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2-03-26 07:34:54

浅谈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企业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施统计监督的过程。然而,当前企业统计工作却存在许多问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 ,真正体现统计作用。

关键词统计工作;问题;意义与作用;建议

现代企业即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又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生产经营自在经营机制转变过程中逐渐扩大,优胜劣汰的自我发展压力使企业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对于企业发展相关的各类统计信息资源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一、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即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竟经济实体,又是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生产经营自在经营机制转变过程中逐渐扩大,优胜劣汰的自我发展压力使企业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对于企业发展相关的各类统计信息资源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我国的企业统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但是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很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越来越低,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

1. 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重视财务指标,认为财务指标才是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的数据,了解了财务状况就掌握了整个单位状况,还要统计干什么。①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②认为统计数据不过是三分统计七分估计,又不准确没用。③认为统计工作是为上级部门服务的,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④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实施意义。因此,统计员兼职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

2. 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

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3. 企业统计方法单一,分析简单,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统计工作是一种报表型的运作方式,统计分析、预测、综合评价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统计人员对企业经营发展情况的深层数据无法获得,所以只能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说明,不能使决策者有效地把握市场状况。

4. 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除大中型企业配置专业统计人员外,其余企业都是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

二、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 数量性

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

2. 综合性

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统计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提高了统计人员的素质,强化了统计管理,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1)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

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2)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

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3)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

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三、加强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企业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

1.关于企业统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各种统计业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如果要进行统计就要向不同的部门收集统计数据。比如我所在的企业,它是由一个集团包含多个子公司组成,而子公司除两二个相对大一点的公司配置了统计人员外,其余连统计人员都没有,更谈不上统计部门了。企业的主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统计、能源消耗统计、设备统计等都由不同的人员负责,各部门人员将统计数据报集团各部门后分别向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的弊端是:①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②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③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针对这些问题,加强企业统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①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②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③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①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②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企业产值或利润下降的原因;③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2)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不仅限于生产部门掌握的产值数据,还包括劳资部门掌握的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3)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①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②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③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由于计算方法很多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在此仅就内容做一简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

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投入产出情况表,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为了从更深层次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2)国家统计制度尚未包括的内容

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应增加的内容可以有:工程费用统计,利用赢值法计算费用偏差和进度偏差;市场营销及预测统计,如在对用户情况进行重点或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趋势预测 。

在此基础上,就是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加工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如将企业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财务指标,以及人员、工资、基建投资等指标与产值、产量、销售、利润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本企业情况与同行业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等等,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还有就是要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企业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统计人员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从而提高统计管理水平,更好的为企业管理服务。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探讨 下一篇:平衡计分卡在研发绩效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