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机制范文

时间:2023-09-23 06:55:59

反馈机制篇1

在实践当中,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反馈机制虽然没有形成体统,但在人才培养和文化服务方面已有所体现,但这些方式和措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人才培养反馈难以形成回路哲学社会科学对人才的培养更侧重于一种素质的教育。正是由于哲学社会科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方式,哲学社会科学服务育人的效果的评价以及反馈方式在两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困难。一方面是育人效果的反馈难以实现。目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主要是依靠就业率这种单一的途径进行,虽然这种直接的、有效、有说服力的方式能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认可,但是却过于片面,维度也较为单一,特别是难以对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反馈信息反馈由于缺少多方参与,难免会出现反馈信息不准确、反馈实施不科学等问题,使人才培养质量反馈工作的专业性减弱;反馈过程不完全,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信息仅仅停留在就业部门而很少能够及时反馈给人才培养其他环节,或者难以应用到人才培养的调整上和人才的素质培养、思想教育上,导致信息的传递仅仅是一个单线的模式。另一方面是对教育产品的需求难以被感知。怎样对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进行设计,使“教育产品”能够获得受众的认可、接受和喜爱,这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由于信息反馈机制的匮乏,使得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比较缺乏创新,实践教学比较薄弱,课程的教学、考核等环节存在缺陷等等。6这与其说是一个教学模式的问题,还不如说是联系机制问题。这说明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在信息反馈上,很明显地脱离了受众,没有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教育产品”,这样就难以使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服务深入人心。

(二)社会文化服务路径存在交流阻碍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的一条重要方式,就是提供文化产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7目前我国公共文化产品中存在着供需不对称、不适配问题,与公民参与面不广泛、参与人次少、参与不便捷或无参与需求相关。8这种供方和受众反馈链的断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在公共文化供给方面,无论是公共文化供给的国家化路径还是市场化路径,哲学社会科学相关部门始终是处于一种被动和缺位的状态。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缺失,使哲学社会科学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响应度降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部门倘若不能嵌入公共文化供给链条,那么它在反馈链条中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信息相关者。其次,国家路径和市场路径的反馈方式也是两种不同的逻辑,这使得哲学社会科学服务部门难以使自己的文化产品同时符合国家路径和市场路径的运作逻辑。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服务部门往往会放弃从市场路径提供文化产品或者是忽视这一路径的受众回馈,导致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市场化、产业化方式存在难度。

二、社会服务反馈机制建设的原则和路径

根据反馈理论的基本原理,建立要建立长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反馈机制,需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以系统的观点构建反馈机制。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是一个相对开放而又独立的大系统,期间涉及到众多环节。这都要借助于反馈控制,将现实状况与预定状态之间的偏差信息及时输送到施控与受控系统,借以调整和改变,能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系统预定目标的达成。因此,必须将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和行动者都纳入到反馈系统当中来。

第二,信息反馈与控制协调相结合。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效地、及时地实施控制,就需要有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应以信息的最大化利用为方向,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增强对反馈信息的科学化分析和处理,提高对信息的反应力;增强反馈信息在服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避免对反馈的麻木不闻或不以为然。

第三,全员参与和持续反馈相结合。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信息反馈机制的实质,是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全面参与为基础,进而构建让受众满意和社会受益的管理途径。从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的性质来说,其服务对象既是不特定而又各具特点的;服务的方式是多途径的而又各有不同的实施逻辑;服务的时间既是持续的,但又不是连续的。因此保证社会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纳入反馈体系当中,保证不同的服务阶段和方式能以恰当有效的途径进行反馈和持续进行,这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反馈机制从这两个层面去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反馈机制能发挥作用。

第一层面要建立服务工作者与管理主体间的反馈机制。一是建立项目过程跟踪管理平台。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具有长期性、阶段性、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在监管和自我调节这个方面需要进行一种持续不断地信息反馈,以保证在每个阶段都能够对服务进展能够得到及时掌控。二是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社会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将其理论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科研成果转化是否顺利、是否合理,如果仅依靠自我感觉的话,难以得到一个客观评估,因此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对成果的转化情况得到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三是科研团队建设的服务平台。科研团队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主体提升自己服务能力的立足点,管理主体和服务工作者之间不仅是一种“扶持—受助”的关系,更是一种“委托—”关系,因此服务主体有义务向管理主体就其科研团队的建设情况进行反馈,管理主体有义务对服务主体进行监管。四是建立专家咨询平台。通过邀请专家对某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监督和反馈,有利于对咨询者提供重要的意见参考,深化社会服务的力度和深度。

第二层面要建立服务工作者与服务受众的反馈信息机制。首先是重视社会对人才的信息馈,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产业化人才培养和建设。社会需要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产业化人才的培养方向,要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人才支持政策、人才技能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指针。其次要重视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服务成果的需求,以此升华为促进研究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政府的相关政策能对科研成果的催生起着关键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产品要发挥其作用,产生社会效应,政策是中介。只有政策社会需求的对接,才能打通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链条。再次要重视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对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工作者的影响,研究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工作者在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中,能够主动地感受到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对其的影响。而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主体将成果转化的动力,就要重视其对政策的反馈能力,通过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孵化器制,为社会服务产品产生和转化提供有利的环境保障,帮助社会服务型企业成长壮大。

反馈机制篇2

论文摘要:近一时期以来,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工作实践当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廉政文化思想是否已经进入人心、是否已经在大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中产生积极影响进而规约其行为,则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从廉政文化建设的信息反馈角度着手,尝试从检验廉政文化建设进人心的效果方面进行研究,对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意义。

一、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1.廉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廉政文化具有激浊扬清、扶正驱邪的功能,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部署,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和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廉政文化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有的单位通过日趋多样的形式向领导干部和职工宣传廉政文化,从实践上为廉政文化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主题,围绕“廉政”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这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廉政文化也必然将社会化、普及化,特别是要“走进”领导干部的头脑当中去,如此才能规约其行为,弘扬社会正气。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反腐败工作仍然是一项深入持久的攻坚战,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1而且在开展廉政建设过程中,廉政文化是否已经被大众尤其是领导干部所接受、接受的程度有多少、是否已经“进人心”能够足以令领导干部自律,这些内容尚鲜为学者们所涉猎。本文第二部分将试图从这个方面作一浅析。

二、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1.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理论界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推广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开拓了新局面。

2.信息反馈机制的主要内容。

首先,需要反馈的是廉政文化推广过程中领导干部的学习心得体会。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就需要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多种渠道和手段,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引导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增强依法执业、公正廉洁的意识,从内心深处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减少和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而领导干部在学习廉政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廉政思想境界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其反馈的信息中获得。

