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隐性课程建设

时间:2022-03-24 11:32:08

基于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隐性课程建设

[摘要]大学生创业素质所包含的内容大部分属于隐性课程知识的范畴。隐性课程在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多方位开发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努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实效性。

[关键词]隐性课程 学生创业素质 培养

[作者简介]马从兵(1972— ),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江淮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淮安 22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民办二级学院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B88008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22—02

创业教育着眼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并将其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活动。隐性课程知识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生成和获得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创造有利于创业教育隐性课程知识生成、转移的环境和条件。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认为隐性课程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内取得成功的关键,并明确提出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的主体。学生不仅从显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还获得兴趣、态度、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而后者更多是来自于隐性课程的影响,是以一种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方式影响学生价值选择、调整和规范学生行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与显性课程相比较,隐性课程有着鲜明的特征:隐性课程教育通过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形式作用于大学生,更多是情感、意志、兴趣等非认知心理的参与,往往是通过无意识对受教育者进行渗透的;隐性课程通过潜在的、内隐的和暗示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格塑造、行为习惯;隐性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体会、感悟,从而内化为学生情感、意志、人格、价值观等深层次的个人品质与素养,其作用效果持久、深刻。

二、隐性课程在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高校创业教育是通过高校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大学生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即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的个人倾向,包括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创造热情、自主意识、成功意识等;创业精神,即创业型人才所需的进取精神、探索精神、开拓精神、挑战精神、冒险精神等;创业能力,即大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而形成的创业实践技能。如果说创业教育的显性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是创业知识,那么创业价值观的选择、创业热情、创业意志品质等更多来自于创业隐性课程知识的转移。可见,大学生创业素质包含的内容中大部分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通过课堂教学组织、校园物质空间、精神文化、实践活动、组织制度等潜在的创业教育因素,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以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形式对学生的创业素质施加潜移默化的教育。

隐性课程在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首先,创业认识的导向功能。学校的教学活动、物质文化、精神环境、制度环境等都在认识上给学生提供参照和影响,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引导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形成创业价值观。其次,人格的塑造功能。隐性课程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各种要素能够形成一种文化效应场,学生置身其间就会与之发生感应关系,从而不自觉地获得某种特殊知识,感悟某种文化的精神、情调和气质,产生某种奇思妙想。学生沐浴在创业文化氛围浓厚、创业价值取向明确、校园特色鲜明、创业精神追求执著的校园中,创业理想、创业热情、创业灵感自然而生,顽强、开拓、独立、自信、创新的创业品格得到熏陶。最后,创业行为的规范功能。创业思想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行为,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教师人格、组织制度等都浸润着学校的创业教育思想,通过从众、激励、期望等心理机制传送给学生,对学生价值观念与创业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规范作用。

三、多方位开发创业教育隐性课程资源

1.知识性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知识性创业教育隐性课程是指各学科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潜在的创业教育功能,通过各学科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组织、课堂管理、教学方法改进、师德建设等途径,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某种具有创业影响的教育因素,这种教育因素通过隐蔽、潜在的形式作用于受教育者。尽管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有其非预期性的一面,难以预测究竟会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产生的影响,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教育因素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隐含在教育者人格、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因此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具有目的性、意图性和可预期性,是可以预先设计的。

2.活动类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是实践的学科,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大学生创业素质形成的标志是是否具备创业灵感、创业思维、创业时机、商机的捕捉、团队有效协作等知识。但在目前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实践的获得还是创业教育薄弱的环节,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的需要。开发以隐性课程知识转移为特征的大学生实践活动,需要对活动的场地布置、内容组织、活动形式及师资构成等合理安排。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思想实际和创业背景,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创业相关实践活动,把情境教育与实训教育相结合、问题教学与实战教学相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把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育过程,促进创业隐性知识转移,塑造大学生创业型人格。大学生通过创业体验能够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将创业理念根植于学生的潜意识中,在实践中磨砺创业品质,丰富知识和经验,形成具有独具特色的创业价值观。

3.以环境为载体的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隐性知识依赖于情景。情景让学生体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情感,通过非智力因素的优化培育,促进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校园各种物质景观积淀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蕴涵师生共同价值诉求,教育意义巨大,校园自然景观的象征性、隐喻性、激励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实践,学生通过对各种物质景观的解读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校物质环境的规划既要体现学校特色,又要具有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每一处景观都应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创业教育意蕴,使学生身处其中,感受美的熏陶、形象生动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校园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成员追求创新精神、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和创业价值观念。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方式主要是暗示、感染、同化、激励等。学生在无意识的观察、感悟和模仿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创业观念形态、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精神风貌等,校园文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易被学生接受。

4.以制度为载体的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制度是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生活秩序的有效保障,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也是重要的隐性课程内容之一,体现学校主导的思想观念、教育目标、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取向,规范大学生行为方式。要利用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最终将外在的学校制度要求内化为所有学生的自我意识。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时,既要坚持可行性、科学性、教育性原则,又要保证制度的执行力,有效发挥制度舆论导向和育人功能。在设计以制度为载体的创业教育隐性课程时,要将学生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学生充分参与下设计和制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相关制度,邀请学生监督制度的运行情况,保证制度执行有力。

[参考文献]

[1]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2]房欲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的意义[J].理工高教研究,2004(8).

[3]庞学光.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4(8).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学生团体辅导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