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粮食增产攻关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

时间:2022-03-26 11:10:34

涡阳县粮食增产攻关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

摘要 介绍了涡阳县小麦、玉米高产关键生产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深耕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指导粮食生产。

关键词 粮食增产;集成技术;安徽涡阳

中图分类号 S512.1;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074-01

为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发展,农业部决定继续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涡阳县被列为试点县之一。为确保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有力有序推进,早出成果,取得实效,根据农业部办公厅《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精神,结合涡阳县的实际特点、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重点抓好以下小麦、玉米成熟技术模式的推广[1]。

1 小麦集成技术模式

(1)推广高产半冬性品种。经过多年生产实践经验,涡阳县作为淮北地区小麦主产区,推广高产、多抗半冬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2]。结合实际要重点推广烟农19、济麦22、良星66等,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2)推广土壤深耕深松技术。目前无论是旧式耕作方式还是机械翻地,普遍存在耕层偏浅的问题,一般为14~16 cm。对高产小麦而言,耕作深度一般应大于20 cm,否则会制约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将耕层加深到20~25 cm,提高土壤理化性状和保水保肥能力。

(3)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符合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增加了土地肥力,保护了环境,因此要推广大型农机具作业,粉碎秸秆,实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生产水平。

(4)推广科学播种技术。做到适墒、适期、适量、适深播种。半冬性品种播期控制在10月5—15日,基本苗控制在270万株/hm2左右,播种深度3~5 cm,行距20 cm左右,实现一播全苗。

(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测土结果,采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基施与追施相结合的施肥原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小麦产量、品质。在增施土杂肥的基础上,化肥施纯N 240~255 kg/hm2、P2O5 105~135 kg/hm2、K2O 75~90 kg/hm2,ZnSO4 15~30 kg/hm2;氮素化肥60%基施,40%拔节期追施。

(6)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技术,防治苗期病虫害,确保一播全苗。根据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蜘蛛、穗蚜等病虫害,最大程度减轻病虫危害。

(7)推广化除化控技术。小麦越冬前或返青至拔节前开展化学除草,对以色拉秧(猪秧秧)为主的地块可用5.8%麦喜225 mL/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均匀喷雾;对以播娘蒿(迷迷蒿)为主地块可用5.8%麦喜225 g/hm2+56%二甲四氯375 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均匀喷雾;对以泽漆为主地块可用36%奔腾112.5 g/hm2,或20%使它隆(氯氟比氧乙酸)600~750 mL/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均匀喷雾。小麦拔节前,对长势旺、密度大、肥劲足的、秸秆较高的品种,适时进行化控,用10%国光矮丰750 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喷雾,控制1、2节长度,防止后期倒伏。

(8)推广科学灌水技术。根据小麦需水特点及天气情况,合理运筹底墒水、分蘖越冬水、拔节孕穗水和灌浆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9)推广避灾减灾技术。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提前制定预案,采取应变措施,防倒伏、防冻害、防早衰,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0)推广后期保健技术。小麦生育后期推广应用叶面喷肥和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根护叶,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防止叶片早衰。

2 玉米集成技术模式

(1)推广高产品种。重点推广先玉335、登海605、隆平206等。

(2)推广科学种植技术。采取免耕机械直播,等行距种植,行距60 cm,6月15—20日播种,中高密度留苗,栽植6.00万~6.75万株/hm2。

(3)推广缓释﹙控释﹚肥技术。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速率缓慢,释放期比较长,可以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生长需的肥料,通过各种机制措施预先设定肥料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释放模式,使其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吸收基本同步,从而达到提高肥效目的的一类肥料[3-4]。特别是针对玉米生产,要推广施用缓释﹙控释﹚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5-6]。

(4)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推广新型植保机械,成立植保专业服务队,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重点防治大小斑病、粗缩病、弯孢霉叶斑病、褐斑病、玉米螟、蚜虫、棉铃虫、二点委夜蛾、地老虎等。

(5)推广适时延迟收获技术。玉米的产量、质量与收获有很大的关系。当籽粒没有达到生理成熟以前,灌浆还在继续,干物质还在积累,过早收获必然会降低粒重和减少产量。但收获时间延迟,产量同样会受到损失,部分原因是由于籽粒含水量下降。因为当籽粒生理成熟后,干物质积累减少并相对停止,但种子呼吸作用还在继续,要消耗一部分干物质。因此,适时收获可最大限度地保证获得玉米的产量[7-8]。在不影响小麦适期播种的前提下,适时迟收,改变习惯上的玉米授粉后40~50 d收获为授粉后55 d收获,充分发挥玉米粒重增产潜力[9]。

(6)推广机械化作业。集成统一行距种植、机械中耕施肥、机械喷药、机械收获等技术,全面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7-8]。

3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开展粮食增产模式重点科技攻关[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11):3.

[2] 张文玉.涡阳县小麦高产攻关机制创新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345-346.

[3] 王恩飞,崔智多,何璐,等.我国缓/控释肥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12762-12764,12767.

[4] 粟晓万,杜建军,贾振宇,等.缓/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234-238.

[5] 黄永兰,罗奇祥,刘秀梅,等.包膜型缓/控释肥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8(3):55-59,63.

[6] 王亮,秦玉波,于阁杰,等.新型缓控释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吉林农业科学,2008(4):38-42.

[7] 王玉倩.我国缓控释肥行业现状分析[J].化学工业,2013(6):34-36.

[8] 刁成兰,周国华,王从赵,等.缓控释肥科在玉米上的应用肥效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10):69-70.

[9]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小麦高产栽培探讨 下一篇:结球甘蓝氮磷钾肥施肥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