其次,需要反馈的是监督的相关信息。只有廉政文化“进入人心”,形成了正确的动机,才能规范人的行为。廉政文化是否“入心”了,是要通过领导干部的行为表现出来的。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掌权者,权力本身具有强制性、膨胀性等特点,掌权者亦有私欲性等“幽暗意识”,如果不对掌权者进行监督,权力就会产生被滥用,出现公权私用的现象甚至主动去“寻租”。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监督的力度不够或不到位,导致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还有需要反馈的内容就是考核相关信息。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早已有之,但对考核后的信息的综合利用却不多见。考核是对领导干部完成工作情况的检查,考核后形成的信息亦可如监督信息一样进行汇总整理,比较分析进行利用之。与廉政密切相关的信息当属重大事项的处理问题以及公款使用问题的考核,通过立体信息综合比较分析,可以得知工作是否违规有否“暗箱”操作等。

3.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廉政文化是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的,制度是使信息反馈机制得以长久存在的根本保证。如前所述内容,应当形成制度才能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不至夭折。领导干部在看过警示教育片或听过此方面讲座后,要有书面的学习心得,每隔一定时期要有廉洁思想汇报;定期对对监督工作的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审核,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内容才能显现监督工作的实际意义所在,考核信息亦然。

在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的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的事项需要去做,那就是建立监察队伍。只凭纪委的力量去完成此机制是不够的,可以尝试吸纳离退休的老干部、在职的各层次行政人员,更为重要的是从上级的纪委派驻人员到下级单位,如此成立的专门队伍,有岗位的工作经验所以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有利于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当然,无论建立何种制度,执行制度的总是单个的个体,个体间存在差异是个不争的事实,那么这些外界因素对执掌权力的领导干部们的制约难免会有所疏漏。所以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来传承中华廉政文化思想,让廉政思想真正“进入人心”,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廉洁修养,这样才能自觉地抵制腐朽思想,从内因着手才是根本。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长效性和稳定性。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要能够让信息反馈机制能够长久地存在下去,并且保持稳定,不因为领导者的改变或领导者的做事风格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上升到制度层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使廉政文化建设的信息反馈机制真正建立起来。

2.可能存在的困难。这其中,监督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传统的体制问题,使得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明显力度不够,这是监督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的首个障碍。另外,在收集反馈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可能会触动某些即得利益者,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被无形地设置阻碍。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克服困难积极推进廉政文化的建设。

反馈机制篇3

[关键词] 涌现 正反馈 复杂系统

一、经济系统中正反馈一般概念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是指将系统或过程的输出(结果)作为其输入的一部分,并且对下一个输出(结果)发挥着激励和加强的作用的一种反馈形式。简单地说,正反馈可以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正反馈在管理和经济等领域中同样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和由盛而衰是正反馈因素的作用;在投入期、成长期和衰退期中的产品也是主要由正反馈因素所主导;而在市场竞争中,正反馈的作用则更加明显。某个产品的用户增加直接导致安装基础(Installed Base)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用户会觉得该产品值得使用,从而使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临界容量(Critical Mass),并最终占领市场。

在经济意义上,正反馈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需求方经济规模造成的,即由消费者预期所形成的。即如果消费者预期某个产品会普及,那么这个产品就会流行起来,并进入良性循环;如果消费者预期某个产品会遭到失败,那么这个产品就会失去动力,导致恶性循环占据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微软公司的成功与其说是微软公司本身的成功还不如说是微软公司用户的成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其推上了全球软件供应商老大的位置。这是一个典型的由消费者预期所形成的正反馈效应。

二、正反馈的表现形式

在一般意义上,正反馈是非线性系统,其表现形式有多种。不同的正反馈形式表达了不同的反馈强度。

1.增长模型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而竞争的系统是典型的正反馈非线性系统。这种可以用增长模型进行描述。在一般意义上,增长模型可以用如下形式表达:

其中:x表示种群或企业的规模;r表示增长率;k表示环境的承受能力。该模型有两个不动点:x=0和x=k。其中,x=0是不稳定,而x=k为稳定的。稳定的不动点称为吸引子,不稳定的不动点称为排斥子。

2.Lotka-Voterra竞争模型

对上述增长模型稍作修改就可得到Lotka-Voterra竞争模型:

Lotka-Voterra竞争模型描述了两个对资源有竞争的种群或企业的规模增长情况。其中:x1和x2分别表示两个竞争者的规模;r1和r2分别表示它们各自的增长率;k1和k2环境对两个竞争者的承载能力;k12和k21表示由于对资源的竞争而造成的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系数。

如果k12=k21=0,表示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关;k12>0和k21>0,表示双方为竞争关系;k12

考虑k12>0和k21>0时的竞争关系,该模型的不动点有:(0,0)、(k1,0)和(0,k2)。其中,(0,0)为不稳定不动点,(k1,0)和(0,k2)稳定不动点。

3.爆炸模型

考察下列微分方程:

该方程的解为:

x(t)=tan(t)

当时,x(t)为无穷大。即在有限的时间内,x变化到无穷大,从理论上来说就是爆炸。

在实际中,还有更高次数的爆炸,比如:x(t)=rx+x3-ax5。其中最后一项表示了某种高次负反馈的阻尼现象,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爆炸形式。

4.跃变模型

跃变(也称为分叉、灾难等)的模式有多种,在现实中也有许多实例。这里仅考察一种形式:

上式中包含了一个增长模型和一个捕食模型。其中:r代表增长率;k代表环境承载能力。令时可得以下不动点(x=0没有意义,不在讨论范围):

上式表示了直线与曲线的相交情况。当k较小时,无论r如何变化,直线与曲线只有一个交点,表示由于环境的承载能力较弱,种群或企业无法得到大规模的扩张(见图1);随着k的增大,当r发生变化时,直线和曲线的交点数会发生变化(见图2)。

在图2中,k较大且固定时,随着r的增大,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位置和数目也在变化。直线与曲线的交点数目由1个变为两个(在曲线的鞍点处相切),接着变为三个(从鞍点处开始分支),然后又变为两个(再次相切)。因此,除原点外,不动点分别可以有一个、两个和三个,而且只有原点是不稳定的不动点。在有多个稳定的不动点的情况中,系统可能会平衡在哪个不动点上将取决于初始状态。

三、正反馈:“涌现”的动力学

涌现(Emergence)是复杂系统的重要特征,也是系统整体的外在表现。研究复杂系统的“涌现”不能只简单地考虑系统各组分的演化,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对系统及其内部各组分的影响。根据对“涌现”的研究,我们认为正反馈是形成“涌现”的重要因素,至少是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就以经常被谈论到的外部性为例对形成“涌现”的动力学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1.外部性是一种“涌现”

外部性是指:当事人的生产或消费活动对没有参与该项活动的其他当事人产生的好的或坏的影响。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完全可以被认为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某种“涌现”。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基于对一般“涌现”与外部性的比较:

