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眼中的家庭变故:风险与对策

时间:2022-03-27 10:21:18

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眼中的家庭变故:风险与对策

摘要:父母离异的家庭变故对青少年的个体生活际遇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对20位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和18位双亲家庭青少年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相对于双亲家庭的同龄人,父母离异为青少年带来了一系列风险效应:不对等效应、双向排斥效应和同化效应。

关键词: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家庭变故;风险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068-03

一、 前言

中国在过去30多年社会转型变化中,在婚姻家庭领域发生的最深刻变化就是离婚率的持续上升与大量单亲家庭的出现。在经历家庭结构从双亲家庭向单亲家庭转变的过程中,家庭性质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心理社会的发展?为此,国内研究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只是将双亲家庭和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在研究方法上也多数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在现实中,父母离异的家庭变故究竟给青少年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如何来理解父母离异及由此所带来的个体生活际遇的变化的?

本文认为质性研究方法可以较好地帮助人们解答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研究者以学校社工的身份进驻广州市两所初中,透过长达一年多的学校社工服务,逐渐地与学校中的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邀请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参与这项研究。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是深度访谈。整个研究共访谈了20位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此外,为了更好地理解父母离异对青少年生活境遇的影响,研究者还访谈了18位双亲家庭的青少年。这些双亲家庭青少年和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都来自同样的学校,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中。通过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生活际遇的比较,整个研究将可以更好地说明父母离异对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影响的实质。对这些青少年个案的研究尽管不能将其发现普遍化,但是对他们的研究也能得出某些普遍性的认识,即这些个案研究是具有“类型代表性”的。[1]

二、家庭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风险效应

风险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常被理解成是某一个变量所带来的相关影响,而这些影响可能会增进某一类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是维系某一类问题的状况;[2]另外,它也被理解成对经过一阵缓和期之后再次引发更加严重状态的影响。[3]研究中发现,遭遇父母离异的青少年相对于同龄的双亲家庭青少年而言,会面对更多的贫困、家庭暴力、淡漠的亲子关系等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很多时候都表现为成长中的一些事件,如父母间的暴力、儿童照顾不足等。而恰恰是这些事件成为了青少年成长历程中的一个岔口,由此所带来的变化在随后的多年里都存有影响。这些风险因素增加了青少年相关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并带来了不同的风险效应。

(一)不对等效应

研究发现,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家庭变故为在童年时期遭遇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带来了一系列不对等的效应。这些不对等效应主要反映在家庭经济能力的减弱以及家庭照顾与家庭管教质量的下降上。

1.家庭经济困难

相对于双亲家庭,离异单亲家庭面临许多经济上的困难。访谈中绝大部分来自离婚单亲家庭的青少年都会提到家庭经济的紧张与压力。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状况恶化会影响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研究发现,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许多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表示会选择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在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中,中职技校相对于高中仍是弱势的学校。主流社会将继续获得高中、大学教育视为个人未来拥有更高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途径之一。入读中职技校往往意味着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会处于劣势。由于缺乏各种社会资源,长此以往,这些青少年群体也将极有可能成为城市新贫困群体与底层人士。

2.家庭照顾问题

有些家庭在夫妻离异之后,家庭结构发生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介入家庭生活中,产生了隔代抚养问题。一些夫妻离异之后,忙于生计,将孩子交给父母照看。隔代抚养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家庭照顾与家庭管教的问题。隔代抚养效应其实是双面的。一方面,隔代抚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核心家庭变故时父母对孩子家庭照顾功能的不足或缺失,并提供相当的情感支持。另一方面隔代抚养不能完全替代父母亲职教育功能,特别是随着青少年的成长,隔代沟通实难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研究中发现,许多来自祖辈的隔代抚养主要都倾向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提供居住的场所、满足三餐的温饱。然而,青少年内心那些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以及细腻的爱的需要常被忽略。

3.家庭管教问题

许多离婚单亲家庭在孩子的管教上也表现出诸多困境。这些家长在离异之后依然陷于彼此过去的情感纠葛之中,难以形成合力去管教孩子,甚至放弃对孩子的管教。一方面,一些已离异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这些家长在离异之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冲突不断。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冲突往往令孩子处于迷惑状态,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清晰的方向,缺乏是非评判的标准,只能按自己的喜好行事、恣意妄为;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在离婚、再婚之后,对孩子怀有愧疚之心,对孩子的需要总是极力满足,无形中亦放纵了孩子的行为。

