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数学课堂成功的“基石”

时间:2022-03-26 12:27:54

反馈,数学课堂成功的“基石”

反馈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最为灵动、最富有活力的环节,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其优劣程度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它又如同数学教学大厦中的“基石”一样,坚不可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既然是交往互动、共同发展,那么反馈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应处理好教学反馈的组织工作,让其成为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基石”。

一、 及时应对,优化教学切入点

教学反馈分散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但能否及时尤为重要,因为反馈的最终目的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获得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以便于教师围绕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或新知识的生长点,优化教学的切入点。

例如:某位教师在执教“8加几”时,首先按照教材中的情境图正常展出教学,让学生列出算式8+3,但回答问题时学生往往顺便说出:8+3=11。而教师并不关注学生中出现的这些“小细节”,装着没听见继续按部就班地教学。最后小结时,教师问:“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大叫道:“我们早就会了……”

这样的案例,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其“尴尬”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在课堂中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如果教师能及时地对那些“会了”的学生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整个课堂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因而所产生的反馈信息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去应对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信息。反馈过程中,如果学生中出现的个别信息对于全班学生都有价值,教师就要启发全体学生认真思考与体验;如果发现多数学生的观点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教师就需要组织学生适时地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冲突中激起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如果发现学生思维活动停留在松散、浅显的水平,教师就需要及时介入,以使探索活动向纵深发展。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倒数”教学时,我校一位教师是这样教的:

(学生已经学习了倒数的意义。)

师: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生1: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颠倒了。

师:那么,5的倒数是多少?

生2:5可以写成■,因此5的倒数是■。(师肯定。)

师:1的倒数呢?

生3:1可以写成■,因此1的倒数是■,还是1。

师(顺势):0可以写成■,因此0的倒数是■。(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有人说对,有人说错。)

生4:老师,0也可以写成■、■……因此0的倒数也可以是■、■……

师(故意):是啊,也就是说0的倒数有很多。

生5:老师,我认为0没有倒数,因为在■、■……中,0是分母,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

生6:老师,我也认为0没有倒数,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0、■=3÷0……而在除法中,除数不可以是0。

……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信息,调整好教学的起点,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当然,信息的反馈一定要及时,如果信息反馈迟缓,教师往往会将学生的作业时间挤向课外,而如果学生在练习中真正出现错误,纠错工作往往要延续到下一节课甚至第二天,此时错误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纠正要花费更大的功夫,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 掌握 “火候”,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中的反馈,虽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但也是十分灵动的环节,这如同烧菜时要掌握“火候”一样,只有合适的“火候”,才能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点燃。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多媒体出示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上面的信息?生:(略)

师: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生:(略)

师:52张是什么张数?求的是什么张数?已知现在的数量,要求原来的数量,用什么策略?

生:52是小明现在的张数,要求小明原来的张数,用倒推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能用简洁的办法把题目中的条件整理出来吗?比一比,哪位同学的整理更形象、更简洁。

教师巡视,寻找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共得到如下多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小明原来有?张■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在本节课中,教师正是把握住了反馈的“火候”,有意识地收集学生整理条件中的闪光点,将学生整理信息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各种图形化方法,展示出来,为课堂提供了不少亮点。所以本节课教师上得精彩纷呈,学生听得全神贯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很大的收获。

三、 把控时机,消除负面干扰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少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同时又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资源,处理得巧妙,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会弄巧成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选择好恰当的时机,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反馈的先后次序。一般来说,在不同的课型中,我们教师要选择、使用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

在新授课中,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新知识,头脑中的概念还不是很牢固,反馈时就要重视反馈的正面效应,要多筛选些正面的信息,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感知。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在学生的正确认知还未“站稳”时,教师就呈现错误的方法,结果不但会使新知识不能强化,反而与负面信息糅杂,搞得学生头昏脑胀。

例如:在执教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时,一般是先放手让学生找36的因数,并注意从学生中收集不同的方法,最后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同时将收集过来的方法一一展示。

有位教师是这样展示学生作业的:他没有对学生的作业认真筛选,而是随手拿了几个写得杂乱无章的作业来展示,结果搞得教学十分被动,因为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正确的寻找因数的方法,而且还要及时纠正错误的信息。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由于信息源太杂,学生也没有对新知形成深刻的印象。导致独立作业时,不少学生找出的因数也是杂乱无章的,丢三落四、错误百出。

其实本节课教学时,教师应先展示一些写得好的作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对那些方法好(如一个因数对着一个因数或者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的同学,重点给予表扬。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先入为主,知道写因数时要注意一一对应或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等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正确的认知结构后,教师再去呈现一些无序排列或有遗漏的方法,让学生辨析,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本末倒置,教师先呈现错误的方法,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往往在学生头脑中会形成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导致后面的正确方法不容易被接受,这是得不偿失的。更为严重的是,当错误信息首先进入学生脑海之后,如同一张白纸已被墨迹污染,要想再来改正,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也不明显。

如果是在练习课上,当学生对新知识已有了一定理解,教师这时反而不要过多展示正确的做法,防止学生厌倦,不如从学生作业中间寻找一些错误的资源,让同学一起来纠正。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同学间的互助力量,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四、 灵活选择,确保效果真实

反馈的形式有多种,不同的反馈形式作用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但目的不外乎这样两种:一是根据学生反馈的正确学习信息,继续按照课前预设进行教学;二是根据学生反馈的错误信息及时地进行课堂调控,从而将课内补差真正落到实处。不管何种目的,教师都要力求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不管什么方式的反馈,我们都要确保反馈的真实性。

例如:问答式的反馈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进行教学反馈。这种方式的缺陷就是通过一对一的回答来进行,制约了反馈的范围,同时反馈的效果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教师要想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首先要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来回答。为了兼顾全体同学的思考,教师提问后,应停留一定的时间,供多数人思考,等多数人思考完了再请一些同学回答,当这些同学回答完了,教师不能急于评价或矫正,而是先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或矫正,教师最后总结。

再如:学生的板演,传统方式是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缺陷就是反馈的面窄,而且容易使下面不肯动脑的学生不劳而获。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视频展示台的作用,让学生在稿纸上板书,然后在多媒体平台上投影反馈。当然对课本上“练一练”、“试一试”等尝试练习内容的信息反馈,教师还可采取面批或行间指导的方式进行信息反馈。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反馈方式,教师都要确保反馈的信息的可信度,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真正使教学做到扎实、高效。

上一篇:会心之处 不必在远 下一篇:中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学会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