新颖性:“涌现”所呈现出来的是以前所从未有过的、崭新的特性,这种特性不能由根据系统组分而进行的预测或推导所获得。对于外部性而言,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外部性各不相同、同一行业或企业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外部性各不相同、同一个行业或企业在同一个时期内针对不同的对象所呈现的外部性也各不相同;而且在呈现之前,外部性同样也是不可被预测或推导的。

统一性和宏观性:“涌现”呈现出的是系统整体特性,它整合系统内部层次较低组分的特征并以同一的特征在宏观层次加以体现。根据定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外部性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动态性:“涌现”现象不是预先所设定的,而是随着复杂系统的演化逐步形成的,是与动态系统中的吸引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动态结构。同样,一个企业能否形成外部性以及会形成何种形式的外部性也是无法事先确定的,某种外部性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演化发展,以及企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

清晰性:“涌现”一旦形成就以非常明显、清晰的形态呈现出来,很容易被识别。同样地,虽然外部性的形成是逐步的,不一定会被注意到,但是一旦形成外部性,则其影响是十分强烈的。

2.外部性形成的动力因素分析

复杂系统的演化与各类反馈有密切关系,负反馈会使系统趋向于稳定,正反馈则会加速系统的发展变化。本质上,外部性是演化的产物,可以说外部性是在正反馈因素的推动下而形成的。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里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正反馈因素却并不一定相同。

(1)外部性的演化发展

大致可以将外部性的演化发展阶段分为两种情况:

①竞争较少或市场承受能力较大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正反馈的增长模型进行模拟。在增长模型中,如果定义:x是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力度、k是市场对企业经营策略的承受能力、r是影响力度的增长系数,则可以将f(x)定义为企业在特定市场范围内的外部性强度的增量。

这一过程中,当r较大时,外部性强度将向着吸引子(x=k)的方向不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会逐步减缓。

②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

当市场上竞争较为激烈时,采用Lotka-Voterra竞争模型可以更好的描述外部性的演化发展。事实上,Lotka-Voterra竞争模型不仅可以用于描述竞争情况,而且还可以描述合作形式。在Lotka-Voterra竞争模型中,大部分的参数定义和简单的增长模型类似,不同的部分是增加了两个参数:k12和k21。

为简单起见,假设k12>0和k21>0,即两个企业(企业1和企业2)之间是竞争关系,k12和k21分别表示了两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制约的程度。当k12较大时,会导致企业1的外部性强度成为负增长。同样的,企业2也可能会出现类似情况。

(2)外部性的呈现

当外部性的演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往往会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显露出来,并对市场中的其他成员(客户、合作者或竞争者)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突然呈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多个稳定吸引子之间的跃迁所造成,也有可能是外部性力度的爆炸式增长所形成。

①呈现外部性的情况之一:分叉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企业系统中往往会出现多个稳定的吸引子,我们将这种状况下的企业系统定义为临界状态企业系统。处于临界状态的企业系统随时可能发生跃迁,但跃迁的方向则是初始条件敏感的,就如Edward Lorenz所发现的著名的“蝴蝶效应”一样。

事实上,临界点是不稳定不动点,也称为相变点。当处于相变点时,企业系统实际上是非常不稳定的,既可能走向辉煌,也可能走向毁灭。考察如下情况:在PC操作系统之争中,产品市场份额的临界容量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相变点。在这个相变点上,拥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微软公司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境地,一方面他们的产品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已经大到了一定程度,使他们产生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的欲望;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击败竞争对手,而且若被竞争对手夺得先机,则他们会丧失已有优势,并有可能被逐出市场。

因此,对处于相变点上的企业而言,重要的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系统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如果能够在相变点上把握和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外部性就会呈现出来。

②呈现外部性的情况之二:爆炸

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某个过程的结果可以从极小变化到无穷大,这个过程理论上就是一种爆炸。一般认为,爆炸是一种不可控的过程。某些类型的外部性可以近似看作为以爆炸形式呈现出来。网络外部性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仅仅在几年以前,互连网还是被作为一种神秘的事物;而在今天,互连网已经被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它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至网络经济成为新经济(知识经济)的代名词。由于互连网的发展,或者说网络经济外部性的呈现,也直接导致了某些企业的外部性的呈现。在这方面,美国的Cisco公司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为网络设备的主要生产商,Cisco公司的一举一动会直接造成世界范围内IT行业的波动。可以说,Cisco公司的外部性也是以爆炸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Lewes, G.H. Problems of Life and Mind, Vol. 2(1875),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urbner. [M]

[2]Morgan, C.L. Emergent Evolution: the Gifford Lectures Delivered in th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in the Year 1922, New York: Henry Holt. [M]

[3]Goldstein, J. Emergence as a Construct: History and Issues, VOL.1 (1999), EMERGENCE, SFI [M]

[4]Holland, J. Emergence: from Chaos to Order,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98. [J]

[5]Kauffman, S. At Home in the Universe: the Search for the Laws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Complexit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M]

[6]Newman, D. Emergence and Strange Attractors, Philosophy of Science, 63, 24561,1996. [J]

[7]Authur, W. B. Positive Feedback in Economy, Scientific American, 262, 1990. [J]

[8]郑维敏:正反馈[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反馈机制篇4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建构政府重大决策事项科学论证循环跟踪机制的必要性,探讨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落实重大决策评估与信息反馈制度的原则与程序:首先,决策方案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其次,意见综合、方案拟订和评估;再次,集体决策方案的拟订、评估论证与决策;第四,决策实施中及时跟踪反馈信息;第五,根据反馈信息修正决策方案并提出改进措施;第六,往复循环监督程序,直至决策事项完成。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对政府重大决策的信息跟踪反馈机制,确保信息沟通渠道双向畅通,让百姓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关键词】 行政程序法;政府重大决策;跟踪反馈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政府重大决策跟踪反馈运行机制是建构、健全决策问责与纠错制度的体现。在重大决策执行过程中,决策机关要适时监督决策措施的落实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方案落实与执行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信息科学评估决策内容执行实际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科学调整或者停止执行。对违反决策内容、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根据责任倒查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进行责任追究。一个客观的信息化平台信息跟踪反馈系统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保证决策信息的客观真实性以及决策方向的正确性。

一、政府重大决策机制分析

政府重大决策的制定是完整的决策过程的首要环节。包括决策问题的提出、决策内容的拟订、决策内容的评估论证和决策内容的决断等程序。通过重大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专家咨询等机制,进而政府逐步完善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并通过决策内容落实情况反馈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科学决策程序。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重要事项的决策,要善于考察民意并以适当方式听取人民群众、派、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这种决策机制中体现了集体讨论、风险评估、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等理念,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这种机制充分保证了决策内容的正确性、准确性、适时性与科学性。

