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案例探析师生互动有效性

时间:2022-03-25 12:10:08

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案例探析师生互动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师生双方间的相互承认,意味着师生在互动机会上的均等、权利和道德上的平等.“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改变教学过程.

1.设置的问题难易适度

教师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动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而互动递进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分层递进.

案例1:注重问题创设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提升概念认识.

苏教版新课程高中数学必修①第一章《§2.3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节课,(在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后)为使学生更深理解函数的奇偶性,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会碰到有疑问的内容,往往看上去有难度,但引导学生通过层层解剖,把问题分层,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这要求化难为易,举重若轻,课堂提问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不断深入.

3.注意加强反馈性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必须通过信息反馈,才能有效实现控制与调节.同样的,课堂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通过汇报反馈和巡回观察发现出来的问题,及时点拨或引导小组讨论或引导全班一起探索研究解决问题.

案例3:苏教版新课程高中数学必修①第一章《§2.2函数的表示法》第一节课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中函数的表示法是既重要又抽象,也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对高一学生来说,要正确而又深刻理解这一概念有非常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情境1:如图,把截面半径为25cm的圆形木头锯成矩形木料,如果矩形的一边长为x,面积为y.

问题1:根据你对圆内接矩形已有的知识和函数的概念,请把y表示为x的函数.

情境2:矩形的面积为10cm,如图矩形的长为x,宽为y,对角线为d,周长为l.

问题2:你能获得关于这些量的哪些函数?

(要求独立思考写出函数式后,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上述问题一提出,出乎我的意料,每位同学都在他们的小纸条上写了至少3个表达式.

然后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哪些是函数式,课堂非常活跃,几乎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教学反思:该问题入口浅,思想深,直击函数概念和函数表示法的本质,可以发展学生深层次的概念理解.课堂上学生反响热烈,兴趣盎然,人人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讨论中,从而对函数表示法的概念理解入木三分,从问题的解决中领悟数学的本质.

4.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践证明,构建高中数学和谐的互动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对于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目标的有机整合,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上一篇:“小循环”与“大循环”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启发思维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