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道德风险的催化及其防范

时间:2022-03-24 06:58:39

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道德风险的催化及其防范

[摘要]国有银行存在的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是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道德风险被催化的根源,利率市场化则将扮演催化剂的角色,为银行在经营中进行道德风险行为创造催化条件,催化银行内的道德风险。2006年,我国的银行业将对外全面开放,在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以及我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外部监管体制和银行内部法人治理机构尚不健全的内部环境下,利率市场化催化的道德风险行为如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最终由道德风险造成的银行危机将演变成金融风险。因此,应针对银行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及利率市场化的催化作用制定防范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道德风险;催化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063-03

自1996年我国利率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当中。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原有的僵化的利率体制,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国有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随着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逐步进入和国内证券保险业的发展等带来的激烈竞争及国有银行自身的改革尚不完善,银行内的道德风险也将被利率的市场化所催化。因此,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如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的同时,做好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十分必要。

一、银行道德风险的根源分析

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特征是国家控股,在这种产权属性下,政府是委托人,银行经营者是人,国家作为银行的所有者却在银行内部没有主体。尽管对国有银行发号施令的有多级政府和多个部门,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级政府和部门对国有银行所有权的实现做必要的管理,银行自身决定其经营行为和经营成果,经营权管理替代了所有权管理,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这种管理缺位将直接导致“委托――”机制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失灵。由于缺乏委托人(政府)的硬性约束,人(银行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效用而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却几乎不受委托人的约束,人不用承担经营中的风险,不会因为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而受惩罚,这种因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而产生的人的权利和责任的极度失衡将诱发银行的道德风险。

正是由于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使得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缺乏政府的硬性约束,银行可以将经营风险、经营性亏损转嫁给政府,实际上就是政府为银行的亏损买单,因此也放纵了银行的行为,银行就在经营中形成了“不可能破产”的理性预期。而我国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监管体制等还不健全,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经营风险却可以转嫁给政府,因此,国有银行的理性预期使得银行在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时变得有恃无恐。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还不能相应带来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但利率放开后,银行经营者就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等目的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因此,国有银行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是产生道德风险的根源,而利率市场化将扮演催化剂的角色,为银行在经营中进行道德风险行为创造了催化条件,催化国有银行内的道德风险。

1.利率市场化将催化由于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赢利能力较差带来的银行道德风险。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一直高于规定水平。2004年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2%,而国际警戒线为10%左右,国际著名的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仅为1.9%?熏汇丰银行为3.5%,较高的不良资产比例严重侵蚀了银行的赢利能力。国有银行的整体赢利能力偏差,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ROA)为0.13%?熏是美国平均水平的1/10?熏就是和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相比?熏差距也不小。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2004年ROA为0.13%?熏而同期印度最大的国有银行ROA为0.8%?熏为中国工商银行的6倍多。较高的不良贷款比例、偏弱的赢利能力增强了国有银行道德风险倾向,而同时逐渐进入的外资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压力,银行的外部监管体制及内部控制机制尚不健全,银行在此条件下出现道德风险并得不到有效制约,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将催化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一方面银行将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增加其控制资金的数量,另一方面把资金投放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2.利率市场化将催化由于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诱发的银行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利率的上升使得高风险项目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企业面对利率的升高将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由此诱发企业的道德风险。大部分从银行获取贷款的企业都是国企,这些国企同国有银行一样有着相同的产权性质,作为政府的人可以分享成功的利益却不用分担失败的责任,政府却出于政治性目的对国企进行一次次的救助,使得国企同国有银行一样有着“不可能破产”的理性预期。理性的预期、自身较差的赢利能力及利率上升后的高负债率使得国企在面对利率上升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时变得极欲动心。同时,这些企业利用银行同样地想获取高收益的心理可以比较容易地申请到高利率的贷款。利率市场化为企业道德风险创造了催化条件,而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又诱发了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