二、政府重大决策跟踪反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决定做出后,该行政决策程序远没有结束,重大行政决策选择和决定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它是否正确需要实践落实过程中的反复检验。通常,实施决策执行跟踪反馈机制,重点跟踪反馈执行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是否需要对决策进行调整修正等。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决策实施过程的社会评价机制,基于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的目的而定期对决策落实进行跟踪与反馈,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责相统一。

首先是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决策不是一次完成的,行政决策与执行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决策反馈再决策再反馈不断循环不断修正的过程。决策机关应当通过跟踪调查、考核、意见反馈、社情民意、以及包括行政相对人的利益相关方的反应与意见反馈等措施对重大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于利益相关方合情、合理、合法的诉求,决策机关或行政执行机关应该高度重视,如果政府重大决策需要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则决策机关应认真研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违法情况下提出解决问题合理方案。这也正是体现了十报告中所强调的: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其次是重大行政决策评估。十报告中强调要及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决策机关应当定期对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情况组织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三是重大行政决策监督检查。执行与监督机关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决策及执行有违法或者不适当的,可以向决策机关提出。决策机关应当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继续执行、停止执行、暂缓执行或者修订决策方案的决定。这也体现了十报告中所强调的: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健全质询、问责等制度,加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其中第一部分的政府重大修正决策跟踪反馈是主要的。政府重大决策的客观性,不仅在于决策的内容是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而且在于决策内容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只有到客观实践中才能检验。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需要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循环修正,通过决策执行人的信息反馈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该决策具有客观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才能正确执行该行政决策。因此,建构合适的决策跟踪反馈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结合政府重大决策的过程和机制分析。

三、政府重大决策跟踪反馈运行机制构建

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政府可以组织相关专家通过民意测验、评估、跟踪调查、抽样检查等方式,随时跟踪监督决策内容的落实情况。在决策执行中发现决策内容存在缺陷、偏差,应及时反馈信息。对其他单位或人员反映的决策执行问题,应及时汇总、反映,并提出改进的有关可行措施。对决策方案的某些缺陷或由于执行失误而出现的偏差,及时召开决策会议进行研究,采取科学的相应纠错措施进行调整、修正。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进行积极探索和落实重大决策评估与信息反馈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定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决策内容实施情况,全面评估决策内容落实效果。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停止执行错误决策,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对违反科学民主决策内容,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谁决策、谁负责进行追究责任。

基于以上分析,在行政“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构建政府重大决策跟踪反馈的运行机制,政府进行重大决策跟踪反馈的核心是重大决策全过程跟踪反馈的机制设计问题,跟踪反馈机制的着眼点是预防和监督重大决策的落实、执行与反馈信息等情况,使重大决策实现政府服务社会的目标。这就需要形成恰当的跟踪反馈机制。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是决策方案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1.地方党委、人大、政协、政府及其内设工作机构与人员提出各种意见、建议、议案和请示等。2.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个人等个体,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作为间接决策主体所表达的问题。3.中央政府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向各地方政府,省政府向下级市政府、市政府向县政府下达指令,要求各自的下级政府提出解决意见。这都是政府决策问题的来源。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无调查就无决策权。政府部门要积极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收集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的信息。

其次,是意见综合、方案拟订和评估,直接参与政府决策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的机构和个人,以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的问题并表达出来的意见,数量众多且各不相同甚至互相冲突,需要特定机构把相同的意见集中起来,或者把不同的意见协调起来,形成提供给政府决策机构的若干可以纳入政府议程的决策方案。针对社会发展中的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重大问题的决策,需采取咨询专家并参与决策、评估。

再次,是集体决策方案的拟订、评估论证与决策。通过党委常委会、全委会、政府常务会议、政府全体会议、行政首长办公会等形式的集体决策性会议。对于重大决策执行中发生的一些具体问题,政府采用领导在当面听取下属就重大决策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的请示或汇报,然后即时做出决策。

第四,是决策实施中及时跟踪反馈信息。执行人员进行抽样检查、跟踪调查、民意测验、评估等方式,及时掌控决策内容的落实状况。执行中为了收集反馈信息的目的而及时发现决策存在缺陷、偏差。应及时汇总、反映其他单位或人员反映的决策内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上报。

第五,根据反馈信息修正决策方案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对决策方案进行研究与评估执行中存在的某些缺陷或由于执行失误出现的偏差,为了调整、修正缺陷或偏差而采取必要的科学措施,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停止执行错误决策。

第六,是往复循环监督程序,直至决策事项完成。上述步骤解读:建构跟踪与反馈信息化系统平台必须按照“让信息多传输、让人少跑路”的原则,行政决策内容由参与决策的行政机构让具体的执法部门去落实,执行过程中决策落实情况由决策部门定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研或检查,进而根据实际落实情况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跟踪与反馈信息化系统平台要将公众反应、政府决策与外部信息反馈输入,再通过该平台将汇总、反映所有的该具体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不同反应反馈给决策部门或机构,同时执行人员进行抽样检查、评估、跟踪调查、民意测验等方式,随时掌控决策内容的落实效果。执行中为了收集反馈信息的目的而及时发现决策存在缺陷、偏差,对决策内容落实情况应及时汇总。而决策方案的改进和修正由决策部门或机构再根据反馈信息提出。对决策方案进行研究与评估执行中存在的某些缺陷或由于执行失误出现的偏差,为了调整、修正缺陷或偏差而采取必要的科学措施,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停止执行错误决策。正确的决策就是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修正,并很好的贯彻正确的决策,最终达到政府重大决策的目的和目标。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建构政府重大决策信息化反馈平台[1],发挥该信息化 平台民意“上达”、“下传”的渠道作用。通过该平台进行疏导群众对重大决策所反映的问题,该平台必须做到受理快、分流快、办理快、反馈快,这样才能发挥信息化平台的功能。行政机构工作人员把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平台“上达”到某行政机关,该行政机关在限定的期限内,将该问题的处理结果反馈至该平台管理中心,该中心再将该处理结果反馈给群众。群众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询问受理者。通过这种对政府重大决策的信息跟踪反馈机制,确保信息沟通渠道双向畅通,让百姓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尊重和保护百姓话语权[2]。具体到运作层面,省、市、县级具体决策执行部门接到群众对该决策的意见或建议,把民众反映的问题输入平台处理系统,让各相关问题的责任人掌握信息,使民众反映的问题得到迅速的核实和处理, 并将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反馈到决策部门,同时该平台的工作人员应该督促相应行政机关限期解决此问题,以达到群众满意,达到决策贯彻与执行的目的或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军:网络反腐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05.

[2] 查志刚:政府重大决策的跟踪反馈运行机制研究[J].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12.

