耗和成本,每亩纯收入至少6000元。挂果投产后,果农人均可实现增收2600元。另外,与之配套的还有很多相关产业,如包装材料的生产和制造、残次果的深加工、园区观光旅游及餐饮业等都会带来不菲的收入。今后,在猕猴桃产业的带动下,园区农民将成为拥有多种收入渠道的富裕农民。”正在指导农民挖沟、栽苗的技术人员算了一笔十分丰厚的账。

崇义镇:依托土地整理项目,构建优质粮油核心示范基地

都江堰市是成都平原重要的粮油主产区,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化解农民分散经营与市场对接难的任务十分艰巨。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按照成都市的统一部署,抓住土地整理项目财政政策性资金倾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在崇义镇大桥村和海云村整理、流转土地2075亩,以粮油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突破口,构建优质粮油核心示范基地。

去年年初启动的优质粮油核心示范基地具有“借脑、融资、提速”的特点:在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下,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优化配置基地内农业资源。在运行机制上,按照“土地量化入股、集体统一流转、股份公司经营”要求,成立由“龙头企业(占60%的股份)+村集体经济组织(占20%的股份)+农业投资公司(占20%的股份)”的股份公司。在资本构架上,龙头企业以非货币资产作价或货币出资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量化入股,并向市农业投资公司借资解决股本金。农业投资公司风险入股,参股不控股将分红收益留存股份公司转增为股本,待公司壮大后,通过分红,逐步收回投资,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分期购回农业投资公司的股权,使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逐步达到40%,农业投资公司最终退出股份公司。在经营方式上,采取“以小带大”――在保证粮食总产不变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在试验区内划出10%的小面积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以弥补90%的大面积土地粮食生产综合效益低的不足,做到“大小”两不误,增产又增收;“以二变三”――由常规一年种植两季作物向一年种植三季作物转变,在水稻收获后,选择种植市场前景好、生产周期短、附加值高的特色经济作物,大幅度提高小春经济收入。通过这些形式,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农民安全感最强、择业自由度最高的股份公司主导型现代农业模式。

“优质粮油核心示范基地建成后,每亩水稻单产将提高10%,年产量将增加100吨以上。土地出租以后,试验区农民每亩土地每年有500公斤大米(折价)的租金收入,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没有了后顾之忧,50岁左右的农民在家务工有了稳定的劳务收入,60岁以上的农民可以在家安度晚年。这样搞新农村建设,我们农民很拥护!”正在示范基地扩建机耕道的村干部十分高兴地说。

翠月湖镇:依托龙头企业,打造蔬菜出口基地

都江堰山清水秀,一流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翠月湖镇依托龙头企业,在五桂、民兴、永益、永兴、新桥、清江等6个村流转土地1500亩,打造高端蔬菜出口基地,种植蘑菇、芦笋、青刀豆、欧芹、甘蓝等蔬菜,供企业生产罐头和脱水蔬菜,并由此打入国际市场。由企业制订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推广工厂化育苗,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使基地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企业按每亩土地每年付给农民300―350公斤大米(折价)的租金后,土地便成为企业的基地,农民成为企业的工人。他们以30亩为一个点,设一名“点长”(相当于车间主任),进行企业化管理。农民除了土地租金收入外,主要靠在基地种菜获得工资收入,根据劳动强度的大小,一般每天15―50元不等。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变身份,变成了农业工人。

“我们算了算账,蔬菜基地建成以后,我们农民每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现在,我们村的土地、劳动力都不够用了,还要向外租用土地和招聘工人。”五桂村的一名“点长”如是说。一个外向型的龙头企业,就是一个拉动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火车头”。眼下,翠月湖的罐装蔬菜和脱水蔬菜正漂洋过海,远销德国、菲律宾等国家的市场。

(邓 蓉 执笔)

上一篇:“双创新”创造水稻高产奇迹 下一篇:洒满阳光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