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时间:2022-03-25 06:41:11

小学数学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165-01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中生活中的现实生活的运用价值。"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中如何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掌握数学,发展数学呢?

1.生活是数学的发源地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题,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例如教学《估算》这节课,我就设计了"今天我当家"这节活动课,让学生以小松鼠的身份去解决生活中的四个实际问题:广场捐钱、逛公园,吃饭,为妈妈买生日礼物。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都积极去做,经过探究,得出很多种方法,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一样,是决定学习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物、实例、实景入手,采用动画、活动故事、游戏、操作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教学时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作业本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3.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高原啤酒"、"习酒"、"茅台迎宾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4.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点,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我在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我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重组。由于学生对小数的了解最初往往是从商品标价开始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元、角的认识又多于对米、分米的认识,因此教学时先以元、角为基础,学习例2前半部零点几元,再让学生自主探索例1的前半部认识零点几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几点几(例2、例1的后半部);又因为读写是认识的前提,是学生生活实践中最为熟知的内容,所以教学时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法,再探究一位小数的含义。这样处理虽与教材编写殊途,但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5.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至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在课末用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种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实践

如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让学生替教师出主意:"老师有1000元钱,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各家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还必须考虑教师这些钱能存多久,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加深学生对"利息"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懂得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

上一篇:注重情感熏陶 优化数学教学 下一篇:如何指导中学生英语模仿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