【作者简介】

反馈机制篇5

关键词:动态信息反馈;供应链绩效改进;供应链战略;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及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传统的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二十一世纪将是供应链管理的时代,以客户为导向,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能力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在供应链管理和运营过程中,供应链绩效评价扮演着监督和改善的角色,一方面不仅需要随时检查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标;另一方面又需要监视外在环境的变迁以检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否能符合外在竞争环境的需求,以准确地反映满足顾客需求的经营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构建完善的供应链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供应链绩效评价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找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标杆,揭示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为供应链绩效的持续改进、最终为提高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提供决策支持。供应链的绩效改进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将绩效评价与信息反馈紧密结合,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高效运营和供应链绩效持续改进的关键。

二、激励机制、动态信息反馈与供应链相对绩效的关系

供应链的绩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主要探讨激励机制、信息反馈与供应链相对绩效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紧密相联、相互影响,激励机制影响供应链相对绩效,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果却少信息反馈,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而且通过信息反馈,可以促进供应链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关系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供应链系统要想实现总体目标,必须要使供应链合作伙伴和供应链系统同时实现满意,也就是说供应链合作伙伴目标要与供应链系统的目标相一致,且同时实现。一旦一个供应链系统制定完总体目标后,必须将总体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最终把目标分解到供应链合作伙伴,在目标分解过程,供应链系统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以使得所制定目标得到供应链系统上下一致的认同,提高目标管理的效率。当供应链系统的目标分解完之后,要使得目标顺利实现,至少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激励机制的设计。供应链系统的目标只是给供应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供应链系统除了关心实现目标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更关心实现目标之后是否能够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认同,也就是供应链系统能否给予实现目标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一定的激励,如果激励机制合理,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潜力就会充分发挥,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自我意识就会逐渐增强,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变大。因此,设计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确保供应链子系统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关键;二是信息反馈的渠道。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起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工作积极性,但在具体的目标执行过程,供应链运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会严重影响供应链子系统的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来确保供应链系统的信息畅通,供应链子系统的很多想法、很多关键的事件就不能够及时的反馈到相关的子系统、相关的部门和相关责任者,这样供应链系统的内部反应速度就会变慢,供应链合作伙伴能力就不能到得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绩效必然会受到影响。解决好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供应链系统的行为就会朝着有利于供应链系统自身发展的方向改变,而供应链系统行为的正向改变将会提高供应链的绩效,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总体目标,结果是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伙伴满意和供应链满意。

三、供应链绩效改进的基石:动态信息反馈

通过上述对激励机制、信息反馈和供应链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反馈对供应链绩效和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能力和绩效,基于动态信息反馈的供应链绩效管理有利于供应链合作伙伴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向,促进供应链系统的合理规划。因此,在供应链的绩效管理中,构建一个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了一个基于动态信息反馈的供应链绩效持续改进模型,以期能够从动态角度对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供应链信息反馈的效率,进而提高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效率。动态信息反馈模型如图2所示。

如图1所示,供应链反馈文化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反馈倾向构成了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反馈环境,一个供应链系统的反馈文化是指供应链中的成员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反馈来改善他们绩效的意愿,它是整个供应链反馈系统的基础,它与有效的绩效管理政策、持续学习等因素紧密相关。供应链的反馈文化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影响着反馈的接收和处理,进而影响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绩效和供应链的绩效,对一个供应链系统来讲,需要接收和处理来自供应链各个方面的反馈信息,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者不可能同时关注和处理所有的反馈信息,只能是有选择性的处理一些对供应链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且时间又比较紧迫的一些反馈,以保证供应链反馈系统与供应链的目标相一致。因此,对关键事件的关注和处理是整个反馈系统的重点。

供应链一旦确定了反馈的重点,接着就是对关键反馈信息的处理和使用,也就是进入到反馈系统的关键环节―反馈周期(绩效管理周期),一个完整有效的反馈周期应该包含三个阶段:期望、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对反馈信息的理性分析,利用反馈。①阶段1:这个阶段发生在信息反馈后的第一时间,它是一个感知的过程,供应链合作伙伴对自己和环境的印象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决定了供应链合作伙伴对反馈的初始反应和预期。②阶段2:一旦供应链合作伙伴对反馈形成了一定的印象,接下来就必须对反馈的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发现反馈真正价值。③阶段3:反馈机制要能够最终发生效果,管理者或供应链系统必须充分利用理性分析后的反馈信息来改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改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经营绩效。通过上述三个阶段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处理及利用,经过对供应链合作伙伴及供应链系统工作的动态追踪,一个简单信息反馈机制就形成了,当然在现实的供应链管理中,这一过程会不断重复,供应链的信息反馈会不断的完善。正效应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增强供应链的反馈文化,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信息反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供应链绩效的持续改进,相反负效应的信息反馈会阻碍供应链合作伙伴信息反馈的倾向。

四、供应链绩效改进的拓展空间:供应链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

如图3所示,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包括静态绩效评价和跨期绩效比较分析,构筑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对于分析供应链绩效的动态调整路径,保证供应链中长期战略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供应链绩效的动态调整提供决策支持,而不同方面的评价会给管理者提供不同的决策信息。在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中,供应链的决策涉及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供应链战略或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管理者的重点是要决定如何构建供应链,即确定供应链的结构和每一个环节必要的流程,这一阶段做出的决策是供应链决策中的战略性决策,供应链的所有运营活动都要围绕供应链战略来布局,以确保供应链战略目标的实现。供应链跨期绩效比较分析为供应链战略的调整提供了决策支持,通过比较两个较长时期的供应链绩效变化情况,就可以诊断出供应链战略的预期效果,供应链系统就能及时调整其长远发展战略。一旦对供应链战略做出调整,供应链的规划和运营都要做相应的调整,以保证三者之间的一致性。第二阶段是供应链规划,也即供应链战术调整,在这一阶段,管理者将在供应链战略框架下制定一套运营政策用以控制短期运营,主要包括:供货地点、库存的增加、生产外包、补充和仓储政策等方面的决策。第三个阶段是供应链运营,这一阶段管理者重点关注如何针对每一个顾客的订单制定运营决策,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以一种尽可能好的方式来实施这种运营政策。供应链静态绩效评价为第二、第三阶段的供应链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供应链自身角度和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在短期内,绩效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供应链规划和运营决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如果绩效波动较大,则表明供应链的运营效率较低,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管理者就必须进行供应链决策的调整,而调整的效果要通过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价系统来诊断。

综上所述,供应链绩效动态评价系统与供应链决策系统的动态匹配是实现供应链绩效持续改进的关键要素,不同角度的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价为不同层次的供应链战略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供应链的动态绩效评价促进了供应链决策动态调整,而供应链决策调整的效果必须通过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价系统测量和诊断。

五、结论

供应链绩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激励机制、信息反馈对供应链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探讨了激励机制、信息反馈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关系,合理的激励机制、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能够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和供应链的绩效。接着,本文在London和Smither(2002)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供应链动态信息反馈模型,以期能够从动态角度对供应链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该信息反馈模型揭示了供应链反馈文化、供应链合作伙伴能力、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关键事件、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该模型中,我们把反馈周期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期望、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对反馈信息的理性分析;利用反馈。通过对这三个阶段信息的反馈处理,以达到提高供应链绩效的目的。最后本文探讨了供应链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对供应链绩效改进的长期影响。

作者单位:钟祖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王洁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参考文献

[1] Manuel London, James W,Smither. Feedback orientation, feedback culture, and the longitudin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cess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2,(12):81-100.