(二)双向排斥效应

尽管随着社会发展,离婚家庭的增多,离婚已不再是一个私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然而,主流文化对这类家庭依然存有偏见。因父母离异所受到的歧视或同辈排斥确实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这种由于家庭变故而带来的排斥效应是双向的,一方面,是主流社会对离婚单亲家庭的歧视与偏见;另一方面,是经历家庭变故的青少年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排斥。这主要表现在青少年的社会退缩行为上。比如,有些经历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对人际关系表现出退缩,也抗拒与同伴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他们在生活里与同伴之间缺乏安全的依恋关系,认为身边没有值得信赖的朋友,对人际关系的经营也常表现出漠不关心。另外,一些有着严重攻击行为与行为的青少年,特别是男生,对家长、老师的管教表现出较为激烈的抗拒。他们较容易误会或怀疑他人的善举,在人际交往中常以激烈的方式,如口头上的冲突或肢体上的冲突来保护自己。

(三)同化效应

同化效应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寻求有类似经历或共同旨趣的同伴以获得安慰。有些同伴是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同伴则是来自网络虚拟世界。这种寻觅安慰的行为利弊共存。一方面,寻找安慰获得支持,可以帮助青少年缓解精神压力。在朋辈的支持下,在逆境中获得复原。另一方面,由于青春期的友谊具有不稳定性。现实中,许多青少年面临的是一个缺乏诚信的朋辈环境。一些青少年在向同伴分享自己不愉快经历与悲伤之后,反过来也会受到朋辈的伤害,比如有些同伴会将这些私隐、经历大肆宣传,这往往会给遭遇逆境的青少年带来二次伤害。此外,同化效应还会带来一个风险就是:个体过分地向他人寻求安慰,也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反过来又加重了人际交往的压力。[4]

三、改善单亲家庭青少年处境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需要建立跨专业合作队伍――鼓励学校社工的介入

研究中被调查的两所中学皆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从被访青少年的自我报告中可以发现,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已初见成效。作为服务使用者,绝大部分青少年对学校社工服务持很高的评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社工作为不同于老师和家长的第三方,能够在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开展沟通协调工作,有利于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另外,学校社工能以全人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青少年所面对的困境及其需要,并善于挖掘青少年的潜能,所开展的服务活动,提供了学习社会技能、展示青少年个人潜能与促进个人转变的机会,而这些恰是许多备受家庭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困扰的青少年所需要的。从被调查学校的经验来看,鼓励学校社工在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务上的介入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当前的教育系统,在有效预防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上,不仅需要提倡建立正面的、支持性的校园文化氛围,还需要除了教师之外的其他专业人士的支援,特别是学校社工的支援,以透过跨专业团队的合作来解决日益复杂化的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

(二)社区需要加强家庭辅导资源的投入

从被访青少年的自我报告中可以发现,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社区作为一个资源载体,在支援青少年精神健康上所发挥的作用几乎是缺失的。从美国、加拿大和中国香港等地的经验来看,社区中有可以获得的辅导资源,是缓解家庭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当前国内精神健康服务资源的分布来看,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的供给是严重不足的,从而也影响了社区人士获得精神健康支援的机会。就提升青少年精神健康而言,社区需要加强相关家庭辅导资源的投入,比如,在社区当中建立家庭辅导中心,以协助面对逆境的家庭处理问题,使家庭成员获得更多的精神健康支持,提升家庭福祉。除了加强家庭辅导资源的投入之外,还需要发展社区活动中心或青少年中心。透过社会服务机构多元服务的推行,创造更多社区参与的机会与资源供青少年使用,促进他们的正面成长。

(三)建立健全青少年福利服务体系,促进精神健康服务和其他的福利服务的整合

研究发现,与双亲家庭相比,父母离异所带来的风险效应不仅影响单亲家庭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也影响他们的其他福利,比如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未来更好的职业选择、获得高质量健康医疗的机会等。就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福利而言,仅强调精神健康服务是有限的。事实上,对于青少年的正面成长而言,除了精神层面的健康之外,还需要有物质层面的保障以及其他社会发展的均等机会,如平等的教育权、平等的社会参与机会等等。因此,在青少年社会政策领域,我们还需要强调建立健全青少年福利服务体系,促进精神健康服务和其他社会福利服务的整合。

[参考文献][1]王宁.个案研究中的样本属性与外推逻辑[J].公共行政评论,2008,(3)

上一篇:《古字通假会典》指瑕 下一篇: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分析:社会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