3.利率市场化将催化由于缺乏硬性约束造成的银行内部各层次的道德风险。按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道德风险总括为三个层次:决策层(如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如总分行管理级员工)、经营层(如操作或执行人员)。在当前国有银行的产权体制下,由于缺乏硬性的约束,决策层追求高风险高利润项目却对经营中的风险只负极微小的责任,对下层管理层也缺乏严格监管,漠视管理层的违规行为。决策层的道德风险致使对管理层的约束也不强,管理层“迎合上意”,目标短期化,隐瞒不良业绩,同时对下层经营层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使得处于银行底部的作为信息收集者的经营层将成为道德风险的高发层次,经营层有可能或为了自身利益等原因向上级传导了错误信息。于是道德风险在银行的层级链(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中一级级传导开。这一系列的道德风险行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将被催化无疑。在利率管制放开之后,决策层面对竞争进行高息揽储将变得更加便利,企业则利用银行获取高收益的心理申请高利率的贷款,经营层人员可能为了一己之私未能向上传导贷款企业的真实信息,管理层对其的监督不当使得决策层得不到贷款企业的真实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及决策层又为了自身利益把贷款发放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最终导致银行一系列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道德风险的催化分析

我国银行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是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入,现存的银行道德风险将更加被加重。而我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监管体制以及银行内部法人治理机构尚不健全,利率市场化催化的道德风险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最终由道德风险造成的银行危机将演变成金融风险。因此,应针对银行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及利率市场化的催化作用制定防范对策。

1.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熏解决由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造成的软约束,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企业的道德风险都将被催化,而企业的道德风险反过来又将诱发银行道德风险,而对国有银行和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则可以从根源上防范银行内部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银行外部来自企业诱发的道德风险。(1)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对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可以完善委托――机制,解决由银行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造成的软约束。一方面股份制改造使得国家的主体角色发生改变,使其从以往的唯一所有者转化成为股东,建立董事会和总经理职位,明确各自的职责,消除了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现象;另一方面股份制银行严格按照股份比例行使权力,承担风险,成为独立运行的经济实体并以此为基础,充分提高银行资本运作的透明度,服从公司严格的法律规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银行经营市场化并独立承担经营中的风险,不再由政府承担风险也不再受政府的干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从而达到从根源上防范银行内部产生的道德风险。(2)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由于国企同国有银行一样有着相类似的产权结构,产生的“不可能破产”的理性预期使其在利率市场化下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企业的道德风险又会诱发银行的道德风险。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消除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现象,使得政企分开,经营市场化,独立承担风险,使其在利率市场化下不再因为理性预期而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从根源上防范银行外部来自企业诱发的道德风险。

2.降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提高赢利能力。现今银行高的不良贷款比例和赢利能力差的特性使得其在利率市场化的催化作用下极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化解和重组银行不良资产提高赢利能力十分必要。一方面,进行股份制改造可以使银行贷款不再受政府的干预,减少政策性贷款,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提高银行的赢利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化解和重组应坚持“三新原则”即立法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立法创新即建立相应的立法支持以确定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和具有的权利;制度创新即改变目前体制上不适应不良资产剥离和处置的方面的现状;金融创新即在金融机构、市场、工具、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如美国在银行不良资产重组中创新出资产证券化、组合债券等一系列金融新品种。

3.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外部监管体制。(1)对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加强内部控制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将影响到银行的安全与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决策层人员的控制,防止个人独断专行违反决策程序;对各级管理人员阶层要使其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和行使职权,严格执行上级的决策及对下级加强监督;经营层是信息的收集者,对经营层人员要加强监督,提高员工素质,使其自觉维护银行利益,遵纪守法,依法经营。同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建立各项业务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对内部违规行为的处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从银行内部防范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2)以信贷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为重点进行系统的外部监管,建立完善的银行信息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和健全银行监管法规。加强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监管,防止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的进一步增大,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银行信息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加银行运作的透明度,并辅以有效的法律监管,从银行外部防范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3)银行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互相促进、共同配合构成完整的银行监督制度以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催化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 金峰.国有资产管理中“所有者缺位”问题研究[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 杨冬平,冷雄辉.利率市场化、产权与道德风险[J].市场论坛,2004,(4).

[3] 韩忠伟.利率市场化与政府、银行和企业的道德风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2).

[4] 国风,材林.利率市场化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 尚教蔚.国有商业银行:困境、出路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 束兰根,于亮.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形成机制与防范路径[J].新金融,2005,(4).

[7] 赵其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上一篇:国有商业银行SWOT分析及市场营销战略 下一篇:现金流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