[2] Marco Perona, Giovanni Miragliotta. Complexity management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field study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 90):103-115.

[3] 黄志宁.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及激励机制[J]. 物流科技,2003,(5):43-45.

反馈机制篇6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反馈;机制

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日常管理的直接执行者。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结合岗位特点,科学实践绩效考核制度。

一、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概述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是绩效管理理论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中的探索应用。绩效考核是组织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员工的工作能力与表现效果做系统性的评定,即依照一定的衡量因素或评价标准,全面评估员工的工作成绩和收效,审视个人的贡献程度,以及个人未来的工作发展状况。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周期、内容等因各自实际略有不同,主要以一个学期为考核周期,以辅导员个人的日常工作业绩,个人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创新性等方面为主要考核内容。高校绩效考核的方式与技能日渐成熟完善,考核过程完整连续,考核的结果作为学校进行奖惩激励的重要参考依据。

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有以下特点:

第一,全面科学性。辅导员在工作中承担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双重任务,工作内容繁杂,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压力较大。对于高校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要充分联系其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实际,合理设置评价标准体系,做到全面考核、科学考核相统一,使绩效考核真正全面反映辅导员的工作表现。

第二,公开公正性。绩效考核关系到高校辅导员的奖惩、晋升等方面,对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要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考核的主体要公正合理,考核的评价标准要透明公开,考核的过程要公开公正,考核结果要公开。要设置公正的申诉程序来处置考核过程中出现的异议。

第三,沟通反馈性。辅导员绩效考核不仅具有评价个人工作绩效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个人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的作用。辅导员绩效考核要设置合理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科学应用绩效考核的结果,促进考核主体、被考核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绩效考核对于辅导员发展、完善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评价体系

1、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其核心工作之一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

(1)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差异性。高校辅导员是相对特殊的一支队伍,其既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承担着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其双重身份导致辅导员角色定位难以精确,对于他们的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的确定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过分注重工作量、教学成果、获得荣誉的考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指标较少,没有真正做到与辅导员的工作实际相结合。辅导员之间在工作能力、擅长领域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目前有关辅导员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为校内统一,没有体现针对个人的差异性考核。

(2)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团体性。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繁杂,目前对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评价体系主要针对个人德行、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果等方面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绩效考核的目标,但是没有涵盖到辅导员工作的全部内容,缺乏全面性。辅导员队伍是一个团体,很多工作需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当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对于团队性的考量。

(3)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缺乏激励性、反馈性。绩效考核具有双重目的,即考核性和发展性。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流于形式,对于考核结果的应用不够充分,部分高校甚至存在走形式的问题。绩效考核制度没有与奖惩科学结合,没有真正的发挥其激励性作用。对于绩效考核的结果虽有公开公示,但是没有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无法积极的发挥对于辅导员个人的改进提升作用。

2、完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议

(1)确立科学指标,注重个体差异。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是衡量辅导员工作的效果的重要尺度,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风向标。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的确立应该积极立足于辅导员的岗位工作实际,做到科学合理,在广泛征求意见后予以公开。在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中,对于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内容合理设置权重,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筹教学科研与日常管理。对于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考查,在评价指标的确立上进行适当的协调,不同年资或职级的辅导员可分类考察。

(2)实现全面考核,兼顾团队合作。学生工作内容事无巨细,辅导员都需要进行了解处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展考核内容,增加创新性,实现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将领导、同事、学生和本人都纳入考核的主体,实现考核主体的全面性。团队合作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辅导员队伍是一个团体,需要相互的协作配合。辅导员绩效考核应该在主要针对个人绩效的同时,增加关于团队绩效的考核评价。

(3)发挥激励作用,完善反馈机制。绩效考核制度在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之后,应该以此为依据,积极发挥激励作用,确立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奖惩机制。赏罚分明,赏罚有据,增强辅导员的竞争意识,积极对优秀的辅导员进行适当的表彰奖励,进一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传统的单向公布考核结果的反馈模式,积极进行双向的沟通反馈,同事间、上下级之间通过良好的沟通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工作能力。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反馈机制

绩效考核是一种界定、衡量与发展人力资源绩效之持续性的、系统性的考察过程。它不仅仅针对员工当前的表现,也注重未来工作绩效的改善与增进。绩效考核具有考核性的目的和发展性的目的。考核性的目的包括:了解员工工作绩效;提供奖惩、晋升等措施的依据;提供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资料。发展性目的包括:指导员工改善绩效,开发个人潜力;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改善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发展性目的的实现需要良好的反馈机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及时提供行为结果的反馈有利于人们及时调整行为方向,有助于激发人们进一步行为的动机。

良好的反馈机制的建立有助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更有助于高校辅导员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工作水平的提升,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反馈机制应该贯穿整个考核过程的始终。在考核开始前的评价体系确立过程中,积极建立相应的沟通反馈渠道,积极听取辅导员的意见,做到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化、科学化。在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建立公开透明的考核流程,积极接受监督,做到考核过程的公平化、透明化。在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布上,应该及时公开,建立绩效考核的异议申诉制度,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在绩效考核结果的激励应用中,应该积极以考核结果为依据,进行适度的奖惩,在进行职务晋升、岗位调动、评奖评优等变动时,将绩效考核结果纳为必查项目。积极探索同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反馈机制,以绩效考核为契机,分别从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反馈,互相帮助,改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个人工作能力,提升辅导员队伍工作水平。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辅导员绩效评估制度不仅只是考核,更应该注重其发展性的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确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使辅导员个人通过绩效评估制度得到激励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崔红梅.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分析[D].中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2] 顾蓓熙.成长与沟通为导向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2).

[3] 魏国,杨学玉.高校专职辅导员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08(04).

