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时间:2022-03-24 09:28:07

浅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 新课改;教师;角色;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总是老师以讲读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被重视。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培养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即教师由纯粹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两年来我们全体教师在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的同时,也在大胆地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而言,应怎样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呢?

一、转变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高高在上,不可触犯。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让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对自己必须言听计从,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行为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新理念则把过去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之间共同探究。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应设身处地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体会学生的感受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

二、放弃说教,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呢?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去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灵活驾驭课堂,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组织课堂活动,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在组织活动时,一要注意参与的全体性和全面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不要使活动成为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二要注意活动的目的性与实效性。教学过程中每一项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使活动真正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三要注意活动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自学、同桌讨论、小组讨论、代表汇报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三、走进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变传授者为合作者,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帮助。对学生而言,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而不是“家长”,是平等的主体而不是“发号施令者”。教师要放下尊长的架子,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为他们搭建一个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参与的教学平台。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它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都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办小报、迎国庆”的实践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分工,分别进行版面设计、抄写、绘插图、内容收集等活动。各组学生经过探讨、合作,设计出不少版面多样、插图精美、内容丰富的小报。

四、敞开心扉,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把书本与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生活和需要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其思想、科学素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心灵和学生对话,感受他们的快乐和痛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信任你,教师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总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要求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它呼唤着站在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特点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的组织者、良好品德的促进者。

上一篇: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思考 下一篇:改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