【作者简介】

反馈机制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反馈;心理特异性;心理反馈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62-02

当思想与世界观皆已近乎成熟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对学校、学习或其他事物有所不满时,也会表现出类似于自暴自弃的负面反馈、冲动疾呼甚至网络爆料的呼声反馈。因此,将经济学中的“退出―呼声―忠诚”模型引入学生反馈的研究中,以多视角框架进行详尽分析,最终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尊严理性地发出自己的呼声,并继续发扬舍己为人的高贵情操,这是很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的。

一、“退出―呼声―忠诚”模型概述

“退出―呼声―忠诚”模型博大精深,但其实质却又异常简洁――对于一个组织,无论企业、党派或者国家来说,如果它的成员或客户对其提供的利益或服务的质量有所不满时,往往会有两种显而易见的反馈:其一是分道扬镳,在沉默中“退出”(Exit);其二是发出“呼声”(Voice),甚至以过激手段,试图影响组织,使之进行修复或改进。按照赫希曼的理论,这种恨其不争的“呼声”哪怕过激,也是基于组织成员或客户对组织“忠诚”(Loyalty)的。当然,以上两种反馈是清晰可见的,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更可怕的反馈,即精神上的“退出”――如果无法在物质上“退出”,又无法或不愿发出“呼声”,那么干脆偷工减料、自暴自弃的在精神上“退出”。

反观我们的大学生,由于现实中的种种机制影响,在对学校、学习或其他事物产生不满后,直接选择退学这种极端的物质上的“退出”者屈指可数,着实寥寥,能真正以遵纪守法、尊严理性的方式发出其“呼声”者,也着实寥寥,很多学生不是以不恰当的形式发泄其不满,就是根据“踢猫效应”迁怒于人,而大多数人可能真正选择的是精神上的“退出”。这些表现都是很不恰当地,久而久之,厌学、抑郁、压抑等众多的问题便衍生而出,更有甚者,以极端行为发泄不满,可怜可悲亦可恨。

因此,在研究了“退出―呼声―忠诚”模型之后,对学生反馈的情况有了更深的认识。根据该模型,“呼声”往往被视为顾客或组织成员面对组织衰退时可能采取的反应方式之一,表示直接向管理层或当权者表达不满的行为。其他有些观点进一步从管理层的角度研究集体性“呼声”,将其视为一种不满的申述程序或决策的参与机制,另一些学者则从员工的视角研究个体性的“呼声”行为,将其作为员工面对工作不满时的行为反应或由积极情感引起的、更为主动的角色外行为。在学生工作中,参考这些观点,是有着相当意义的。下面就仅以“呼声”为例来叙述一下“退出―呼声―忠诚”模型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呼声”的特异性分析

“呼声”有着集体性与个体性之分。何为集体性呼声?例如,夏日炎炎,很多南方高校的学生都希望可以在教室中安装空调,众口一词,便是集体性呼声。这种呼声代表了众多学生在炎热天气下学习的不满与对学校管理决策参与的热情。当然,学生由于自己所在的角度,做不到通观全局,也无法了解学校不装空调是因为财政原因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他们的行为的确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是值得表扬的。诚然,要求学校在教室安装空调是一种有正面意义的集体“呼声”,但学生的表述方式则往往并不妥当。很多时候,学生并不选择联名正面向学校提出请求的方式,而是以“对比”、“爆料”乃至“冷嘲热讽”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述求。而传递“呼声”的媒质,也往往不是书面材料而是网络,这样常常是从好的出发点发展到了指责、谩骂学校,甚至无端猜疑校方不装空调的动机……结果,即便有机会和校方协商,通常也以不欢而散告终。这是表达“呼声”的“手段”并不恰当导致的。

因此作为教师,就该设法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呼声”。例如,通过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的力量,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思广益地设计处理问题的方法,齐心合力通过合适的方法向学校表达自己的“呼声”。就像美国的NBA球员工会一样,形成一股足以与校方平等协商的力量。总体来说,这种宏观视角下的集体性的“呼声”看似是对抗性的(例如通过学生集体谈判的方式与校方争夺一些关系到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的话事权),但实质上则是合作性的。通过合作协议、共同磋商等方式实现校方与学生的长期共存,互相促进,生以校名,校以生名。何乐而不为呢?

在经典的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个体性“呼声”往往都被视为一种对不满的行为反应。而在“退出―呼声―忠诚”模型出现之后,渐渐的人们意识到,由满意等积极情感引起的、更为主动的个体性“呼声”行为不仅客观存在,而且还有着相当的正面意义。例如由“退出―呼声―忠诚”发展而来的“退出―呼声―忠诚―忽视”(Exit-Voice-Loyalty-Neglect,缩写为EVLN)模型则认为,“退出”是主动的破坏,“呼声”是主动的建设,“忠诚”是被动的建设,“忽视”是被动的破坏。在该模型下,个体性“呼声”可能有恐惧、畏缩等消极情绪引发,也可能由创新、自尊等积极情绪引发。例如,学生担心考试无法通过而建议教师出题简单一点,那是源自消极的恐惧;而学生和教师探讨学术问题、争论专业知识则是源自积极的创新。前者虽源于消极,但未必归于消极,很可能会促使学生在走投无路时奋发图强,爆发潜能,超越自我;后者虽积极向上,但偶有盲目之嫌与顽固之情,可能闹到最后反而是“相见不如不见”。因此,教师的引导有着实际的意义。

经过研究发现,学生对认知方式的偏好与其“呼声”的原因息息相关。具体地说,具有适应性认知偏好的学生遇到不满时更可能提出常规性建议;而具有创新性认知偏好的学生在满意时更可能提出创新性建议。因此,了解学生的性格是指导他们恰当发出“呼声”的首要。

同时,“退出―呼声―忠诚―忽视”模型认为,我国的大学往往集权决策、等级分明,无形中拉开了决策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往往没有切实可行的上行反馈机制,更是严重阻碍了学生振臂高呼的积极性。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大学教育,无形之中对学生灌输了“忠诚”、“服从”与“牺牲”的精神,这看似没有什么不妥,但在“退出―呼声―忠诚―忽视”模型中,“呼声”是主动的建设,“忠诚”是被动的建设,无形中,“忠诚”、“服从”与“牺牲”等正面思想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呼声”,尤其是负面的“呼声”。因此,若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呼声”,势必从行政管理与思想教学入手才能适得其所。

三、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呼声”的导向性回复

对中国高校来说,重视并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集体性的“呼声”机制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了师生双方的和谐关系,有助于高校的稳定发展,最终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双赢。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多变对高校内部的创新变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学生的“呼声”不论是批评指正还是倡导推动,都可作为高校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而促进高校的持续改进和灵活创新。

然而,在我国,要各高校在其管理实践中真正做到“广开言路”却并不容易,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顺从和忠诚,学生的“呼声”往往被看作个体对群体和谐的破坏、对上级权威的挑战,因此,对比西方具有更大的个人风险和群体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呼声”对于高校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从高校结构的角度看,应建立扁平的组织结构、扩大团队自主性、减少等级制度的高校管理和集权式决策。而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应增强对谏言的鼓励性、开放性和响应性,既要有广纳意见的宽广心胸,又要有有效处理建议的能力,并通过提升学生的工作满意度,增加其提出积极“呼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D.M.McCabe,D.Lewin.Employee Voice:A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2,34(3).

[2]C.E.Rusbult,D.Farrell,G.Rogers,A.G.Mainous. Impact of Exchange Variables on Exit,Voice,Loyalty,and Neglect:An Integrative Model of Responses to Declining job Satisfa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1988,31(3).

反馈机制篇8

关键词:长株潭;两型社会;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机制

作者简介:刘林奇(1973-),男,湖南理工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贸易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01-02

自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简称“两型”) 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发展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任务。但是,要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求,2015年单位GDP能耗较2010年下降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10年下降17%。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其节能减排的任务将更为艰巨。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通过简单地关闭一些资源消耗大户和环境污染大户,在短期也许能做到。但要进一步节能减排,势必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因此,要使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一个好的资源环境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而好的政策不是一步到位的,而必须通过政策反馈机制的作用,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才能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一、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机制的内涵及其构建原则

对于反馈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杨春时等人认为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指控制系统把信息传输出去后,又将信息作用的结果返回到控制系统,并对控制系统的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1]。另一种观点认为,环境受到系统的作用后,会把其结果作为信息返回到系统中去,系统根据这些信息调节自己的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功能,这个过程就叫反馈。显然,这两种观点均认为信息的获得与应用对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冯国瑞认为,反馈是把施控系统的信息(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的过程[2]。综合这些学者的不同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反馈是一个做出决策或行动,获取关于行动结果的信息,根据信息对决策方式或者行为方式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好结果的封闭回路。

对于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机制,笔者认为是指包括企业、居民、研究机构、环保部门和经济发展部门在内的资源环境信息流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机构及其职责、运作流程,具体地讲是环保部门根据企业、居民和政府经济发展部门对原有资源环境政策的评价,综合考虑后,委托研究机构对原有政策进行修正和补充,以使该政策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

在构建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机制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

(一)重点支持与系统构建相结合的原则。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政策作为一个相对开放而又独立的大系统,是由施控系统(环保部门)和受控系统(企业和居民)在内的若干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有机复合体。只有借助于反馈控制,将系统运行中所出现的现实状况与预定状态之间的偏差信息及时输送到施控与受控系统,借以调整和改变施控与受控系统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方能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系统预定目标的完成。

(二)信息反馈与控制协调相结合的原则。美国学者维纳在由其创造的控制论中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反馈控制理论,即反馈是控制系统把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所产生的反应,作为信息全部或部分回收,并通过比较、鉴别和分析,对控制系统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资源环境政策要有效地、及时地实施控制,就需要健全的反馈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提供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

(三)全员参与与持续反馈相结合的原则。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机制的构建可以参照TQM(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进行。TQM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面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消费者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它包含“四个核心原理”,即要让消费者满意、全员参与、保持质量持续改善和根据事实来管理。有鉴于此,资源环境政策应在充分了解资源环境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通过调动所有相关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以获取它们的的评价信息后,综合考虑做出的决策。

二、当前长株潭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

长株潭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机制有利于促进该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构建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机制的意识不强。虽然该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较为注重资源环境的整治和发展,但在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资源环境的发展上面,往往倾向于制订静止不变或相对不变的政策,很少考虑到通过构建政策反馈机制使政策动态化。

(二)资源环境政策反馈主体过于单一。当前,包括长株潭在内的中国很多地区在制定资源环境政策的时候,过多地考虑了企业的利益和呼声,而较少或忽视了居民的利益和意见,显然,由于这种反馈机制考虑的主体过于单一,其收集的信息必然不全面,势必会影响到资源环境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资源环境政策反馈信息不透明。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不一定非要接受信息提供者的意见或建议,但不接受时,应当说明不接受的理由。但在我国,通常的情况是,决策者不给出不接受的理由,而作为信息提供者,更多是受邀提提建议,至于建议是否接受,往往也不是很在意,这就容易造成信息反馈不透明和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渠道不畅通。虽然政府部门在制定资源环境政策时,会定时举行一些类似听证会性质的会议,邀请一些代表参加并提意见。但参加会议的代表不多,并不能代表各方面的意见,并且只有受邀才能参加,这意味着即便你有意见想提出来,但是如果得不到邀请,你的意见便不能反馈给决策者。

三、长株潭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机制的构建

长株潭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机制是多元的回路系统,应该将制定资源环境政策的内外环境结合起来,不但重视政府经济部门和企业的反馈,而且重视居民、专家学者、研究机构以及社会的反馈。其中,企业、居民、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评价是主要的反馈信息源,政府经济部门、研究机构是主要的信息反馈机构,环境保部门是主要的反馈信息接收点。

(一)加强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机制的工作,实施政策动态化管理。每制定一个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包括居民和企业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由研究机构对原有政策作出修正和补充。但修正和补充不是一次性的,还要根据实施的效果对其进行检验,检验的标准一方面看统计数字,另一方面要看上述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再根据检验的结果,决定是否还要进行修正和补充,以此反复,实行态化管理。这样的资源环境政策才经得起考验,才是最佳的政策。

(二)扩大反馈主体的范围,避免信息反馈的单一化。由于企业特别是环保型或污染型企业,对资源环境政策的制定往往比较关注,加上是团队应战,其对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会产生重要影响。相比而言,居民虽然人多,但由于无组织,没有团队力量,其对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再加上有些地方政府由于片面追求GDP,人为的邀请更多的企业代表,只象征性地邀请居民代表参加类似的听证会,这样的结果,政策必然会更多地考虑企业的利益,而对居民的利益考虑较少。因此,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应该加强组织性,提高他们的团队力量;从政府环保部门来看,应该主动地扩大相关居民的参与比例,尽量避免信息反馈的单一化。

(三)及时公开资源环境政策反馈信息。由于各个阶层一般只考虑本阶层的利益,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因阶层不同而不同,甚至相互矛盾。作为政策的决策者不可能全盘接受,但不接受时,应该说明不接受的理由,虽然不一定马上答复,但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更不能置之不理。否则,会挫伤信息反馈主体的积极性,从而不愿意提更多的意见,或不愿意提供真实意见。

(四)理顺和拓宽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渠道。鉴于组织全部相关利益阶层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集中讨论不现实,作为政策制定者的环保部门,不应该坐在家里等信息送上门来,而应该积极地走出去,通过发放问卷、与人交谈等方式取得第一手资料。这样的信息源不仅广而且真,对修正和补充资源环境政策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杨春时、邵光远、刘伟民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浅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上一篇:肝胆外科范文 下一篇:通信导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